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新政策背景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

2016-05-19 06:53张素蓉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张素蓉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29)

教育改革新政策背景下基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

张素蓉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29)

2014-2015年,教育部一系列教育改革新政策要求:课程必须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全面涵盖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内容,每一育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全面性,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在此背景下,校本课程因其具有比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管理上的优点而形成新一轮开发热潮。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结合新政策要求和 2015年深圳市择优评选出的300门“好课程”,重点分析了德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环保教育等六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现状。

教育改革新政策;基础教育;校本课程;理性研究;实证分析

2014年,教育部要求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然而,从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的规划、初审、试验、审定、正式使用、复查等管理过程来看,程序复杂、内容变换慢而缺乏灵活性,它们从编写到使用,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校本课程恰好可以弥补以上缺陷,又能克服国家课程单一、学科本位、缺乏适应性等弊端,满足学生多样化与差异化发展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势必形成新一轮热潮。然而,中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理清这些问题和误区需要进一步研究校本课程。这里,从解析新政策对课程建设的方针性要求入手,对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功能、发展路径、种类与结构、基本要求、管理与评价等进行理性研究,并对新政策背景下急需重点开发的德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环保教育等六类校本课程进行实证分析。

一、教育改革新政策对课程建设的方针性要求解析

教育部2014-2015年发布的一系列政策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2014年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教育部等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5-10-26】http://www.edu.cn/edu/zheng_ce_gs_gui/zheng_ce_wen_jian/ji_chu/zong_he/201508/ t20150807_1299854.shtml.对课程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在重视智育课程的前提下,重视德体美劳等四育课程,重视每一育课程的全面性,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全面落实教育方针。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基础教育课程必须全面涵盖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必须反映新政策对受教育者未来社会角色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5年 7月 20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等针对“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的现象,提出了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计划用3-5年时间,建立课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这样,新政策对受教育者未来社会角色的素质要求由 2014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1,变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全面涵盖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内容,实现“全科育人”[1]2目标。

同时,新政策对体育和美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体育和艺术纳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体育和艺术课程的学习成绩将与校长和学校考核挂钩, 也将提供给高校招生参考。[2]2二是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政府教育规划中,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和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中必须包含《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对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制度。[3]2

总之,一系列新政策要求以德育为首、统帅其他几育,以智育为基础,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并重。五育不能偏,更不能废。既要改变重智轻德、重智轻体美的状况,又要改变“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的状况。

(二)德智体美劳等每一育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全面性

这里以新政策对智育以外的德体美劳等四育课程内容的要求来看每一育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德育,新政策既强调道德品质教育,更强调政治、思想教育,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2-3;要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完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4]2-3

体育,新政策要求课程内容中增加传统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比如武术等;[2]2既要实现“三位一体”①“三位一体”目标:体质健康促进目标、运动技能掌握目标和健全人格培养目标。参见于素梅:《从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谈体育教学质量促进的策略》,体育学刊,2014年第 4期。的目标,又要加强“六项制度”②“六项制度”:一是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二是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三是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四是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五是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六是建立测试结果应用制度。建设,达到规定的体育“及格线”③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定结果为不合格:一是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二是未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的;三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四是未按要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如实上报数据的;五是评估中弄虚作假的。靳晓燕:《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成学校建设测评硬指标》,光明日报,2014年 5月 24日。。

美育,强调课程内容要突出优秀的民族艺术,[2]2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提高人文和审美素质。

劳动教育,新政策要求既让学生学习与劳动相关的必要的知识,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素质;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及其成果的喜悦,掌握劳动技能技巧。[5]1

可见,新政策对智育以外的德体美劳等每一育课程内容的要求都具有全面性。因此,每一育课程都必须全面发展,不能偏不能废。

(三)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1]1“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人人成才”[1]2是 2014-2015年一系列新政策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有课程教学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④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见焦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2014-04-02]http://www.cdedu.gov.cn/news/ Show.aspx?id=42402,其中一个“全覆盖”就是“教育人群全覆盖”,特别对美育和体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体育课美育课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

总之,一系列新政策强调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学科全面、每一学科内容全面、面对全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都需要变革。对此,教育部已经在行动,原计划于2014年秋季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新编德育、语文、历史教材,以及义务教育3-6年级毛笔《书法练习指导》教材等,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期使用[6]1。这说明,国家课程的修改周期较长,程序较复杂,这为各地各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留下了空间和时间。

二、校本课程的理性研究

多年来,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效显著。以实行课程改革较早的深圳市为例,2001-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开发了 2230(套)涉及 16个学科的小学校本课程与教材、2702(套)涉及 40个学科的中学校本课程与教材,为深圳课程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分析该市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与结果,发现几个共性问题:一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与实施方式比较单一;二是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轻视开发的过程;三是重视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轻视课程本身的评价;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虽然不少,但质量高影响力大的不多。这反映在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数量较少且呈逐年下降态势上,以中学校本教材为例,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分年段的占比情况是:2001-2004年为42.1%,2005-2009年为 4.1%,2010-2012年为2.3%等。①本部分数据均来自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室 2012年的调查统计。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把开发校本课程等同于学校 “搞活动”;二是把开发校本课程等同于“编教材”;三是把开发校本课程等同于学校“加门课”等。这些问题和误区的解决与厘清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理性研究。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功能

我国很多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将校本课程界定为: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这样界定校本课程太简单,没有把其内涵的本质阐释清楚。同时,用课程来解释课程,犯了逻辑循环错误。

本文认为,校本课程的内涵必须反映几个特点。第一,必须考虑学校实际、学生需要、教师专业和学科特点;其次,必须利用学校、社区和社会资源;第三,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主体必须是学校;第四,它既可以是一个教学学科,也可以是学校全部的教学科目;第五,必须反映出这些教学科目在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或重要程度;第六,这些教学科目必须有开设时间与顺序安排。

综合以上几个特点,可以将校本课程界定为:它是从学校实际状况、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要,以及教师专业和学科特点出发,利用学校、社区和社会资源,以学校为主体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部教学科目,以及这些教学科目在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时间与顺序的总称。

校本课程的功能是着眼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深度发展,体现差异性和选择性;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发展路径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刘旭东等基于“校本课程思想”或“校本课程概念”出现的时间节点这个维度考察了校本课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为它产生于 20世纪 70年代。[7]1

我国真正实施校本课程在1996年,与外国相比,起步较晚,历史较短。

从课程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由“国家课程独大”到“二级课程管理”再到“三级课程管理”的历史变迁。

1.“国家课程独大”阶段(1949-1991)

这一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都由国家统一编制和审查,课程管理权和开发权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文化大革命”期间,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秩序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拨乱反正,恢复全国统一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实行“全国一纲一本”制度。虽然 1985年 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但没有明确规定课程分级管理。

2.基础教育课程“二级管理”阶段(1992-1995)

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把基础教育课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等二级,但是,国家课程仍占绝对优势。比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只有704课时,占总课时10162的 6.93%(“六·三”学制学校)[8]11或 966课时,占总课时 10366的 9.32%(“五·四”学制学校)[8]9。 1994年,全国开始实行新的工时制度,由原来每周六天工时制改成每周五天工时制,于是,国家教育委员会对 1992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基础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仍然采用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方式,但是,地方课程的比例更少,分别是 568课时,占总课时 9250的 6.1%(“六·三” 学制学校)[9]3或 698课时, 占总课时 9420的 7.4%(“五·四”学制学校)[9]5。

这个时期虽然由“国家课程独大”走向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存的“二级管理”,但是,地方课程从一开始占比就非常小,而且越来越小,国家课程仍占绝对优势且优势越来越大。

3.“三级课程管理”从“试行”到“实行”阶段(1996—)

1996年,我国首次使用“学校课程”这个概念[10]67-68。 但是,“学校课程”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才可实施,而且,它仅限于普通高中阶段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意味着“学校课程”的种类、数量和适用学段,以及“学校课程”真正使用的决定权和管理权仍然不在学校而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11]2-6

1999年开始,我国明确规定“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2]5。2001年将“试行”改为“实行”[13]4-8。至此,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得以真正确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进入空前热烈阶段。

(三)校本课程的种类与结构

1.校本课程的种类

校本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三大类。(1)学科课程。它是在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按照学生身心年龄特点和知识顺序编排的教学内容,比较强调知识、技能的系统性。(2)活动课程。它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由老师或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内容。它强调学生“做中学”、手脑并用、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得以体现。(3)潜在课程。它是指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容,比如班风、学风、校风、学校环境、校园文化等。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有正、负两面,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与管理中,应该深入发现、挖掘、开发和利用潜在课程的积极影响因素,防止、减少、杜绝潜在课程的消极影响因素。

三类校本课程可以体现在五个方面,中小学校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1)由学校自行安排的各类活动,包括班会团队活动、文娱活动(比如艺术节)、体育活动(比如运动会、远足)、兴趣爱好活动(比如科技节、文学节、读书月)、专题教育活动等均可以校本课程形式实施。(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可拓展、延伸开发成校本课程。(3)新兴学科可以以校本课程形式呈现与实施。这类校本课程力求反映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与人文、艺术学科最新发展成果。(4)技术与实践性课程可以以校本课程形式呈现和实施。这类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职业技术教育,能够体现学校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5)区域文化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这类校本课程以学校所在区域文化为基础,如客家文化、岭南文化、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等,开发校本课程与教材。

上术除了(1)是典型的活动课程以外,(2)—(5)均可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类型呈现。

2.校本课程的结构

完整的校本课程结构应该包含以下内容:拟开发课程名称(全称)、课程类型、编写目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课程长度、课时数量、时间安排、适用年级、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具或设备设施要求、考查方式、成绩计算方式、授课教师素质要求等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和体例、编排与呈现方式、试验(或实验)计划等内容。

(四)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反映基础教育改革新政策的方针性要求,反映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成果。

内容必须基础化并博古通今。基础性的知识技能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长久性和稳定性,这是基础教育的使命所在。博古通今是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内容必须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和学校传统、学校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同时,凸显个性,特色发展,将张扬学生个性、体现老师个性和学校办学个性(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内容要正确、科学,材料、数据准确可靠,并能与时俱进,动态发展,不断完善优秀课程,不断删减或增添新的内容,淘汰不受学生欢迎或选课学生不多、教学效果不好的课程。

2.生活技能、职业技能课程化

从当下中国实际状况来看,义务教育后的学生不可能100%升入高中和大学,不能升学的后义务教育学生必然进入就业状态,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关乎社会安稳。失业青年更可能走上犯罪道路,更可能参与恐怖活动。比如,中东地区的青年高失业率 (经常在25%左右)是导致“阿拉伯之春”愤怒情绪的主要根源。[14]1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考虑与未来生活、就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等因素,这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

3.课程编排方式的基本要求

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年龄特点、所开发校本课程的内容特点与学科特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条件等因素,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顺序、层次和逻辑关系。应灵活采用直线式、圆周式和螺旋式等三种方式组织编排校本课程内容。(1)直线式编排。它所编排的内容前后几乎不重复。比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加法内容编完了,进入减法内容的编排等,加法与减法完全不同。这往往适合于学科校本课程的编排。(2)圆周式编排。它是指在编排校本课程内容的时候,以某一个知识点为圆心,逐步扩大范围。比如,编排加法的内容,以加法为圆心,从10以内的加法到 20以内的加法,再到 100以内的加法、万以内的加法、10万以内的加法、100万以内的加法等,圆心不变、圆周逐渐扩大。拓展课程、新兴学科等校本课程的编排可以采用这种方式。(3)螺旋式编排。它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来的。有正立螺旋式和倒立螺旋式两种,在中小学校本课程的编排中通常采用倒立螺旋式。可以说这种编排融合了直线式和圆周式两种编排方式,以某一知识点为圆心,逐渐扩大范围,同时,逐渐增加难度,难度增加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三种编排方式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五)校本课程的管理

1.校本课程的管理主体

学校是校本课程管理的主要主体。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和校本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来具体执行

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1)负责本校校本课程的调研、规划和立项申报。(2)负责培训教师和组织教师校内外、区内外、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交流学习。(3)指导本校学生选择校本课程。(4)考核、评价及调整校本课程。(5)发放开发与实施本校校本课程的津贴。

校本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1)审议和论证校本课程立项申报方案和实施方案。(2)提供学科咨询、理论指导、课程编排和评价的技术指导。(3)跟踪、监控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

2.校本课程的管理内容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投入管理,包括:(1)经费投入管理。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状况,以一定时间长度为周期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确保校本课程建设有稳定的经费投入;同时,建立制度对经费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2)时间投入管理。学校以制度形式给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师一定的灵活与机动时间,保障教师既有足够的时间,又能灵活机动地使用时间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3)物力资源投入管理。学校以制度形式规定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师可以使用学校已有的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室、功能室、基地等物力资源;或者,学校建立制度保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足够的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室、功能室、基地等可资使用;同时,学校建立规章制度加强教师使用物力资源的管理。(4)人力资源投入管理。学校以制度形式规定校本课程开发以本校教师为主,吸纳一定比例的外校教师、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家长、社区和社会相关学科人士,以及教育行政人员参与,并以相关制度为准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人力资源及其结构进行审核、评估并提出建议;学校以制度形式规定对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本校教师,在学期教科研考核中给予差异化的加分,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中业绩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与奖金、评先晋职相结合。

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它主要包括:(1)教务管理。公布校本课程目录,以纸质形式在校园公告栏粘贴和以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在每学期第一周向学生提供全学期可供选择的全部校本课程目录和简介;或者,在每学期最后一周向学生提供下学期可供选择的全部校本课程目录和简介,这便于学生提前详细了解与思考将要选择的校本课程,从而作出更为合理与理性的选择。其中,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名称、课程长度、时间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与策略、考查方式、成绩计算方式、授课教师情况,以及课程内容概要和特色等,便于学生选择、计划;将选课信息发到班级,及时向学生公布,同时,通知首次选课未成功的学生重新选课;结束选课后,公布校本课程表,安排授课教室或活动场所,准备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教具学具和教学设施设备;一般情况下,每一门校本课程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选课学生才可以实施,特殊课程例外;坚持“谁开发谁实施”的授课原则,特殊情况例外;定期检查校本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发现并纠正问题,总结和推广经验;处理调课、代课和师生请假等事宜,收集校本课程的调查信息;建立教师档案,将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情况作为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建立学生档案。(2)校本课程资源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本课程数据库,每位开发者必须将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料上传入库;条件差一点的学校,或没有条件的学校,也需要将教师所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以纸质文本形式归类整理,建立相应的校本课程资料室;校本课程资源库或资料室的管理员负责分类整理优质校本课程范例,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3)教师与学生管理。接到开课通知的教师按要求做好教学设计;按时到指定教室上课或到活动场所实施校本课程;每堂课均需登记学生出勤情况,做好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在完成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以后,把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成绩册交学校归档;班主任负责统计班级选课人数,名单报送教导处;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所选校本课程,不得无故迟到、缺课;一旦学生确定了选修的校本课程,不得随意更改或退出;如果学生想改换选修的校本课程,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同意后报教导处审批。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含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实践中,往往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评价最好安排在每学期校本课程实施结束后。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包括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其他老师、学生、学校领导、家长,甚至学科专家、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上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评价形式应该多样化,自评与他评结合、听课与查看教案相结合、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实施效果相结合、访谈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师与选课学生相结合等。

1.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

这里特别强调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它由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组织完成。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内容主要包含:校本课程理念、校本课程目标、校本课程内容及其编排方式、校本课程的长度和课的结构等。其中,校本课程内容及其编排方式的评价是重点,内容涉及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常识性、逻辑性、时代性等问题,编排方式涉及内容与学生身心年龄特点是否相符的问题。

2.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从选课的学生数、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成绩、学校领导和教师随堂听课情况以及家长与社区代表的反馈情况等四个维度入手,研究确定每一个维度应该占有的权重,形成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关于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成绩的评价,可依据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书面作业。(2)小论文。(3)调查报告。(4)学生答辩。(5)学习心得与体会。(6)各类作品(如科技作品、文化艺术作品、绘画作品等)。 (7)各类制作。 (8)各类活动。 (9)测试与竞赛成绩。(10)采用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价等。结合校本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学习的实际,依据其中一种方式,或其中的两种甚至多种方式同时运用,综合评价。

三、新政策背景下急需开发的六类校本课程及其现状研究

根据教育部一系列教育改革新政策要求,当前急需重点开发德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环保教育等六类校本课程。这里,结合 2015年 11月深圳市教育局组织申报评选出来的 300门“好课程”(主要是校本课程)①2015年 11月,深圳市在全市中小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单位自愿申报(共有 513门课程开发者或开发单位提出申请)的基础上,深圳市教育局组织市内外教育专家初评和复评,共择优遴选出 300门“好课程”,并于 2015年 11月 17日至 11月 23日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官网上进行了公示。来分析六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现状。

(一)德育类校本课程及其现状

新政策要求开发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以祖国繁荣为荣、以国家衰落为耻、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等校本课程;开发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的校本课程;开发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校本课程等。

根据以上新政策对德育类课程的内容要求,2015年 11月深圳市择优遴选出的德育类“好课程”共有 10门,典型如:时评读写训练课程、君子美德教育、法制教育校本课程、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校本课程、时评阅读课、习性教育、主题班会课等。内容虽然涉及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但是,数量非常少,仅占 300门好课程的3.33%。如果去掉2门内容不明确的“主题班会课”和边界辨识度不高的“习性教育课程”,那么, 德育类课程就只有7门, 占比更低(2.33%)。同时,德育类“好课程”中几乎没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认识中国梦等新政策要求的“好课程”。说明现实中德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急需加强反映新政策对德育课程内容要求的校本课程开发。

(二)体育与健康教育类校本课程及其现状

新政策要求开发武术等民间体育,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体育项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校本课程,以及卫生习惯与行为、疾病预防等身心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2015年 11月,深圳市择优遴选出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类“好课程”共有 35门(含活动课程),占比 11.67%。其中,体育类课程有 28门,占体育与健康教育类的比重是 80%,典型如:毽球、快乐足球课程、竞技跳绳入门、游泳校本教材、击剑、康乃馨体育课程、梅花拳、美国体育课程(中学、小学)、乒乓球、定向运动、武术、跆拳道、太极身心、篮球与坪中的不解之缘等,其中不乏传统体育项目与集体体育项目。健康教育类课程有7门,占体育与健康教育类的比重是20%,典型如:校园情商课程、心理学与生活——给青少年的心理学、灵商灵育之心灵礼仪、平安里学校小升初心理适应性成长课程、绿色上网阳光少年等。可见,“好课程”中关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类占比不大,健康教育类占比更小。根据新政策要求,体育与健康教育类校本课程,尤其是健康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急需加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校本课程及其现状

新政策要求开发书法类如毛笔字等校本课程,开发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心等校本课程。[15]3

2015年11月深圳市择优遴选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好课程”(含体育、艺术、文学等),共有 41门,占比 13.67%,典型如:国学启蒙课程、民间传统艺术——面塑制作、吟诗与鉴赏、京剧鉴赏与体验、古诗文诵读、篆刻基础教学课程、剪纸、趣味非文化物质遗产、鱼灯舞、皮影制作与演出、国画技法、葫芦丝教程、毽球、梅花拳、“诗书茶韵”传统文化体验课程、鸢舞筝翔、《词人词作》课程、创意陶艺、武术、甲骨文与木板雕刻、儿童版画等很有特色,但比重仍显较小。

(四)艺术类校本课程及其现状

艺术种类很多,涉及29个基本专业和 4个特设专业,①新政策要求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来实施艺术教育。根据 33个新的艺术学科分类标准,2015年 11月深圳市择优遴选出的艺术类“好课程”共有 76门,占比 25.33%,涵盖以上分类学科的大多数,典型如:快乐学吹口风琴、民间传统艺术——面塑制作、创意漫画、小学生软陶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高中影视戏剧表演、创意中国画、数码美术、初中硬笔书法、儿童歌舞剧、创意篆刻实践、手工动漫模型入门、普通话语言艺术、手工布艺、美丽的衍纸画、传媒高考与校园影视制作、电脑绘画、定格动画入门、小学数字美术课程、“客家围美学欣赏与表现”、“3D”摄影、播音与主持艺术、电影课程、米字格写字(硬笔)与汉字美的欣赏、少儿油画、花艺技能与插花艺术、中小学创新多媒体与 2D快速动画、Just Play玩转歌唱、生态书法、少儿科幻画、好玩的美术史欣赏、快乐校园舞、迪斯尼音乐剧、甲骨文与木板雕刻、葫芦丝演奏与赏析等艺术类课程,涉及面广且很有特色。这类课程在 300门好课程中占比最大。

(五)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类校本课程及其现状

根据新政策对劳动教育内容与方式多样性的规定,2015年 11月深圳市择优遴选出的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类 “好课程”,共有 22门,占7.33%。其中,课程名称明确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只有 1门,即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占该类课程总数的比例仅有 4.55%。活动与综合实践课程有13门,占该类课程总数的比例是 59.09%,典型如:小学生软陶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绿野寻虫、社团活动课程、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系列。面试、走进核电站、创意篆刻实践等。艺术类中涉及制作与体验的课程有 8门,占劳动教育类课程总数的比例是36.36%,典型如:民间传统艺术——面塑制作、剪纸、皮影制作与演出、京剧鉴赏与体验、手工布艺、花艺技能与插花艺术、超轻粘土制作、甲骨文与木板雕刻等。

可见,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类校本课程比例较小,纯粹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比例更小,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刻不容缓。

在职业体验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上海市的做法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借鉴。上海于2014年4月的 13日、19日和26日,让 3万中小学生走进 50所中等职业学校和 101个职业实训中心参与“职业体验日”活动,体验 212个全面覆盖一、二、三产业的职业项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财经商贸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制造业等 14个职业专业大类,有效拓展了学生对于职业的认知范畴。[16]1

(六)环保教育类校本课程及其现状

新政策要求对中小学生进行“三节”②“三节”教育是指“节粮节水节电”教育,这是《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的具体要求。教育,并在中小学普遍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

实践中,环保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直以来都数量不多。从我们对深圳市 2001-2012年中小学校本课程的不完全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涉及环境保护的校本课程在中学几乎没有,小学只有 2套 (南山区 《奇妙的循环世界》和2009年文峰小学(民办)使用的《我与环境》),它们开发的时间较久远,使用范围较小。

根据以上政策规定来分析 2015年 11月深圳市择优遴选出的环保教育类“好课程”,一共有 13门,占比 4.33%,典型如中小学环境教育读本、湿地研究课程、梧桐山动植物资源课外调查研究、飞翔的精灵——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实践、绿野寻虫、福田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观赏鸟类、电池环保教育课程、观鸟——体验自然等,数量较少,内容涉及的范围较窄。因此,开发新的环保教育校本课程十分必要。

2015年 11月深圳市择优遴选出的六类好课程情况见图 1。

图 1 2015年 11月深圳市遴选出的六类好课程情况

说明:因为六类课程之间有交叉,所以,六类课程的百分比之和不是100%,这里只是为了直观地了解六大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现状。

由图1可见,深圳市2015年11月择优遴选出的300门好课程中,德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环保教育等六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不理想,尤其是德育(3.33%)、环保教育(4.33%)、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7.33%)等三类校本课程均不足 10%。艺术类 (25.33%)和传统文化类(13.67%)虽然占比相对较大,但这两类互有交叉,即在统计这两类课程的时候艺术类中含有传统文化的课程(文化传统课程有 9门,占艺术类课程总数的比例是11.84%),传统文化类中有艺术类的课程(艺术类课程有12门,占传统文化课程总数的比例是29.27%);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类虽有13.67%,但是,其中包含了活动与综合实践类课程以及艺术类中的制作与体验课程,单纯的劳动教育课程并不多,只有 1门,占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类课程总数的比例仅有4.55%。

总之,德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环保教育等六类“好课程”,不管是开发与实施的种类与数量,还是所包含的内容,与 2014-2015年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基础教育改革新政策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急需加强这六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更新。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2]李莉,教育部: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启动,改变重分数轻育人[N].北京晚报,2014-04-24.

[3]邓晖,学生体质三年连降,学校将被一票否决--教育部体卫司司长王登峰解读国家学生体测新标准[N].光明日报,2014-05-24.

[4]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EB/OL].[2015-06-12]http://gaokao.eol.cn/kuai_x un_3075/20140402/t20140402_1093424_5.shtml.

[5]《教育部等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 OL].[2015-10-26]http://www.edu.cn/edu/zheng_ce_g s_gui/zheng_ce_wen_jian/ji_chu/zong_he/201508/t201508 07_1299854.shtml.

[6]郭莹,教育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三科不换新教材[N].京华时报,2014-06-04.

[7]百度百科,校本课程[EB/OL].[2015-09-1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TJMnp9fZZW14dKybNSjva d_DNUswPCwa461lNwuik8wJxGad3BQHTPt-cMWJSl0Lx9b 2MVMwtA11i65dJ8-UK.

[8]国家教委,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1992-08-06、附件一)[EO/BL].[2015-12-20]http://fagui.eol.cn/html/201008/3930.shtml

[9]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实行新工时制对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和《实行新工时制对高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的通知(教基[1994]14号、附件一)[EO/BL].[2015-12-03]http://www.51wf.com/print-law?id=1146260

[10]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编著,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67-68.

[1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栏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 [J].学科教育,1996(4):2-6.

[1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06-13)[EB/ OL].[2015-12-23]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 22598/22615/22793/2006/3/he7396032197360029150-0.htm

[1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21号)[EB/OL].[2015-12-23]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 200105/132.html P8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 )[EB/OL].【2015-12-24】http://www.edu.cn/ 20010926/3002911_2.shtml.

[14]迈克尔·舒曼,美刊文章:全球年轻人都面临失业危机[N].参考消息,2012-04-24.

[15]焦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4-04-02.

[16]文汇报,上海试“职业体验日”、中小学生实践 212个职业[EB/OL].[2014-04-12 01:37:00]http://news. k618.cn/ztx/jy/201404/t20140412_5012795.html.

[责任编辑:刘向红]

A Study on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under the New Polic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ZHANG Su-rong
(Shenzhe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henzhen Guangdong 518029)

A series of new polic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uring 2014-2015 require that curricula focus on reflecting the will of the state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fully cover moral education,intellectu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with each part covering all sides and serving all students.Against this background,the school-based curricula will have a new round of development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ver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local curriculum on management. However,many problems and misunderstandings emerg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a.A rational study is conducted on school-based curricula in the present research.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the new policy,requirements and the 300 selected “good courses”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henzhen in 2015,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status quo of six school-based curricula,including moral education,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rt education,labo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policies of education reform;basic education;school-based curriculum;rational study; empirical analysis

G 642.3

A

1672-402X(2016)03-0069-09

2015-12-21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 2013年度立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经济学分析——以深圳市为例”(课题主持人:张素蓉;课题批准号:2013ZJK001);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 2014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教育改革新政策(2014)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主持人:张素蓉;课题编号:YBZZ4009);深圳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基础教育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教育改革新政策(2014)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主持人:张素蓉;课题批准号:15JCJY0107)等阶段研究成果。

张素蓉(1964-),女,重庆市涪陵区人,教育学博士,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学。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