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剑 刘艳芹
聚财力 优机制推动中小河流治理持续升级
文/王剑 刘艳芹
陕西
十年九涝地,今朝得安澜。陕西省自“十二五”以来,持续大力度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通过夯实财政基础保障,优化创新建设管理机制,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在2016年强降雨频发、多条河流发生超标准洪水的严峻考验之下,已建成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运行正常,极大地减轻了防汛压力,有效保护了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自“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坚持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严格建设管理,大力实施中小河流治理。100多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通过治理,在近年来的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治理河段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通过实施综合治理,水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河道景观美化,综合效益显著。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已有301个项目完工,占比91%,完成投资66.09亿元,综合治理河长2161km,提前完成省委省政府考核指标,项目开工率、完工率、投资完成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中小河流治理的经验被水利部多次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陕西省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200~3000km2的中小河流共有262条,绝大多数中小河流治理相对滞后,洪涝灾害频发,对城乡尤其是城镇和农田保护区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西咸新区沣河马王、斗门段治理工程
淳化县中小河流治理现场 摄/王辛石
黄陵县沮河重点段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中小河流治理关乎民生、牵系安全,其责任重大、刻不容缓。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由省重点水利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中小河流治理的省级层面整体组织领导工作,将中小河流治理列为考核省级水利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行目标任务季度考核。省水利厅与省财政厅一起搭建了齐抓共管、各负其责、阳光开放的工作平台,与各市水利、财政局签订目标责任书,就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工程管护等提出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层层夯实责任,有奖有罚,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并在项目管理中逐渐形成统一勘察设计、统一咨询审查、统一建设管理、统一审计验收、统一核查评价的“五统一”机制,满足了大规模建设所需。
由于属西部地区,陕西省各地市县的财政压力普遍较大。为此,陕西省明确了治理所需配套资金除征地拆迁费用由项目所在市负责协调筹措之外,其余部分均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极大地调动了市县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积极性。根据中央资金到位情况,陕西省规划内项目应配套10.99亿元,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已落实省级专项资金13.52亿元,超额配套2.53亿元,配套率达到123%。
在勘察设计模式方面,陕西省积极优化机制,率先在全国实行勘察设计总承包机制。在质量控制方面,陕西省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实行项目法人委托第三方质量检测制度。一是严格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质量保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检测数量和频次必须达到规定要求,监理单位必须配足人员,切实负起责任。二是明确要求所有项目必须进行第三方独立检测,项目法人要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采取自查、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三是在水利面上项目中,首次设立由省级质监机构统一使用的质量检测专项经费,对部分历次核查中存在问题较多的县区和首次参加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县区,采取“随机时间、随机委派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飞检”模式,对施工质量进行随机检测,形成了中小河流治理质量管理的威慑力。
镇安县冷水河高峰镇段防洪工程治理前后对比
周至县沙河县城段治理成果 摄/张恩颐
陕西省创新治理模式,充分体现生态理念,既考虑堤防、清淤疏浚等工程措施,也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考虑留足滩地蓄洪滞洪,给河流以空间。特别是在中小河流治理中避免随意侵占河道和裁弯取直的行为,防止破坏河道自然形态和河道功能。避免简单采取硬化、渠化等传统措施,多采用天然材料和先进生态复合材料,保持河流与地下水的联系。堤防和河道的设计断面尽可能保持自然特性,注重与周边环境及生态景观相协调,营造亲水环境。如城固县、眉县打造的生态护坡和亲水平台,就在当地获得了良好反响。
与此同时,陕西省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严格核查评价。委托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年度实施项目实行拉网式的全面核查,抽取财政与水利专家,重点核查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检查存在问题,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同时对省级、市级及各项目按指标进行量化打分,开展实地问卷评价调查工作。绩效评价结果与项目后续资金落实挂钩,有效强化了参建各方的责任意识、全员全过程的质量意识和比赶超的竞争意识。
伟大的水利事业永无止境,伟大的民生工程永不停歇。“十三五”期间,陕西省以“堤固、坡稳、洪畅、岸绿、景美”为目标,更新治理理念,由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转变,整体谋划,系统治理,因河而治,一河一策,避免渠槽化河道,保留河流蜿蜒曲直的自然面貌及岸线形态。根据河流特征、保护对象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治理标准、规模和措施,使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美景能和谐地共存于一弯河道所营造的天地间。
图/陕西省水利宣传中心(除署名者外)
整编/董明锐 设计/杨桦
宜君县清河彭镇段河道治理前后对比
横山县小理河高镇段防洪工程 摄/张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