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奕荭
诗歌朗诵是当前群众文化活动中一种重要舞台表演形式,因其参与门槛低、原创性强、表现形式多样深受群众喜爱,在大到各级主题晚会上,小到一个单位的工会活动上,都可以看到诗歌朗诵节目的身影。
“朗诵诗”是专指为朗诵创作的诗歌,具有节奏感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等特点。“朗诵诗”概念在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诞生,既特指作为宣传工具和政治活动形式的抗战诗歌运动,又具体指称专为诗歌朗诵活动而写作的新诗文体等,含义多重,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以诗朗诵为主的综合的舞台表演形式。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人们常常针对某一主题,创作朗诵诗,再配以音乐、灯光、演员表演等,形成群众文艺作品,通过演出,起到娱乐、宣传、教育等作用。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朗诵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语言流畅、传情达意,而是要求其更符合当前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因此,对朗诵诗的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常见的朗诵诗表现形式
在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校、单位、组织等排演诗朗诵节目的需求,目前常见的诗朗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表演形式:
1、配乐诗朗诵
我们常见的朗诵诗表演就是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即一首已有的诗歌,或是新创作的诗歌,配上背景音乐,由一人或是多人站在舞台上朗诵。
2、情景诗
随着LED屏幕、布景道具、灯光效果、演员表演等元素的加入,在配乐诗朗诵基础上衍生出了情景诗,即根据朗诵诗的内容,加上舞台调度和各种舞台元素,为朗诵诗赋予除背景音乐以外的多种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由情景诗又衍生出了情景歌舞诗、情景诗小品等等。
总的来说,无论是配乐诗朗诵还是情景诗,都是在朗诵诗的基础上加上其他舞台表现手段,让朗诵诗更有感染力,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对朗诵诗的需求
1、主题鲜明突出
朗诵诗一般具有主题性,例如“十·一”前后有的地区会组织“红诗比赛”、“经典红诗诵读”等等群众文化活动;年底有的单位会组织以“爱岗敬业”、“社会责任”等主题赛诗会、诗朗诵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有的单位则会在年底联欢会、团拜会上编排一个集体的诗朗诵节目,这些活动中的朗诵诗都是有很强的主题性的。
所以,针对这样一些活动中表演的朗诵诗,需要主题突出。例如,十月的红诗活动,应选择或创作爱国主义主题或是有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主题的朗诵诗,而在单位或组织的主题活动中,则通常会原创一部分紧扣命题的朗诵诗。而大型晚会当中的朗诵诗节目亦是如此。
因此,朗诵诗拥有鲜明突出的主题,是群众的首要需求,反之则如作文一样,跑题的作文,或是文不对题,即使文字再优美,字迹再工整也无法得分。
2、内容贴近生活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朗诵诗的表演者和观众大多为普通群众,很多人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所以更乐于接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内容。特别是针对主题性诗歌朗诵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往往主题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中国梦”主题诗朗诵、某单位诗朗诵比赛等等,内容如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那么表演者将无法代入真情实感,而观众则不知所云。
3、语言浅显易懂
在文学创作中,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其内容通常极具艺术性,很多诗歌更是抽象的情感抒发,这样的诗歌大多数不适合作为朗诵诗,而更适合阅读。
就朗诵诗而言,语言必须是简明扼要,浅显易懂的,加之通过押韵、断句等形成节奏感,则能使表演者和观众很容易理解该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内涵。
4、形式丰富多样
上文提到了配乐诗朗诵、情景诗、歌舞诗等形式,这些由朗诵诗衍生出的多种表演形式,是在朗诵诗的基础上,加上灯光、场景、LED背景、声效、音乐等舞台效果,再辅以适当的舞台调度最终展现的综合的表演形式,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渲染了环境,烘托了主题,增强了可视性。
5、情感真实自然
所有舞台表演形式吸引观众的根本都在于“以情动人”,而以情动人的“情”,则来源于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在作品中找到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而所有“情”的根源,都在于作者创作作品之时,所流露的最真实自然的情感。任何文艺作品的创作,都是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
三、如何创作出符合群众需求的朗诵诗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表演的朗诵诗,表演者和观众主要是普通群众,而朗诵诗作品也非文学范畴的诗歌,需要更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因此,应该从群众的需求出发进行创作。
1、言简意赅,主题表意直接
群众文化活动中,需要主题直接鲜明的朗诵诗作品,因此朗诵诗主题的设置应言简意赅,表意直接明确,避免咬文嚼字和兜圈子,避免晦涩的用词。例如笔者此前创作的一首反映家乡新风貌、新变化的情景诗,主题命名为《看,这就是我的家乡》,旨在简单直接地让观众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诉求一目了然,直观地了解这首朗诵诗将要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要介绍家乡的风貌。
2、深入调研,内容取材生活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二为”方向是所有文艺作品的指导方向,扎根群众、扎根生活是所有文艺作品创作的根本途径。朗诵诗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常用的表演形式,其内容必然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创作出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则必须深入生活,进行调研采访,将生活中的事件还原到舞台上,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需要。
例如笔者在为当地某银行创作情景诗作品《梦想起飞的地方》时,就进行了充分的实地调研采访,并召开座谈会,与一线员工座谈,搜集了多个发生在一线员工身上的故事、事迹,以这些故事和事迹为基础,创作出情景诗片段,让所有表演者和该银行系统的观众在观看这些片段时感同身受。
3、上口顺畅,避免晦涩字句
朗诵诗是一种舞台表演,而非文学作品,因此更多地应该考虑到演员表演难度和观众的理解程度,避免在诗句中出现晦涩字句、生僻字,以及容易产生谐音歧义的字句。另外,还应流畅、上口、押韵,让观众在观看情景诗作品时有美的享受。
例如,在一首情景诗中,为表现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最初用了“栉风沐雨,我们砥砺前行”,之后在排练中,感觉演员在朗诵时有些拗口,且砥砺前行在面对某些观众群体时,有的观众不能理解,影响表达效果,后改成“暴风骤雨,我们依然奋勇前行”,更为简单直观地表达了意思。
4、综合表现,预留舞台空间
朗诵诗在进行文本创作阶段事实上就需要作者进行立体的思考,而非纯字面的揣摩,灯光、场景、LED背景、声效、音乐都可以成为为朗诵诗服务的手段,最终实现立体多元化的展现,让观众耳目一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作者了解多种舞台表现形式,在文本中,虽然不需要像剧本、脚本那样进行前期设计,但是一定要给导演二度创作的空间。例如笔者创作的情景诗《看,这就是我的家乡》,做了特殊地点、人物设计,将诗化的语言设计成人物台词。
一对母女上场,妈妈独白:
作为一个年轻的妈妈
每个周末
我都会带全家到两河边玩一趟
这是我们全家的休闲天堂
导演进行了二度创作,辅以LED背景图像,呈现“两河边”地点景象,再辅以轻柔背景音乐,使该段诗歌内容得以综合表达。
5、真情流露,引发观众共鸣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由“情”生发出的,情感是创作的基础,也是贯通创作者、表演者、观众的线索,群众文艺作品更是如此,作品是否真情流露,能否引发观众的共鸣,是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评判标准。
在当前文化市场极大繁荣的环境下,对群众文艺作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具有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承递、社会实用四项功能,朗诵诗表演主要起到娱乐审美、宣传教育功能,而宣传教育功能更为突出一些。
例如,《看,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创作中,采用了如下开篇:
小凌河和女儿河流过的地方
那是锦州,我的家乡
静静回望
曾经
河水浑浊 堤坝破旧
只有杂草蔓延生长
锦州人的母亲河啊
憔悴着面容暗自神伤
开篇通过抒情手法的描述,描绘了母亲河旧貌,一方面唤起所有家乡人曾经的记忆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改造、变化埋下伏笔,自然而然引发了观众和表演者的共鸣,勾起今昔旧貌新颜的对比,唤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因此,在朗诵诗创作过程中,情感的把握和运用非常重要,如果缺乏情感,只是一味地说教或是堆砌拼凑,将会引发观众厌烦情绪,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随着群众文化工作的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多元化态势,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舞台。朗诵诗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一种较为普及的舞台表演方式,深受群众喜爱。群众文艺作品归根到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朗诵诗创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群众需求,才能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真正为群众文化工作增色,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助力。
(作者单位:辽宁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创编调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