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内部控制的坚固防线

2016-05-18 20:18
新会计 2016年4期
关键词:控制结构整体框架

从2006年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为转折点,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成为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内部控制研究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内部控制实践探索成为实务关注的焦点,中国由此掀起了内部控制建设的热潮。

内部控制诞生于西方国家,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等发展阶段。

20 世纪 40 年代,内部控制处于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簿记事务的准确性在公司内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20 世纪70 年代,内部控制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被界定为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 20 世纪 80 年代,内部控制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所谓“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

20 世纪90 年代初,内部控制发展到整体框架阶段。美国成立了 COSO 委员会。1992 年,COSO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 COSO 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要素组成。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内部控制历史性的突破,整体框架不仅为内部控制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为其有效实践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标准。

2004 年,COSO 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提升到风险管理。这既是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超越,也标志着内部控制的转型,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使内部控制进入到更高、更科学的战略管理阶段。

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而后发优势及制度优势明显,促使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用较短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半个世纪的路程,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共同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内控体系建设进入了全面会计控制发展建设阶段。2009年,五部委共同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18项应用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2年,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试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内容全面、框架清晰、路径明确的指引。

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内部控制的实践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内部控制建设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战略转变。

然而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内部控制的实践还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即使在内部控制基础较为健全的上市公司,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无效;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忽视企业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内部制衡牵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控规范》的落实情况与实际需要同样差距较大,尚未引起广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尤其是单位负责人的重视。

内部控制的执行与落地,是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灵魂。企业要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运行的全过程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全方位的监控防线,堵住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漏洞。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通过流程梳理、制度整合、职权重划,建立行内部控制落地机制,筑牢内部控制的坚固防线。

猜你喜欢
控制结构整体框架
框架
几种防空导弹自动驾驶仪的研究分析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基于ATO控制结构的地铁列车智慧节能技术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WTO框架下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