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 “情·知教学”的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与“习”的统一,具体来说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知识的“学”与“习”的统一,二是教材知识的“学”与“习”的统一。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要把握住这两个“统一”,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达到学会学习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 情·知教学;统一;学会学习
教育家冷冉先生认为:“教学的着眼点无论放在知识上,或者放在智力上,都不是全面的,而应当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情·知教学”思想的根本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学习。笔者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与“习”的统一。
一、学习的内涵
“学习”这一词是由“学”和“习”复合而组成。在中国,最早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的是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习”这一复合名词由此而来。按照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与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的含义在内。“习”是巩固知识与技能,偏重于行动实践。学习不仅包括“学”,而且包括“习”;只有把“学”与 “习”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学习”。
毛泽东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的东西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只有经过“习”(实践)之后,才能深刻地理解它。“习”不仅是掌握知识的手段,也是掌握知识的目的。掌握任何知识,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二、“学”与“习”的两个统一
怎样实现“学”与“习”的统一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把握两个统一,即“学习知识”的“学”与“习”统一和“教材知识”的“学”与“习”统一。
(一)“学习知识”的“学”与“习”统一
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就要使他们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这类学习的知识,在大多数教材中是没有的,它主要从教师“口头上”获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学习知识”,包括阅读教材的知识、确定学习目标的知识、提出问题的知识、组内交流的知识、全班展示的知识、概括教材主要内容的知识、运用(教材)知识的知识和自我评价的知识等。这些都是关于学习的知识,且在教材中没有提及,它要靠教师口头讲解去“教”。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学习知识”的过程。
关于学习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还必须有一个“习”的过程:利用“学”到的学习知识,自己去阅读教材,经历“确定目标—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概括知识—运用知识—自我评价”过程。学生只有对学习知识做到“学”与“习”的统一,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二)“教材知识”的“学”与“习”统一
1.学
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学”教材的知识。学“教材知识”有三种方式:
(1)个人独立“学”
学生独立“学”,是学生掌握知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经历了这个环节,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如果是处于有准备的状态,那么他的感知效率就会提高。独立“学”了,就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已经处于有准备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掌握了多少,他在课堂上的感知效率一定比没有独立学习的人感知效率要高。所以,学习教材知识,一定要先让学生独立地“学”。
(2)小组集体学习
小组集体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心理学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步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小组集体学习,是通过语言相互交流进行的,交流过程就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交流得越充分,思维含量就越大。另外,小组集体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反馈、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的过程。通过小组集体学习,学生对教材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
(3)全班集体学习
全班集体学习,也是有效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全班集体学习,是学生进行再交流的过程,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含量,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口头上”去“学”。
学生自己去“学”教材的知识,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百分之百地理解教材,此时他们仍然需要教师的“教”。但这时教师的“教”不应只是重复地讲教材,而是对学生理解不准确的地方给予矫正,对学生理解不全面的地方给予补充,对学生理解不深刻的地方给予强化,对学生理解不系统的地方给予整合。
2.习
上述三种活动是学生“学”教材的知识,“学”完之后,还要进行“习”——运用教材知识。只有通过“习”,学生才能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习”的机会以外,还要引领学生做好两件事情:
(1)知识“结构化”
所谓知识“结构化”,就是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如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联系,某类问题与相关方法之间的联系,某一方法与相关问题之间的联系等。知识只有经过“结构化”,才能被牢固地储存在学习者的记忆库中;当遇到具体问题时,它又能被灵活地提取出来用于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逐渐提高。
(2)思维“可视化”
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明白思维的过程和方式。思维“可视化”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心理基础,没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这一点,对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是特别必要的。思维“可视化”有多种形式,如思维导图、画线段图、口头叙述等。
(3)练习“多样化”
教学实践表明,练习“多样化”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做的练习题应当是开放而多元的,如变式问题、开放问题、猜想问题、联系实际问题等。练习题越多样化,越容易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说:“为了处理好个人和职业生活中的新问题,人们要求不断回归教育,满足这一需求的唯一方法,是每个人学会如何学习。”而要教会学生学习,就必须教会他们实现“学”与“习”的统一。只有做到“学习知识”的“学”与“习”统一与“教材知识”的“学”与“习”统一,才能说是按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行教学,最终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冷冉.冷冉教育文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宋庆泮.自主发展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