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策略初探

2016-05-20 08:59凌丽
江苏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核心问题新知深度学习

【摘要】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早已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教师这时不应被这样的假象所迷惑,而应注重对新知深层次的理解和体悟,可以通过“核心问题”精准定位学生认知体系的生长点,准确把握学生认知体系的切入点,有效锁定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折点,适度调控学生认知体系的盲从点,从而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真发生。

【关键词】核心问题;新知;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48-02

【作者简介】凌丽,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江苏扬州,215000),一级教师,扬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当下,学生的学习早已不是一张白纸,很多时候,他们会对所学的新知有所了解,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如何面对,笔者试图通过“核心问题”引领,即从那些涵盖教学重难点,或直指教学本质,或起画龙点睛之笔的重要问题引领,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停留于表面,从而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一、“核心问题”精准定位学生认知体系的生长点

新知不“新”应该是一线教师共同的感受,尤其是与生活有联系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上“平均数”的概念时,很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他们就借助自己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平均成绩提前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平均数的算法。但是这样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新定位学生认知体系的生长点,可以设计如下的核心问题,放慢脚步让学生深度探讨。

师:观察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成绩统计图,你认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可以怎样比?

生1:比男生和女生套中的总个数。

生2:比男生和女生中套得最多的。

生3:比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数。

师:你认为哪种比较方法更为合理?说说理由。

生:比较平均数。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

生1:就是把他们套中的个数加起来,再除以人数。

生2:就是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为什么不赞成前2种比较方法?小组内交流。

生1:由于男女生的人数不同,比较总个数不合适。

生2:男女生中套得最多的不能代表全组每个人的水平,比较最多的也不合适。

师:要想知道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其实是把所有男生看作一个整体,所有女生也看作一个整体,应该比较男生和女生每人的平均水平,因此用平均数来比较有道理!

此环节,教师通过巧妙提问将学生从终点重新拉回起点,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数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不再浮于表面。

二、“核心问题”准确把握学生认知体系的切入点

学生提前了解新知识,而不同学生了解的程度也不同,因此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又要找到学生新旧认知体系的连接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深挖下去,实现学生在此基础上的螺旋生长。还以《平均数》一课为例,多数学生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已经学会,至于为什么要用总数除以份数,其实质与平均分又有怎样的联系,未必知晓。因此,教师在学生认识了平均数概念后,要通过巧妙提问还原学生应有的体验。

师: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图,猜一猜男生组的平均数大概在什么范围内,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要把多的移给少的,所以平均数一定比这些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怎么求男生组的平均数呢?

生1: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计算。

生2:可以先把4个人套中的个数加起来,再除以4。

师:无论通过移多补少,还是通过计算,我们都可以发现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同时比最小的数大。

会算平均数不是唯一目标,重要的是要在体会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认知体系,以上提问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计算验证、对比辨析中既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又直观体会了平均数的取值范围,更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三、“核心问题”有效锁定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折点

尽管有时学生对于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其背后的原理和方法是否知晓不得而知。鉴于此,教师需要有效锁定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折点,利用核心问题倒逼学生回头看。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上《分数乘整数》一课时,尽管课堂已有学生知道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的方法来求得结果,但这样算背后的算理并不清楚,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不同方法的融通,让学生借助直观图、数量关系和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三个维度去理解算理,实现数形结合。

师:你能说说其中的9是哪来的吗?

生1:做一朵绸花用3份绸带,3朵绸花就用了3个3份,也就是9份。

生2:×3表示3个相加,可以转化为++==。

生3:9其实就是用分子的3乘整数的3得来的。

师:10是哪来的?和原来的分母有关系吗?

生1:就是原来的分母,因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

生2:一朵绸花用绸带10份中的3份,3朵绸花用绸带10份中的9份,还是10份,分母不变。

只有建立在对算理真正理解的基础上,算法的掌握才有根基。上述过程中,通过两个核心问题有效锁定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折点,站在学生已有认知的高度,倒逼学生追溯答案的由来,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升华。

四、“核心问题”适度调控学生认知体系的盲从点

新知不“新”,有时候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的关注点发生偏差,这种情况下即便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也要站在体系建构的高度,借助核心问题帮学生适度调控其认知体系的盲从点,实现应有的生长。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笔者发现学生只注重解答题目,并未能形成运用策略的有效意识,究其原因,学生对策略缺乏必要的动机和内驱。

师:王叔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花圃,该怎么围呢?

生:围出所有的长方形,算出面积,比一比,就可以确定了。

(待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时,教师继续提问)

师: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小组很快找到了正确答案,你们能介绍一下经验吗?速度慢的小组也分析一下慢的原因。

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考虑所有可能围出的长方形,同时要产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究需求,通过不同的列举形式、有序与无序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进行适时调控,就有效扫除了学生认知的盲从点,顺利实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意识这一目标。

新知不“新”,无法回避,也无须回避。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从不新中重新发现“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基于学生,尊重学生的理念;只有这样,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真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问题新知深度学习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