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的“尚上”实践研究

2016-05-19 06:53:30谭绍华陈艳丽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谭绍华,陈艳丽

(1.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重庆 400015;2.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 400026)

中职德育的“尚上”实践研究

谭绍华1,陈艳丽2

(1.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重庆 400015;2.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 400026)

“尚上教育”是关于学生上进动机与行动的教育,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崇尚美好、追求上进、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社会人。主要教育内容包括“塑正身名、博雅智慧、颐养情感、磨砺意志和精彩生命”五大主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环境熏陶、课程教授、活动扬长、歌曲吟唱、评价激励等。

中职教育;尚上教育;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实践探索

历代教育家最大的情怀应是国家和民族情怀。当今时代,万众一心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共谋民族振兴与富强,昭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处于积极向上的大好时期。盛世兴教育,教育兴盛世。我(本文第一作者,下同)作为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基于对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展望与追求,提出了教育应当使人尚上的观念,承担了重庆市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未来教育家专项重点课题“中职‘尚上教育’实践研究”,形成了一个以 15所中职学校为核心的研究与实践团队;在“尚上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影响数千中职教师引领数万中职学生行走尚上路,争做尚上人,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对其他省市的中职学校也产生积极影响。实践表明,“尚上教育”虽是基于中职的研究成果,但同样适用于各级各类教育,甚至社会教育。

一、“尚上教育”理念的提出

(一)教育实践感悟

我 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从事过中小学、师范和职业教育。从一名小学教师发展为省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负责人,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学生的发展在于上进心的激发与培育;只要上进心尚未泯灭,无论现在基础如何,总有成才的可能,终有成功的一天。

2012年 4月,重庆市启动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笔者有幸成为其学员。在重庆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和教育评估院的精心组织下,先后到西南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驻所研修,得到诸多专家指导。在此过程中,笔者把自己 30多年的教育感悟概括为“尚上”二字,发表了《中职学校‘尚上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阐释了“尚上教育”主张,认为“尚上教育”在推动教育改革方面具有强化人性与生命教育、强化文化与精神教育、强化创新与创业教育的价值,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奠基坚实物质基础、打开精神生活空间、展现人类理想生活的价值。中职学校开展“尚上教育”更是具有探索意义,要努力建构七大行动体系:一是目标体系;二是内容体系;三是渠道体系;四是原则体系;五是方法体系;六是教师标准;七是评价体系。[1]4-7

同年 8月,在河南省郑州市一次全国性中职教师培训会上,基于前期的研究与思考,笔者首次宣讲“尚上教育”主张,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同。山东省淄博工业学校时任校长朱建华回校后,将“尚上”等关键词以“文化石”形式予以宣扬。这坚定了我的“尚上教育”主张。

(二)职教使命思考

党的十八大强调了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但长期以来未能科学处理 “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关系,要么强调“职业性”忽视“教育性”,要么强调“教育性”忽视“职业性”。一度时期,因片面强调和理解“就业导向”,片面强调“一技之长”,导致“人性关怀”严重缺失。如何强化中职教育的人本关怀,把学生当人培养,而不是工业生产的当作来料加工,成为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相关研究认为,把握教育终极目标与工具性目标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二是物的知识教育与人的知识教育;三是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四是生存教育与存在教育;五是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六是教育者教育。[2]229-232

(三)学生发展判断

由于多数中职生是普通教育的淘汰者,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不少人视中职生为差生,认为中职生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行为习惯差,缺乏人生目标和自信心,没有发展前途。但事实是,中职生 “也有他们的能”,“也有他们的愿”,“也有他们的成”。 社会上,不乏中职毕业生是“老板”,而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是他的员工的典型案例。现在,他们只是目标未确立,潜能未开显,能力未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只要他们的上进心尚未泯灭,一样具有发展的可能,一样能够成为自食其力、于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新加坡电视剧《小孩不笨》主题歌词:“谁不希望自己是聪明的人;谁不希望什么都能一百分;谁能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谁会愿意听到你真的好笨;我们不会心灰意冷;我们会给自己掌声;我不是你想象的笨;我也有我自己的能;我们都是有用的人。”我觉得这代表了多数中职生的心声。非常遗憾的是,不少人对中职生这发自心底的呼唤没有丝毫的感觉。

(四)研究责任担当

2012年我提出“尚上教育”主张时,网上虽能搜索到“尚上”和“尚上教育”的词汇,但多数是公司的命名。未见把“尚上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主张进行研究与实践的案例;因此无从获取直接的参考文献。鉴于“尚上”与“向上”有相同的意蕴,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上进心教育”发现,一是文献数量不多,二是发表的期刊级别不高;三是关于中职生“上进心”教育的文献更是极少。这说明,“上进心”教育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了改进中职教育,型塑良好中职教育形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发挥创新理论和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尚上教育”的基本内涵

“尚上”蕴含“向上”的意思,但不限于“向上” 的所指。 从字义理解,“尚”, 即 “尊崇、注重”, 属于动机的范畴。 “上”, 作形容词用,指“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属于目的或目标的范畴;作动词用,指“登;上升;向上”,属于行动的范畴。我们认为,“尚上”既是驱使行动的动机,也是表征动机的目的,更是动机与目的驱使的行动,是对动机、目的和行动的集成与融合性表达。

“尚上教育”简单理解就是关于学生上进动机(目的)与行动的教育。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上进动机和智慧、意志的上进行动。什么样的动机是积极、正确的?什么样的行动是智慧、意志的?我们的回答是:“崇尚美好、追求上进、完善自我、贡献社会”。因此,“尚上教育”也可表述为“致力于培养学生崇尚美好、追求上进、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上进动机与行动的教育”。

从“尚上教育”的价值追求角度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把学生当人培养。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里特别强调“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在工业不断升级的时代,教育强化了“功利性”,失去了“本真性”,不把学生当作具体的有血有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而是当作工业加工的材料,按照统一的模具进行批量铸造;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只能被动;虽保留人形,却失去人性。正因如此,有专家主张,教师要学农民,不要学工人;即使学工人,也要定制,不能批量生产。教师心中应形成血肉丰满、鲜活的、蕴含着时代精神的学生形象。惟其如此,教育才能培植起学生的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

其次是把学生培养成人。几乎所有的母亲和父亲,第一天目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时都会在内心向学校发出疑问,今天我交给你一个诚信友爱、活泼乐观的孩子,若干年以后,你会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对于这样的发问,我们该当如何作答?我的回答是“还你一个尚上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尚上”的人?我们基于历代哲学家、教育家的人性认知,提出了“人同具私我和公我双重情感归属”的人性新论断。并定义“私我”指自我、父母、兄弟姐妹、家族;“公我”指单位、组织、国家、民族、人类、自然。 主张“存私我、弘公我”。 所谓“存私我”,指的是认可自我,珍爱生命;认可父母,尊亲敬长;认可兄弟姐妹,乐群友爱;认可家族,光耀不辱。所谓“弘公我”,指的是皈依单位,爱岗敬业;皈依组织,忠诚不叛;皈依国家,热爱贡献;皈依民族,自豪不傲;皈依人类,维护和平;皈依自然,和谐物我。并认为,存私我,才能明人伦;弘公我,才能兴国家;“私我不存,人不成人”,“公我不弘,人不能立”。 强调教育应当使人“存私我,弘公我”。

再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应当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促进人的内在禀赋得到充分发展。当今社会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教育应当着力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报效祖国,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努力做到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发展人际沟通能力,妥善处置人际冲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

如前所述,我们提出的“弘公我”的基本要求是“皈依单位,爱岗敬业”,“皈依国家,热爱贡献”,强调了“敬业”和“爱国”;不仅如此,还提出了“皈依组织,忠诚不叛”,“皈依民族,自豪不傲”,把单位与组织、国家和民族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皈依人类,维护和平”,“皈依自然,物我和谐”,这是对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和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追寻。而“存私我”的主张,则强调的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尤其注重培育“诚信”“友善”优良品行,这在相关教育内容的设计意图中进行了具体分析说明。譬如“颐养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尊亲敬长、感恩社会、和谐人际。

进一步讲,“存私我”与“弘公我”关系是相生而非相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譬如,认可父母之于认可自我带有公的成分,认可家族之于认可父母和兄弟姐妹带有更大公的成分。又譬如,皈依单位之于皈依国家带有私的成分,皈依祖国和中华民族之于皈依人类,带有私的成分。

三、“尚上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统整发展的过程,而驱使发展的动力源泉是需要和动机。研究人的发展必须研究人的动机与行动。一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快乐与发展的科学,其核心是以“积极”为切入点,强调更多地关注人积极方面的内容。实施“尚上教育”要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开发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积极的教育策略,完善积极的服务体系,打造积极的保障机制,建立积极的评估体系,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3]86-88相关研究认为,人通过爱与奉献能够收获有 22种积极硕果;如果自我设限,只会收获 22种消极硕果。积极的硕果包括:目标明确、持续学习、认真快速、坚守承诺、保证完成任务、绝不找借口、永远乐观、100%乐观、帮助他人、完成承担责任等;消极的硕果包括:缺乏明确目标、害怕失败、坏评被拒绝、埋怨、总是找借口、工作冷漠、浪费时间、做事马虎、悲观失望、消极想象。二是强化理论。主要依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以对人有利的行动结果去强化人的行动。因为后果对人有利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不利时,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三是需要层次理论。马斯诺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及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本研究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高层次需要,特别是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四是成就动机理论。该理念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成就动机。具有强烈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并能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五是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二)古代教育家的人性论

研究教育必须研究“人性”,因为所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是基于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判断。对中职学生的 “人性”不可妄断为一个“差”字,对中职教育的作用不可自我设限为培养“一技之长”和“只要能就业”;而和其他教育一样,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着教育家们对教育问题的不同认识。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里的“性”是指人的本性;“习”则指社会习染。墨子认为:天下人“不相爱”,主张“兼爱”。 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天下人“知义”,进而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完善。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潜存于人心中的“善端”,全是与生俱来的;教育的作用就是扩充人的善端,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成为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的向恶性、善的后天性决定了任何人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才能都无法先天具备,人性由恶向善的转变,就需要后天的“积善而化性”过程,教育的作用也就在于“化性起伪”。戴圣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成人、成才,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董仲舒认为:人性包含着两种发展可能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关键在于后天的引导。王充认为:人性存在差异性和可变性。个体所禀受的发展条件,可以因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向不同的方向转换,优势的可以变为劣势,劣势的也可变为优势,在劣质的定性上同样可以发展完美的个性品德和优良的心智能力。

(三)我国教育目的研究新进展

我国教育方针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历来的教育实践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关于教育终极目标、教育目的,包括职业教育目的的研究从未停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诸多学者的见解中,我们能够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与必须坚守的信念。

1.教育终极目标研究

多数研究主张给予学生幸福的体验,给予学生向善的追求,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如:李德显、杨淑萍认为,学生幸福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教育者给予学生的关爱、公平的对待、理解、自由及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实现学生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幸福打下了基础。李荐基于《说文解字》对“教”和“育”的解释,提出了“善”的教育终极目标主张。宋学欣认为:教育的工具性、功利化目的造成教育中人的工具化和人性的虚无,也使孩子们的上学观迷失了教育的价值方向;要重新建构合理的教育价值观,从“为学”到“为道”,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即由掌握知识技能为重心的形而下价值追求升华到人的精神心灵思想的形而上价值追求,在教育中实现人格的升华,成为自由的人,活出生命的价值来。

2.职业教育目的研究

多数研究提出价值超越论、幸福体验论、实践转化论、全面发展论和个性发展论。如:李军在《追寻人的价值: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哲学反思》中认为:当下的职业教育以技术性作为其核心追求,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现实,满足生存的需要者,遗忘了学生生命发展的可能性即超越性,从而遮蔽和掩盖了学生之为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王启龙在《追求幸福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中认为:幸福为人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是人生永恒的追求。职业教育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帮助个体寻求自我幸福的使命。职业院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体验幸福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完善教育过程,帮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幸福;通过引导,提升幸福追求的层次。李军在《教育意义的追寻与守望:职业教育目的之思考》中认为:科技精神引领下的职业教育放弃了自身作为教育的归属,以技术培训、职业养成为目的,以追逐“功用”、“效率”的方式,精致、片面地训练人迎合社会的性能,从而掩盖了其指引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应有的价值诉求,成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之作为教育,就应始终追寻培育自由的、卓越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守望教育意义渊源和价值。

四、“尚上教育”的内容设计

(一)五大主题与课程模块及设计依据

“尚上教育”致力于培养完满的人格。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包括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智育教人求真,培养完满人格的智慧特性;德育教人求善,培养完满人格的道德特性;美育教人求美,培养完满人格的审美特性。[4]10-12为此,“尚上教育”分五大主题、15个版块(见表 1)。

确定上述五大教育主题的依据有四:一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二是心理学“知、情、意、行”理论;三是傅佩荣“身、心、灵”观点(傅佩荣认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四是本研究提出的 “人同具私我和公我两重情感归属”的“人性”认知。五大主题及与相关理论依据之间的关系如图 1所示。

图 1 “尚上教育”主题确定依据

(二)目标指向

五大主题教育的目标指向是 “存私我,弘公我”(见图 2)。

(三)15个课程模块的设计意图

1.“塑正身名”具体教育内容与设计意图

塑正身名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强健身体、美丽身形和入格身份教育。强健身体教育的设计意图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展运动技能和促进身体健康;美丽身形教育的设计意图是教育学生塑造美好体态和养成良好礼仪;入格身份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与责任和名份观念。

2.“博雅智慧”具体教育内容与设计意图

博雅智慧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博闻强识、圆润物事和创新创业教育。博闻强识教育的设计意图是支撑职业能力发展、适应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和信息源的裂变式变化;圆润物事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强调学会做事、推崇劳动光荣和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培育创新驱动的职业教育新常态。

3.“颐养情感”具体教育内容与设计意图

颐养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尊亲敬长、感恩社会和和谐人际教育。尊亲敬长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尊师重道;感恩社会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强调知恩图报 (回报于己有恩的人)、倡导以德报怨、要求报效国家;和谐人际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发展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学校人际关系。

4.“磨砺意志”具体教育内容与设计意图

磨砺意志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生涯规划、行动坚持和挫折抗拒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规划学业与职业生涯、确立学习的目标与榜样;行动坚持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坚持性行动品质;挫折抗拒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发展学生的挫折商。

5.“精彩生命”具体教育内容与设计意图

精彩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尊重生命、消解心结和贡献社会。尊重生命教育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阐扬生命的光辉、体会生命的价值和认识生命的无常;消解心结教育的设计意图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引领学生行走心路;贡献社会教育的设计意图是教育学生立足岗位贡献国家、立足中国贡献人类。

五、“尚上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环境熏陶法

这里的“环境”主要指校园环境。课题实验学校都在校园的醒目地方竖立文化石,雕刻“尚上:崇尚美好、追求上进、完善自我、贡献社会”“塑正身名、博雅智慧、颐养情感、磨砺意志、精彩生命”“行走尚上路,争做尚上人”等反映“尚上教育”核心理念的关键词。

(二)课程教授法

依据“塑正身名、博雅智慧、颐养情感、磨砺意志、精彩生命”五大主题,编制“强健身体、美丽身形、入格身份、博闻强识、圆润物事、创新创业、尊亲敬长、感恩社会、和谐人际、生涯规划、行动坚持、挫折抗拒、尊重生命、消解心结和贡献社会”15个版块课程教授指导手册。要求具体实施教育的教师(班主任、德育课教师)根据每个版块的设计意图,选取适合学生的具体案例,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三)活动扬长法

制度性开展三级(班、校和校际)、三大比赛活动(今后还会进一步丰富比赛活动)。一是围绕“塑正身名教育”主题,一年级开展韵律操比赛,二年级开展礼仪操比赛;二是围绕“博雅智慧教育”主题,一年级开展成语故事讲述比赛,二年级预言故事讲述比赛;三是围绕“贡献社会教育”主题,每年举办“我心向上”演讲比赛。

(四)歌曲吟唱法

谱写了《尚上之歌》和《魅力中职生》,上万学生传唱。各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播放,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应。《魅力中职生》歌词,第一段:曾经的我,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不是我笨,只是目标未确立。现在的我,老师爱,同学亲,我心向上真快乐。运动场上强健身体,文化校园博雅智慧,多彩活动颐养情感,技能训练磨砺意志,职业教育奠基我人生。第二段:曾经的我,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不是我笨,只是能力未发展。现在的我,技能赛,展风采,我心向上真幸福。崇尚美好有目标,追求上进有榜样,完善自我见行动,贡献社会在当下,职业教育精彩我人生。

(五)评价激励法

实施“尚上教育”应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确立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目标、方法目标和价值目标;二是界定明确具体的考核评价内容;三是构建广泛多元的考核评价主体;四是制定规范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五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六是推行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5]52-55。基于五大主题及 15个板块的教育内容,设计了“要”和“不”两个维度的表现性评价观测指标体系 (见表 2)。采取每季度、每学期自评、同学评、老师评和相关人员评的方式进行多维发展性评价。并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袋。

六、“尚上教育”的实施条件

“尚上教育”的实施呼唤教育自觉。教育自觉要求教育者守候积极的孤独,准备长期的等待,要求生命在场。实现教育自觉,在教育管理上需要正确引导天赋欲望,在教育研究中需要杰出人才横空出世,在教育工作中需要公众民主意识普遍觉醒。[6]13-16

(一)学校“尚上”

“尚上”的学校应重文化。基于一定的文化主题表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一训三风等,形成理念文化系统。譬如:重庆渝北职教中心的“立业立人”、重庆北碚职教中心的“勉仁”、重庆垫江职教中心的“时”、重庆忠县职教中心的“忠信”、重庆医药卫生学校的“仁道”等。

(二)校长“尚上”

“尚上”的校长应有思想。凡事有看法,之后有想法,之后有做法,最后有说法。看法是思想的萌动,想法是思想的孕育,做法是思想的修正,说法是思想的表征。

(三)教师“尚上”

“尚上”的教师应重行动。 借用《魅力中职生》歌词中的几句话讲:一是崇尚美好有目标。成为悦纳自我、家长信赖、学生尊重、社会有影响的教师。二是追求上进有榜样。河南郑州科技工业学校李迪老师、浙江衢州余国良老师、河南商丘侯银海老师值得学习。三是完善自我见行动。加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修养。四是贡献社会在当下。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贡献力和人才培养力。

(四)经费与制度

推行“尚上教育”需要一定的经费。用于研讨、购买教学资源、打造教育环境、改进教育技术、举办相应活动等。推行“尚上教育”还需要建立相应制度,尤其是评价激励制度。

结束语

课题参与学校 80%成为国家和重庆市示范中职学校。学生参与市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 20%,感觉在校幸福、快乐的学生比例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 15%。

课题负责人于 2014年荣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课题组部分人员先后在《科学咨询》《中国培训》等期刊发表《中职学校 “尚上教育” 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职学校“尚上教育”探索实践——以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为例》等论文 5篇。

《中国教育报》2015年 5月 18日在报道重庆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情况时作了这样的介绍:近年来,重庆市中职学校广泛实施“尚上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上进动机和上进行为,引领学生发展成为崇尚美好、追求上进、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重庆商报》《重庆晨报》等媒体也多次报道。吉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分院的书记和院长于 2015年 11月专程前往重庆考察学习尚上教育课题研究成果。厦门集美职业技术学校、贵州仁怀职业技术学校邀请本课题负责人前往举办专题讲座。

[1]谭绍华,谭莉莎.中职学校“尚上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12(12).

[2]李伟,陈志新.论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工具性目标[J].甘肃社会科学,2010(3).

[3]王立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

[4]庞学光.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

[5]周秀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6]李宝斌,孙俊三.教育自觉的迷失与复归[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

[责任编辑:刘向红]

A Study on“Up on Education”:Practic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AN Shao-hua1,CHEN Yan-li2
(1.Chongqing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Chongqing 400015; 2.Chongqing Women's Vocational Senior School,Chongqing 400026)

“Up on Education”is the education about students'motivation for progress and action,which is committ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motivation to“pursue excellence and progress,perfect themselves and contribute to society”.It includes five themes:moral integrity,wisdom,noble sentiment,strong will and meaningful life. Various educational methods were adopted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setting,lecturing,activities,singing,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etc.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Up on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theoretical study;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K 05

A

1672-402X(2016)03-0078-08

2015-12-11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4年度“未来教育家”培养专项重点课题(课题主持人:谭绍华;课题批准号:2014-jyj-13)阶段成果。

谭绍华(1962-),男,重庆石柱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陈艳丽(1972-),女,四川井研人,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教务处主任,中职高级。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