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淑新
给老师一双“CT”的眼
——“z”型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策略研究
文/白淑新
建立一套表格,尝试将无意识观察中的行为进行解读、梳理,为教师后续路径提供支持策略,形成一个观察的工具,就像给了老师一双医学上“CT”的眼睛。这双眼睛不同于一般人的眼睛,它要有心理学者的眼力,能洞察幼儿的心灵;要有园丁的眼力,能探究幼儿生长的环境;要有教育家的眼力,能展望孩子的明天。这样教师有了观察孩子和读懂孩子的抓手了吗?
2015年浙江安吉幼儿园的一次考察,给了作为“老师”的笔者很大的触动,笔者发现了在自由的游戏场景下,融入爱的天性的教育,是一种享受的教育。安吉考察归来,恰是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幼儿园承办“校长论坛暨办园理念与实践研讨会”的召开,顾明远先生在会上为幼儿园题词:“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让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此语比安吉归来,那种内心对游戏课程促进孩子发展的那种认知更加强烈。
做了二十几年幼儿教育的笔者,心中一直崇尚的就是那种自然的、顺性的教育。独享时、偶谈间也会回味童年在农村与儿时伙伴游戏快乐的场面。一天,在开放阳光体育游戏时候,笔者和业务园长商量,试试在没有老师的指导的时候,孩子玩得怎样,让老师看着孩子玩,看看她们在孩子游戏时能够发现什么。
接下来,通过观察,教师的反应大致相同,觉得孩子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玩得很好,但又说不出哪里好。如此,教师们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懂孩子。
不懂孩子,又怎样能给孩子的发展做好支持?孩子在最为放松的状态下游戏,他们的表达和能力表现会超出往常,会获得丰富的体验,会常常带成人意外的惊喜!而这些惊喜,就是孩子的发展和需要,恰是教师因为缺乏专业的观察意识,不经意间,而错过了孩子有意义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于是,笔者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老师静下心来观察孩子的游戏呢?
之后,笔者组织领导班子就老师阳光体育游戏中的教师的观察能力的现状跟老师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就两个问题讨论,一个就是要解决“老师重视游戏的价值”的问题,另一个就是要解决“老师们会观察孩子,还要会分析孩子”的问题。
通过讨论,为了让老师观察有抓手,笔者决定由负责保教主任王老师假期去设计《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开学后,让老师们利用自己的已有教育经验和对本班孩子目标的理解,从观察目标、活动实录、分析与反思方面进行详细记录,要求老师在活动实录部分不加任何色彩,要原汁原味呈现,并配有孩子们的活动照片。
就这样坚持两周的观察。当笔者在审阅老师的观察记录时,一些成熟的老师们给了笔者很大的惊喜!笔者发现,老师们一旦带着任务意识的用心观察,孩子的很多行为表现与《指南》能够对接的,郑晶晶等几位老师还能够分析出孩子行为中领域的目标,虽然还不够全面,但起码有意识了。此外,教师还能通过孩子的活动,能够初步预测到孩子可能发展的方向,并能想到给孩提供怎样的材料来支持孩子的学习。
在老师的观察记录表中也悟到: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就是在这种不断“观察——分析——支持,再观察——再分析——再支持”这样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来支持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接下来,结合教师对游戏的前观察、后支持的特点,当时,笔者的脑海里即刻有了这样的一些思考点:
原有教师的观察记录,是“无意识状态下的思维模”式(从孩子游戏行为中分析有价值孩子生长点目标),这个点不就像“z”的拐点吗?将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的支持点,这个“点”应该是教师的支持孩子游戏中发展的一个个策略。连接“z”型,两个拐点之间的线段,支持孩子纵向发展那条布满一个个有效策略行动路径。而这条路径,依然可以清晰分析出孩子在游戏环节的发展——教师支持的行动路径。就是这样教师的实践也促进笔者的教研管理和支持教师发展一些新启发。如何将这些核心点,利用表格式进行表达,并能够将“无意识”的观察表,进行深度核心本质教育点的梳理呢?
于是笔者想到,建立一套表格,尝试将无意识观察中的行为进行解读、梳理,为教师后续路径提供支持策略,形成一个观察的工具,就像给了老师一双医学上“CT”的眼睛。这双眼睛不同于一般人的眼睛,要有心理学者的眼力,能洞察幼儿的心灵;要有园丁的眼力,能探究幼儿生长的环境;要有教育家的眼力,能展望孩子的明天!这样教师有了观察孩子和读懂孩子的抓手了吗?
后来的一个多月,基于老师们的实践,笔者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查阅文献和思考幼儿园的观察记录表上。当查阅了一些关于过程理论的文献资料。笔者终于明白一个观点:“孩子的学习就是一种过程性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支持孩子,他们就可以获得关键经验。老师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园长的持续不断的支持,而且,教师的发展一定是在过程中,自己通过同伴体验、研究中形成认知的”。带着这种对过程哲学的理解,笔者提出了循环“z”型结构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策略建构的思想。之后,笔者向核心教研团队解读了笔者对“z”型的一些隐喻的理论思考,通过集体不断自我提出、自我明辨的过程中,教师们针对最初设计的表格原汁原味的幼儿行为观察和教师支持策略如何建立有效的连接,再次构建了《循环“Z”型结构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策略课程建构图表》,在核心研究团队理解理论和基本观察时梳理后,笔者通过全园大教研的形式,又向每一位教师进行了“z”型理论的解读。重点解读对“z”型结构这些关键“线段”和“点”在幼儿行为与教师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理解。
关键点1,线段a1:表示孩子持续一段的幼儿发展水平和新关键经验的萌芽点。关键点2,线段a2表示孩子渐进发展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关键点3,c1和c2均表示即表示幼儿生长点,也是教师的支持点,而且这两点是重合在一起。借助关键点4,线段b:(连接c1和c2的这条线段)教师支持幼儿发展路径。
“z”型线段向上向下画垂直连线,自然形成左三角区和右三角区,左三角表示孩子关键经验的体现,右三角区域表示教师的支持策略。
按照对“z”型的解读,幼儿园再次调整了表格,让每一位老师在前期观察记录基础上,按照调整的表格,在幼儿游戏观察中进一步使用。
然而,当老师们使用了两周后,笔者发现,老师们在观察之后,梳理记录表的时候,教师们对于孩子的生长点不知道如何提炼,教育的敏感度不够,分析也很表层化,分析依据显得很不充分。对于孩子的发展目标的解读也是凭感觉,这样孩子行为之中的内在的发展点也会分析不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想到一定要借助专家外力帮幼儿园诊断把脉,还要建立专家定期循序指导机制。这样才能使老师用“CT”的眼睛对孩子游戏行为表现进行扫描、分析诊断,进而给予科学的支持。
有想法就要做到。当笔者把北师大霍教授请进园,通过霍教授的点拨,笔者开始新的思考,那就是如何把“z”型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策略图表真正转化成教师专业发展实实在在的有力的工具,工具的使用怎样体现教师的能力和发展水平。笔者的思考变得更加理性了,就在那一天的研讨、交流与碰撞中,笔者感觉似乎找到了学习理论与研究实践的下一步走向,带着问题,幼儿园开始对“z”型支持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展开深度学习、思考、实践和认知的梳理。
经过了几个月的实践思考,幼儿园形成了《循环“z”型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建构与研究》框架文本,并从“z”型建构背景、“z”型建构的理论基础、“z”型建构与研究的思路、“z”型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策略在实践的中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一个月后,幼儿园经过实践讨论,又对表格又进行了调整。在一次次案例分享实践中,就这套表格应用,较从开始领域目标泛泛的读,到借助《指南》指向核心经验和学习品质有目的解读,再到从孩子行为和问题中要读懂孩子渴望发展的目标。包括教师的支持策略和孩子的学习方式由笼统的表达,到如何归纳出关键的经验的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幼儿行为表现,读懂孩子下一步发展的可能,给予支持。幼儿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与调整,并对图表进行了几次的修改。就这样,幼儿园顶层设计依托于一线的实践经验,由笔者进行框架的建构和解读,教师在实践中应用,教师再深度解剖案例中对于框架中提到的“看到”“读懂”和“支持”三个支持孩子自主有效学习关键点的把握。
在框架的形成过程中,笔者感觉到,正是干部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幼儿园的收获很大,形成理论+实践“一线双轨”工作思路,同时又提出了以“z”型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策略案例型课程研究为载体,采取专家定期推动、核心研修团队月研判、教研组周突破、教师日践行等“多轨循环推进式”研训模式,支持干部教师队伍专业循序发展。笔者想只有通过专家引领,理论支撑;核心团队,重构理论,把握方向;年级小组,破解问题,内化于心;班级教师,立足实践,外化于行。就可以循序助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即便是这样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可喜的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近期的教研中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和困惑,还有许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认知和困惑。而正是老师们自我否定,能提出问题真的证实了老师们的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用那双“CT”的眼睛,扫描自己的教育支持,也在扫描着孩子的学习发展,同时更冷静的扫描着这项研究。
基于老师们目前的认识,笔者和老师们在研讨中一同提出了问题,引发幼儿园今后实践和研究中的一些深层思考。案例体现循环性,重在过程。那么在交流的时候,又怎样梳理和呈现关键点,这些恰恰都指向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容。
因此,这段时间,笔者也在思考,这套“z”型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作为教师和孩子双发展的工具,不能等同于生活中工具。教育本身就是鲜活的,孩子每天的行为表现与教师的教育支持也是活力展现在实践中,在研究初期,幼儿园可以规范教师,按照这个路径支持孩子学习,在教师使用熟练后,笔者想就可以发挥“z”型工具的隐形的功能,让教师带着目标静心去观察,让老师用心去分析孩子,之后给予适宜而精心的支持,利用教师认知深度和广度差异性,发挥教师的个体智慧,创出五彩斑斓的教育案例,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开发案例式园本课程,成就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孩子自主学习与发展。那么这双“CT”的眼睛,从英文角度还代表“children”和“teacher”,可以实现儿童和教师的双发展,这才是幼儿园研究的初衷和最终的期盼。
[本文为“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