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军生,汪慧娟,刘泽红
·临床医学·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纪军生,汪慧娟,刘泽红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间质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的非上皮性、非淋巴造血组织及非一般血管脂肪组织的、以梭形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胃肠道全长范围均可发生,也可能发生在网膜、肠系膜、腹膜及后腹膜等处[1]。由于以往对GIST的认识不足,临床术前诊断困难,病理组织学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复杂多样,易误诊为胃肠道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等,本文旨在对GIST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病理资料中,经手术切除的GIST共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26~78岁,平均55.8岁,肿瘤位于胃28例,小肠17例,食管6例,直肠4例,结肠3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肿瘤大小及部位有关;最常见症状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消瘦、贫血等,1例患者出现肠梗阻,6例患者无症状,于体检时偶尔发现。
1.2方法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2步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及S-100蛋白。所有抗体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抗体标记结果判断分为阳性或阴性,以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着棕黄色、瘤细胞数>10%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2结果
2.1巨检GIST多位于消化道壁,单个圆形或椭圆形,向浆膜面或腔内突出。本组58例中,良性7例,肿瘤直径0.5~4.5 cm,平均2.5 cm,切面灰白,质地中等或较韧;交界性15例,肿瘤直径4.0~10.0 cm,平均6.0 cm,切面灰白灰红,鱼肉状(图1),2例出现出血坏死改变。恶性36例,肿瘤直径6.0~21.0 cm,平均10.0 cm,切面灰白灰红,鱼肉状,21例呈出血坏死改变。
图1 胃肠道间质瘤巨检图
2.2镜检瘤细胞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或2种细胞共同组成。梭形细胞呈梭形,细胞核呈杆状,核两端钝圆或梭形,胞质略嗜酸性,部分出现空泡状,细胞呈束状、栅栏状、旋涡状等排列(图2)。上皮样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体积中等大小,核园,胞质淡染细颗粒状,可出现空泡状或印戒样细胞。2种细胞常不同比例出现在同一肿瘤,良性瘤细胞密度小,未见核分裂象,无出血坏死。交界性瘤细胞较丰富,轻-中度异形,可见核分裂象。恶性瘤细胞密集,异形性明显,可见黏膜浸润14例,肌层浸润30例,坏死28例,转移3例。
注:A为GIST瘤细胞呈梭形,束状及巢状排列 ;B为GIST瘤细胞丰富,弥漫成片状,胞核有异型性;GIST为胃肠道间质瘤图2 GIST瘤病理图(HE×100)
2.3免疫组织58例GIST中,54例CD117(93.10%)弥漫性阳性,49例CD34(84.48%)弥漫性阳性,Vimentin均阳性,9例SMA(15.52%)阳性,12例S-100(20.69%)局灶性阳性,1例Desmin(1.72%)表达阳性(图3)。
注:A为GIST瘤细胞CD117弥漫强阳性,胞质及胞膜着色;B为GIST瘤细胞CD34弥漫强阳性,胞质着色;C为GIST瘤细胞Desmin阴性着色图3 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D117、CD34、Desmin(×200)
3讨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本组58例中,平均55.8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64∶1,胃和小肠为好发部位,本组胃28例(48.28%),小肠17例(29.31%),占总数的77.59%,与文献相符[2-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肿瘤大小及部位相关,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消瘦、贫血等。偶有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肿瘤小者无症状,偶在体检中发现。因此,临床诊断困难,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而误诊,均需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而确诊。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日,长者达十余年,也可突然发病。
GIST的巨检及镜检形态不易与平滑肌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相区别,良性直径<5 cm,本组7例最大径4.5 cm,平均2.5 cm,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实性,质韧,镜检瘤细胞不密集,无异型性及核分裂象;而恶性GIST 36例,肿瘤最大直径21.0 cm,平均10.0 cm,切面灰白灰红,鱼肉状,多数肿瘤在黏膜面形成溃疡,瘤细胞排列密集,有异形性,核分裂象多见,浸润性生长,28例有出血坏死。交界性15例,肿瘤最大直径10.0 cm,平均6.0 cm,切面灰白灰红,实性,膨胀性生长,瘤细胞较密集,轻-中度异型、可见核分裂象。
CD117是原癌基因蛋白产物,对GIST具有较高表达及特异性。CD34是骨髓干细胞的抗原标志物,CD117和CD34两者都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区分平滑肌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的重要标志物。本组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3.10%和84.48%。且大部分病例表达CD34(49/58),CD34阴性的,CD117几乎均阳性。提示CD117较CD34更敏感[4-5],2者联合对诊断GIST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不表达SMA,本组病例中9例表达阳性,desmin表达率极低,本组仅1例阳性表达。S-100蛋白12例表达弱阳性,但也提示有神经源性肿瘤分化趋势。SMA 9例阳性表达,说明也有向平滑肌分化的能力。
GIST应与胃肠道以下肿瘤鉴别:(1)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SMA、desmin多弥漫阳性,而CD117和CD34等阴性。(2)神经鞘瘤:典型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的栅栏状结构及A区、B区,S-100弥漫阳性,而CD117阴性。(3)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瘤细胞胞浆可见黑色素颗粒,胞核内见大的嗜酸性核仁,S-100、HmB45弥漫强阳性,而CD34阴性。此外GIST还需与炎性纤维性息肉、良恶性血管肿瘤,神经纤维瘤病等鉴别。
总之,本研究表明GIST的确诊主要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和CD34对诊断GIST具有重要意义,肿瘤的最大径及核分裂象、出血坏死、浸润生长是判断良恶性的主要指标,交界性肿瘤需长期随访,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高冬霞,廖松林. 胃肠道间质瘤[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2(5):299-301.
[2]齐凤杰,赵树鹏.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体会[J]. 山东医药, 2008(19):55-56.
[3]黄玉宝,叶长生,刘民锋. 1294例中国人胃肠道间质瘤荟萃分析[J]. 广东医学, 2008, 29(1):95-97.
[4]柳娟,刘宇虎. 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S-100蛋白、Vim、结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3):438-440.
[5]马庆锋. 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7-4890.
(本文编辑:林永丽)
(收稿日期:2015-05-25)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0754.2016.02.021
·短篇论著·
[作者单位]223001江苏 淮安,解放军第八二医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