中国法学会会长 王乐泉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大有作为
——在第五届中国法律实施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法学会会长 王乐泉
很高兴受邀出席“第五届中国法律实施论坛暨中国行为法学会第五届四次理事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法学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法学研究者、法律工作者和全体行为法学会会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中国行为法学会一直以来对中国法学会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行为法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自注册成立二十多年以来,始终致力于从个体行为与社会运行出发,探索法律实施的一般规律,以推动国家的法治进程。目前,中国行为法学会是中国法学会主管的学术研究团体中规模最大、人员最多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学会政治意识强,职责定位准确,发展目标清晰,工作活跃规范,活动广泛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团结引领全国广大法学研究者和法律工作者,在繁荣法学研究、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服务、推动法学交流、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特点、有实效的工作,取得了新成绩,为全面深化法治中国建设、促进法治实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我了解,截至目前,学会已成功打造四届“中国法律实施论坛”、六届“中国执行论坛”、六届“侦查论坛”、五届“金融法律论坛”、五届“法治政府・南岳论坛”、五届“法律语言研讨会”、三届“中国新闻法治建设学术峰会”、两届“法治中国・湘江论坛”、两届“国家与地方治理论坛”、七届“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以及“行为法学基础理论论坛”、“廉政理论论坛”、中国医疗法治论坛、“法治社会・长江论坛”、“法律业务创新与律所发展”论坛、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高峰论坛、“国企国资改革:方向、逻辑、任务与措施”研讨会、提高立法质量学术年会等多个学术平台,并通过发布课题、出版文丛、创办杂志、合作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种方式拓宽活动领域,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不断扩大。特别是已连续举办五届的“中国法律实施论坛”,以其明确的定位、回应性的选题和丰硕的成果,成为享誉全国的高规格、多学科、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连年编纂的“中国法治实施报告”,系统记录了中国法治实施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正在成长为中国行为法学会又一品牌性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在国家治理领域进行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历史阶段。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积极作用,承载着全面小康目标的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更具针对性、任务也更加艰巨。借此机会,我提三点要求和希望,与大家共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针对依法治国作出重要决策,《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充分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提出了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执政和全面提高党依宪法法律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等要求,明确了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依法设置权力、约束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和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等内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期待,既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给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行为法学会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牢固树立责任感、使命感,牢牢抓住新机遇,将学会工作融入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团结和引领全国会员积极投身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发挥“智囊团”、“思想库”和“主力军”作用,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学会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根本要求。新形势下,行为法学会工作要立足职责定位,从大局处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第一,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施理论;以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丰富和创新法治实施基础理论;以新颖管用的法律实施理论适应符合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需要;以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四个全面建设做出贡献。其二,要围绕中心任务谋划、部署、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发挥好理论创新、咨政建言、舆论引导、服务社会的功能。要大力推进法学研究繁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学术创新,抓住法治中国建设最亟须解决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不断推出有价值、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贴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政府决策,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学理论研究,前瞻对策研究,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努力指导法治实践。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法治保障问题和全面深化法治中国建设中的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积极参与立法工作、法治政府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等法治实践探索与研究。组织专家学者围绕经济、民生、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以及司法改革和司法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和咨询论证;组织专家学者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工作。要透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促进群众依法维权,用法律武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形成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其三,要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任务部署,按照“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推动中国行为法学会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法治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新的、持久的动力,经济新常态需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实施来形成和推进。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准确把握学会工作、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要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法学研究、法学交流等方面搭建好平台、增加抓手,努力跃上工作新台阶,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中国行为法学会的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组织体系不断优化,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行为法学会要一手抓工作推动、一手抓组织建设,努力在服务大局的工作中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把行为法学会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中国行为法学会下辖行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会、规范制定行为研究会、行政执法行为研究会、执行行为研究会、廉政行为研究会、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司法行为研究会、软法研究会、医疗行为法学专业委员会、《人民法治》杂志社、中国法治网等二十多个下属机构,具有基础广泛、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等独特优势,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资源。要继续大力推进学会建设,推动学会系统工作的整体跃升,使各研究会在“立足特色、服务专域”中发挥更大作用。要进一步密切与法学界、法律界的关系,加强同政法各部门、各政法院校的联系,尽心竭力为广大会员提供服务,充分调动会员和下属机构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好法治人才队伍、发挥好法治人才队伍的作用,是学会的重要职责。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视野开阔、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法学专业造诣的法治理论人才队伍。要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学术造诣精深、学贯中西的法学大家,为后辈学人树立楷模;要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在学术方向引领、学术思想贡献、学术规范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发现一批品德优秀、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理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激励他们脱颖而出、担当重任,为研究事业的发展积累丰富的人才储备。除此之外,要争取更多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加入到会员队伍中来,特别是要注意从实务部门以及企业等法律服务部门吸收会员。要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拓宽会员广泛参与活动的渠道。要抓好会员服务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使学会真正成为法学研究者和法律工作者之家。
同志们!希望中国行为法学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以建设学习型、协同型、智库型、国际型学会为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好、开展好学会的工作,为法治中国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