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华,任欣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广东广州510507)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选择、比较与反思
——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黄继华,任欣颖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广东广州510507)
摘要:该文分析了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过程,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及变化,对比了不同模式的效果。通过解读学生实习心得,对校企合作育人进行反思,认为深度校企合作育人应回归教育本质,避免单纯追求理念创新,重在执行。高职院校应以我为主,规范实施,实现校企资源融合,以提升校企合作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反思;酒店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的基本理念。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也成为高职院校必选项之一。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确实能够拓展学校教学资源、变革教学模式、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每个高职院校都会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开展形式各异的校企合作。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实践校企合作育人的理念和模式,其效果也各有不同,值得反思。
根据以往经验,可以将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过程表述如图1所示:
(一)校企合作育人的动力
合作育人的动力来自双方的利益诉求[1]。学校需要引入企业资源“育人”,企业则看重在合作中“用人”。学校引入企业资源可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提升学生培养的效果。企业则想通过合作育人为企业合理经营提供人力支持,为长远发展培养所需人才。
但校企在“育人”和“用人”的认知上依然存在偏差。以劳动密集的酒店行业为例:对学校而言,“育人”是根本目标;而对于基层人员流动性极大的酒店而言,“用人”是降低业务运行成本的现实需要,长期“育人”则成为附带目标。“用人”和“育人”的实际处理结果将影响合作成效。
(二)校企合作育人的核心
作为培育对象的“学生”居于中心地位,成为连接校企双方的核心。学校的引导和企业自身的吸引力对学生构成直接影响。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权力,“能否提升自我”是基本判断准则。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但在身份界定时常将“学生”置于“员工”之前,也将“学习”置于“工作”之前。这种身份界定的差异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心态。
(三)校企合作育人的契约保障
双方要在各自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商讨出可行的规范契约,起到支持和约束的作用,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约束不足[2]导致合作夭折或者运行困难。
图1 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过程
(四)校企合作育人的地位差异
校企双方的地位差别影响合作中的主动性。普遍来看,校企合作模式停留在企业卖方市场[3],学校会迎合企业推动合作。随着行业发展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学校也开始占据主动(如酒店管理专业),拥有了相当的话语权。但不管怎样,学校处在育人使命之下,会比企业承担更多责任,理应更加主动和坚韧。
(五)校企合作育人的不确定因素
通常情况下,合作育人中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企业,体现在合作企业意愿发生变化、人员变更、精力不够、企业违约等方面。这些是学校较难处理的因素,会让学校在与企业的协调中多感无奈。
(六)校企合作育人的形式选择
选定基本理念和模式后,同等重要的就是确定合作育人的形式以及实施方案。即便相同的理念,实际运行的形式也有差别。比如订单班模式,有些学校直接在招生时做出安排,有的则临时成立订单班。每一个合作育人项目都是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现实的一种平衡。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与分析
(一)酒店管理专业合作育人的模式选择
酒店管理专业根据企业和自身条件,先后实施了多种合作育人模式(见表1),整体来看合作育人项目设计越来越规范,目标也愈加明确。
表1 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①部分资料参考自:宋焱琼.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成效提升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30-32。目前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正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未见效果,故不列入此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
1.合作育人项目逐步提升
学校主动升级合作模式。浅层次的合作育人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学生,酒店管理专业谋求理念突破,期望通过“专业学习”来吸引学生,表达专业教育的诉求。学校主动升级合作酒店,合作对象实现了从高星级酒店到奢华酒店,从单一酒店到酒店集团,从本土酒店到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的升级。合作范围更广、资源更丰富,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更优越。
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项目设计不完善,如“流花班”多批次轮替给正常经营和教学带来干扰;学生不愿参与,后续难召集成班,如“广州大厦班”②“广州大厦班”的“1+1+1”模式要求学生连续在酒店工作和学习1年时间,参与学生普遍反映时间过长,易造成身心疲惫,半年时间比较合适。后期合作项目持续在酒店时间均不超过半年,学生普遍接受。(加上酒店硬件老化,难以持续吸引学生);酒店经营调整或内部变动,如“喜达屋班”项目因直接执行酒店业主变更和人资总监离职,导致后续合作中断。
(二)酒店管理专业合作育人模式的比较
校企合作育人程度呈逐步加深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实施时长、覆盖人数、实现功能、育人成效和就业几个方面(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一)合作时间加长
随着程度的加深,合作时间由1年增加到3年。时间越长,校企关系越稳固,越能实践合作育人的设想,越能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
(二)合作内容更丰富
早期合作育人项目意在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后期深度合作项目实现了从课程建设到资源融合、从教学到横向科研、从被动提供人力资源到主动融入企业近中期发展的设想。
(三)覆盖面变宽
校企合作育人从尝试到成熟运行,学生覆盖率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双方设计的合作育人项目愈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吸引力日渐增强,如“喜达屋班”覆盖人数占到同级学生的1/3,“星河湾班”则占到同级学生的1/3-1/2。
表2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实施效果对比
(四)关注学生就业流向
由于酒店行业人员流失率高,后期合作项目的设计有意考虑职业成长路径,为参加学生提供优厚条件,鼓励学生选择在合作酒店就业。虽然比例依然偏低,但每期均有学生选择留在酒店(成为骨干或升职),也应该是有益的尝试。
校企合作育人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评价和学习效果应该成为审视育人效果的依据和反思的起点,特别是其中反映出的“问题”。笔者描述了不同模式下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以目前设计“最为完善”的“星河湾班”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此作为校企合作育人项目反思的基础。
(一)不同模式下出现的主要问题
表3总结了不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这些分析成为有针对性反思的依据。
表3 酒店管理专业不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出现的主要问题
(二)对“星河湾班”实施效果的分析
笔者逐一阅读了2届“星河湾班”100人389篇实习心得(因收集和保管原因未能获得全部3届152名学生的实习心得)①,结果如图2所示。
学生整体上认可校企合作育人的“特色订单班”模式,认为经验、技能、职业态度和视野获得了提升。但客观地讲,学生反映的“问题”跟“正面评价”几乎相当,合作酒店的实际表现与学生看重的要素有显著差别。[4]
以上结果与张春娥老师对2011级和2012级两届“星河湾班”的学生的研究结论相近[5]:学生实际感知获得的能力提升均明显小于期望获得的能力提升,即学生能力得到了“某种”提升,但明显小于学生当初“预想”的效果。图2中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质量、内部管理、工作安排三方面(累计占到21%)。而在执行过程中,学校很难把控这些影响因素,导致“深度”合作和“创新”理念实际效果不如预期。
(二)校企合作育人的反思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提升校企合作育人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项目实施跟理念和模式选择同等重要。育人项目的实施应该更加务实,抛弃“虚空”,采取有效途径将合作纳入可控范围,规范运行,形成校企双方育人成果积淀,实现长期稳定合作的目标。具体有以下建议:
1.以我为主,综合考量,寻找平衡点
合作伊始学校就应以我为主,掌握相当的控制权,保留影响力。学校可以对合作伙伴进行筛选,选择软硬件都较好的酒店。学校应主导合作育人项目的设计,始终向酒店强调合作育人的意义和目标。校企双方根据自身条件、学生期望、学习规律等尽量科学设定育人过程,寻找合作的平衡点,尽量保证学生利益。
2.注重执行与协调,提高沟通和处理效率
企业终究不是教育机构,合作承诺可能为企业的经营情况、内部制度欠缺、管理水平低、资源调整等因素打破。参与学生有时能理解企业的“处境”,但频繁的变更(有时还无合理解释)会让学生质疑合作育人的严肃性。事实上,学生并不缺乏自我锻炼的意识,项目实际运行的日渐偏离才是学生最不能忍受的。
双方应尽力协调,赋予参与各方相应的监督权力,并建立沟通渠道,准确反馈负面信息,及时处理意外状况。校企一般都会定期看望或者召开谈心会,以让学生反映问题,疏通情绪。但如果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积压后学生的心态会发生明显的负面变化,变得迟钝、世俗和冷漠,直接影响学习和工作。
3.端正态度,规范教学,实现育人初衷
育人项目不能单纯追求所谓的“创新理念”,将合作育人变成作秀和应景之作。在项目设计之初,突出某些方面的特点和诉求即可,始终将“学生能获得什么”作为思考起点,回归育人的本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减少期望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满意度[6]。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经历的丰富和视野的拓展,更不能因此忽略合作育人中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不足。
规范的形式、内容和过程将显著提升学习效果,规范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以酒店授课为例,学生希望在酒店开设的正式课程能达到在校学习的水平,而非日常岗位培训式的授课或者聊天式的经验分享。企业授课会出现以局部经验代替理论、以松散知识点代替系统知识、以部门培训资料代替教材、以岗位培训代替课程讲授的问题。学校应尽可能用规范的教学要求对企业教师的授课进行干预或支援,以保证企业内授课的效果。
4.由易到难,注重校企资源融合和成果建设,实现长期发展
双方应发挥各自优势,将资源进行融合,并转化为合作成果,作为双方长期合作的沉淀,以摆脱合作企业因为内部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学生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同步。
建议可以从学校擅长的、易于实施的课程资源转化开始。相对来讲,课程资源的转化内容具体、容易形成成果,便于操作。另外,课程资源的融合也有一定的紧迫性。目前授课效果差是学生反映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系统授课资料的缺乏以及企业人士授课经验的欠缺。以此为基础,校企双方在合作周期内可以尝试其他难度更大的资源融合和成果转化,为长期稳定合作积累实力。
参考文献
[1]蔡丽芬.高职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2(6):109-110.
[2]徐芳、夏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调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60-62.
[3]杨琳曦.澳大利亚TAFE旅游管理专业与国内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之比较[J].现代教育管理,2014(2):289-290.
[4]张春娥、周可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效果评价之学生满意度研究——以广交会期间校企合作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2-35.
[5]张春娥、黄继华.“以学生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效果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11-15.
[6]张春娥.基于IPA的高职校企合作学生满意度研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9-44.
[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Mode Selection, Comparison and Reflection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 of Hotel Management Major——A Case of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 Ji-hua REN Xin-ying
(Business Department,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0507,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proces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mode selec⁃tion and its changes of hotel management major in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The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odes is compared.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modes up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nship records by the stu⁃dents,and puts forward opinions that the advanced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should be draw back to essence of education.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not pursue innovative ideas only and ought to focus on execu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the colleges should make descisions on their own terms ,regularize the implemention and integrate resources of both sides.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mode;comparison;reflection;hotel management major
中图分类号:F71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31X(2016)01—0029-05
收稿日期:2015-11-16
作者简介:黄继华(1980-),男,湖北荆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