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水碓制作技术调查*

2016-05-17 03:28张金萍韦丹芳
关键词:苗族技术结构

张金萍,韦丹芳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融水苗族水碓制作技术调查*

张金萍,韦丹芳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摘要:水碓,是一种以水作为动力,带动水轮转动舂碓运动的传统粮食加工机械,是古代中国农业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融水苗族规正屯水碓的类型、结构以及制作技术进行考察记录,并关注水碓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性技巧,发现水碓在制作技术上具有独特的智慧.

关键词:苗族;水碓;结构;技术

0引言

水碓是一种以水为动力,带动水轮转动舂碓运动的传统粮食加工工具,早在东汉时期便有对水碓的记载,如东汉桓谭《新论》称:“伏羲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1]46可见,水碓是由杵臼演变成“践碓”*践碓:即脚踏碓.而水碓,古人又有“槽碓”之称,王贞《农书》卷十九中曾称水碓为“槽碓”,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粹精”篇中则称为“水碓”.后,再由“践碓”演变而来的.东汉桓帝时(公元159-208年)孔融的《肉刑论》也载:“贤者所制,或逾圣人,水碓之巧,胜于断木掘地.”[2]北宋文献有载:“为碓水侧,置轮碓后,以横木贯轮,横木之两头,复以木长二尺许,交午贯之,正直碓尾.木激水灌轮,轮转则交午木戛击碓尾而自舂,不烦人力,谓之水碓.”[3]王贞《农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水碓也有相关描述.

在近现代文献中,部分有关农业或农业技术的研究著作中曾对水碓略有关注.如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张柏春教授在《传统机械调查研究》一书中曾对云南、广西、浙江等地的水碓有过初步的记录.[4]同时张柏春的《云南省几种传统水力机械的调查研究》中曾对云南丽江石鼓水碓进行了简单描述.[5]41-49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赵蓬、馆员李桂玲的《古代谷物加工器具之传承》一文曾对“古碓”的演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6]133-142史晓雷和韦丹辉对广西壮族水磨的制作技术进行了细致调查,[7]张继则对白族传统的水磨、水碓和水碾技术进行了调查.[8]

水碓,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加工机械之一,旧时为汉族人民所发明创造.随着历史的发展,水碓的制作技术逐渐流传到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得以继承与延续.但自从现代化的机器出现后,传统水碓制作技术便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就融水苗族而言,传统的水碓加工技术已逐渐被淘汰,至今在这些地区已经很少见到水碓舂米的影子.本文调查的融水白云乡大湾村规正屯的水碓现已普遍不使用了,但幸运的是当地的几个村民想恢复传统的水碓来加工生态米,还得到了一个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公益机构的赞助.笔者有幸将其制作技术做了详细的记录.

2调查点概况

规正屯隶属于融水县白云乡大湾村村委,大湾村共有6个自然屯,分别是大湾上屯、大湾下屯、松迅屯、规正屯、甲龙屯和达阳屯.其中,人口较多的是规正屯和大湾上、下屯,均约有一千人左右.而规正屯现有总人口836人,177户,大部分为苗族.规正拥有的林地面积约3647亩,水田为247.9亩.*数据来源于白云乡大湾村村委.境内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大湾河流经此地,处大湾河的上游.如今大湾村村委设在大湾村上屯,规正屯距离大湾村村委驻地约20分钟小时的车程.

笔者根据实地调查得知,在村民的记忆里,水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水车来带动舂母舂米的水碓,另一种是直接在舂母的一端凿一个水槽,将水直接引入水槽内,利用水槽的重量来使舂母上下运动实现舂米的水碓,当地村民称之为“旱碓”,笔者根据村民的讲述绘制了一幅结构图,如图2所示.传统上,当地普遍使用的是“旱碓”.

图1 传统旱碓结构手绘图

规正村民恢复的水碓正如图2所示.这一类型的水碓,其主要结构有水车、水车横轴、轴承柱、舂母、舂母轴、碓坎、碓嘴等,其中对水碓的正常运作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水车、水车横轴、舂母和碓坎,如图2.虽然传统的水碓制作技术在当地已经失传,但多数村民表示只要懂得一些木匠的技术都能将其制作出来.为了恢复水碓的使用,规正村民聘请了本村木匠技术较高的师傅刘生德来负责制作.

刘生德,男,苗族,今年55岁,规正屯村民,20岁开始对木工产生兴趣,便自学木工制作,曾经开过木材加工厂,后来因某些私人原因而关闭.据刘师傅讲述,他小时候规正屯普遍使用的是旱碓,未曾使用过水车来驱动碓坎运动的水碓,因此他对这一类型的水碓制作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是曾在融水的其他乡镇看到过.此次水碓的制作完全是依靠他自己构思制作的,不需要任何图纸,同时在制作技术上,他结合了一些现代的元素.

图2 规正水碓结构

3规正屯水碓的制作技术

在水碓的制作过程中,每个制作步骤之间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下面对每个关键的制作步骤做逐一阐述.

3.1堆砌水槽,确定水车与碓坎的具体位置

首先进行的是在拦河坝与河岸交接处,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用铁撬与锄头将当地的石头简单地堆砌出一个石槽,该石槽即是水车的位置,该位置的水平面需与拦河坝的水平面形成一定的落差,此落差刚好可以放置一个水车.堆砌好水槽后,需先测量水车与碓坎的垂直距离,此距离将是水车横轴的长度.接着,搬来原始的舂母,尝试着安放,以便确定碓坎的具体位置.

3.2安装碓坎

由于该水碓是由当地原始的脚力碓改造而成,因此在材料的准备上则省去了制作碓坎和舂母的步骤.确定碓坎的具体位置后,便是安装碓坎.在安装碓坎前,需先在事先确定好的位置挖出一个土坑,其大小约与碓坎一样.挖好土坑后,将碓坎放置其中,并用周边的沙石填埋好,留出碓口.因碓坎的底部不是十分平稳,需在埋好碓坎后,用水平尺平行置于碓口,看水平尺上的水珠是否处于平衡位置,如果平衡说明碓坎已经安装稳定.如果水珠不平衡,则需将碓坎调至平衡状态.在安装碓坎后,还需尝试放置舂母,再将舂母搬走,目的是为了事先目测水车横轴的位置.在目测水车横轴时,先将舂母中带有碓嘴的一端置于碓坎中,舂母的另一端(称为碓尾)则与河岸平行.碓尾的上方便是水车横轴的位置.如图3所示.

图3 安装碓坎

关于碓坎的大小,笔者做了大致的测量,所得数据如图4所示:

图4 碓坎的测量数据手绘图

此碓坎形似倒圆锥,材料为当地的砂页岩.之所以将碓坎做成类似倒圆锥形,主要是考虑到碓嘴在进行舂米时,由于碓嘴的冲击,会将谷物向周边散开,而圆锥形的碓壁可以将被迫冲击散开的谷物自然地滑落回碓嘴冲击的地方,继续接收碓嘴的冲击.谷物在反复的冲击中可以实现脱壳的效果.这样的设计减少了村民要用手将谷物拨回碓嘴冲击位置的工作,从而节省了一定的劳力.而碓口为环形,壁厚约5 cm,外环直径约50 cm,内环直径约40 cm,碓口深度H约22 cm,碓坎重量约100公斤(即100千克).使用时,需将谷物先倒入碓口,不必装得太满,一次可舂7-9斤左右.

3.3堆砌拦河坝

按照传统的做法,在安装碓坎,确定好水车位置后,紧接着要做的是堆砌拦河坝.通常情况下,如果选址中的水流量不足以支撑水车转动时便需要在距离水碓的上游设置一条拦河坝,将河流的部分水量揽入水槽内,补充水车所需的水量.村民一般是就地取材,直接从河里淘出较大的石块,将石块逐一堆砌.然而有时石块与石块之间会有较大的缝隙,村民则将部分无污染的生活垃圾,如被人丢弃的棉被或烂衣服,拿去堵住这些缝隙.但河水并不会全部被堵住,仍需使河水正常流淌,不然容易造成河流断流,影响下游所需.在拦河坝砌成后,因河水在不断流淌的过程中会自然携带一些细碎的沙石,而这些沙石到了拦河坝的位置便被自然的截住,从而停留在拦河坝的一侧.这些沙石日积月累,拦河坝一侧的沙石自然把河床抬高,水位也随之上升.但这样的变化却不是非常大,不影响河流的正常流淌.规正水碓的位置正好有一条原本已经堆砌好的拦河坝,此次水碓的制作中便省去了堆砌拦河坝的工作,直接将入水口位置的水位抬高,便可促使水车转动起来.在拦河坝的堆砌与运用中,村民能够巧妙地运用自然的力量来为自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分体现了地方性的智慧.

3.4水车的制作技术

规正屯水车的主要结构有:横轴、竹签、内外竹圈,横轴柱,如图2所示.

3.4.1制作水车横轴

在水碓制作的流程中,水车横轴的制作成为关键的工序之一,而横轴的重量影响水车本身的重量,水车本身的重量又是影响水车转速的关键因素之一.横轴的材料主要是使用当地广泛种植的杉木,刘师傅之所以选用杉木来制作水车横轴主要由于杉木质地轻便,且耐腐蚀.

横轴制作的工具主要有:木刨、斧头、切割机、木制三脚架、电钻、墨斗、拉锯、卷尺、直角尺等.斧头是将杉木头表皮上的木节(当地称为“木款”)去掉,木刨主要用来刨削木头的表皮,使其表面尽量平滑.切割机主要用来将木头中不需要的部分切割掉.以前没有切割机时,多是用人工的斧子,比较费时费力,使用切割机后,切割木头时就省去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木制的三脚架主要用来架住杉木,使杉木平躺着,方便刘师傅对杉木进行设计与操作.电钻主要是使用电力来进行钻孔,给杉木钻孔时需要用到它.墨斗主要用于给杉木钻孔时,对杉木进行画线,使竹签孔之间两两相对,且相互对齐.卷尺与直角尺主要用于测量杉木的长度与角度,判断其是否垂直.

制作横轴时,首先用斧头将杉木上的“木款*木款:指木头上的节眼.”去掉,再用木刨削去表皮不平整的部分,使其表面平滑起来.其次,使用切割机先将杉木的两端分别切割出一个圆形的木鞘,以便能安装两个直径约7 cm的轴承.然后再用卷尺在木头的一端测量,确定竹签孔之间的距离.紧接着,使用墨斗在横轴上弹墨线,弹出两个环状的黑圈,并使用电钻按照平均分配方式在两个环形的黑圈内打孔,每个环形黑圈内分别打上18个小孔,共36个小孔,两个环形线圈内的小孔须两两相对,如图5所示.切出木鞘后杉木的长度AB=2.4 m,CD=42 cm为竹签间的距离,小孔的直径约2 cm,与竹签的直径相同.

图5 水车横轴结构手绘图

3.4.2加工横轴柱

横轴柱因其大部分与河水接触,则需要耐水性较强的木料来制作才适宜.当地村民制作横轴柱时通常使用的木料是一种名叫“米椎木”的木材,其材质坚硬,耐水性强,适合用来制作横轴柱.制作横轴柱所需的工具有:电动切割机、锄子、斧头、轴承、电钻、长嘴斧头、磨刀石、铁锤等.首先,取来一根直径约12 cm粗的米椎木,在木头的一端使用电动切割机切割出一个缺口,再用斧子对该缺口进行加工,使其呈现圆形(参见图6).在该缺口放入一个直径约10 cm大的轴承外环,将该外环固定好,留出外环的缺口,以便在架横轴时可以将横轴上的轴承嵌入.

图6 加工横轴柱 笔者摄

3.4.3制作碓坑

碓坑,允许舂母尾部上下运动的空间.村民在使用人力碓舂米时,往往会在脚踩部分的底部挖出一个圆形的小坑,使得平放的舂母的尾端在受力时向下运动.这个小坑,当地村民称之为“碓坑”,制作水碓时也需要做一个方形碓坑,如图7所示.在修筑碓坑时,需将用于架设水车的一根横轴柱也固定起来.碓坑与水槽制作皆使用混凝土修筑而成.碓坑制作所需的工具与材料主要有:水平尺、水泥、沙石、光面铲、铁铲、锄头、铁撬、若干木板、铁钉与钢丝等.在修筑碓坑前,需将碓坑的具体位置与尺寸计算好,碓坑位置由碓坎与舂母的位置决定.确定好碓坑的位置后才能确定横轴上“打棒(使舂母受压力的铁杆)”的位置.

首先,用当地的石块堆砌出碓坑的大致形状,再用木板与铁钉做出碓坑模型,然后将水泥与沙石按照一定的比例搅拌成混凝土,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入碓坑模型中.在倒入混凝土时,加入些许石块,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水泥与稳固碓坑,使其经得起流水的冲刷.因碓坑的内部容易积水,在修筑碓坑时,需在碓坑的底部放入一根小水管,以方便排水.再将水车一端的横轴柱架起来,并用混凝土固定好.最后,使用光面铲给碓坑光面,使其表面看起来较为平整好看,还能方便排水.筑好碓坑后,需要过过1-2天后方能拆卸模板.

3.4.4筑水槽,固定横轴柱

水槽,将河水引入,并架设水车的位置.以前,没有使用水泥前,水槽多是就地取材,使用河里的石块堆砌而成.而今规正认为仅由石块筑成的水槽并不是十分稳固,且石缝还会漏水,无法锁住水槽里的流水以保持足够的水位,刘师傅决定采用现代的做法,使用混凝土修筑,如图8所示.水槽的修筑虽不是水碓最关键的部分,但它却影响着水车的运转.水车的转速取决于水车与水槽所接触扇叶的数量以及水车扇叶与水面接触的饱满量来决定.在修筑水槽时需注意的是水槽的底部不可过宽,如果底部过宽则难以蓄水以提高水位.水槽底部的宽度只需略宽于水车扇叶宽度,水车运转时不会摩擦到水槽两壁即可.如图9,水槽的宽度CD约为70 cm,深度BD约58 cm.这是规正水碓里水槽的尺度.因刘师傅是初次制作水碓,并不是十分熟悉水碓制作所需的尺度大小,多是边做边摸索进行的.因此,他在做水槽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便是水槽的宽度过宽,水位较低,河水只能冲击到水车扇叶的一半,水车的转速不是最佳状态.刘师傅最后总结到,须对水槽加以修改,将水槽宽度再缩小一些即可.

图7 碓坑 笔者摄

图8 固定横轴柱

图9 水槽手绘图

3.4.5架起横轴,插入竹签

做好横轴与横轴柱后,接下来的工作是将横轴架到横轴柱上,然后将竹签插入横轴的竹签孔内.在插入竹签之前,须将从山上砍回来的芦笙竹进行加工.首先挑选出大小相同且相对垂直的竹签,对每根竹子进行测量,每根竹签约1.2 m,然后使用拉锯将竹子两端多余的部分锯掉.因竹子的中间部分竹节较少,且较笔直,在加工竹签时尽量留下竹子中间的部分,且将竹签一端用刀削尖.插入竹签时,竹签须以两两相交的方式插入其内,竹签两末端的距离须相等,约等于竹签孔间的距离,如图10所示,AB≈CD.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会有误差,但这误差不宜过大,约在1~2 cm间即可,否则影响水车内外圈的圆弧度.水车的内外圈要求须尽量地接近圆形,越圆越好.如上所述,横轴上总共打了36个竹签孔,需插上36根竹签,即18对竹签.这18对竹签,分别环绕横轴以两两相交的方式插于两个环形线圈内,如图11所示.竹签的长度与CD之间的距离影响着水车的大小.传统的水车多用于农田的引水灌溉,因此水车的大小多数取决于农田的位置,当地传统水车直径约3~4 m左右,则竹签的长度一般是1.5~2 m.

而今,规正水碓无须引水灌溉,而是利用水冲击水车扇叶来带动水车的转动即可.因此,刘师傅在设计水车大小时, 主要依据水槽的水位与舂母的高度来判定.在确定竹签长度时需先测量竹签与水槽底部的距离,传统的测量方法是将手掌平放于竹签与水槽底部之间,使竹签与水槽底部刚好相差一个手掌的距离即可.而刘师傅则是用目测的办法来测量,先取来一根竹签,将竹签的一端垂直放入水槽中,目测竹签与底部的距离,只要竹签不与水槽底部摩擦即可.结合舂母的位置,刘师傅决定竹签长度为1.2 m.同时,笔者对当地曾经使用的水车竹签数量做了实地考察,通过访谈村民得知,当地曾经所使用的水车竹签数量有一定的规律,竹签的数量一定是双数,且以22对为主.在一定范围内,竹签的对数越多,水车的形体则越大,主要是依据当地的地势与水位来决定的.而刘师傅所做的水车竹签为18对,即36根.

图10 竹签插法手绘图

图11 竹签插法

3.4.6劈竹篾,固定竹签

插满竹签后,需将竹签的位置固定好.固定竹签通常是使用当地普遍种植的南竹来固定竹签,即水车的内外圈.竹签的固定,如图12所示,通常是将南竹劈成长条竹篾,使用竹篾捆绑,从而形成水车的内外各两圈.而水车的每一圈都是两条竹篾以相互交叉的形式来捆绑竹签.以这种方法捆绑竹签,能把竹签末端稳固地捆绑于两条竹篾内,相对一条竹篾的捆绑法更加稳固.

图12 内外圈捆绑法手绘图

每一圈约7.5 m长,如图13为水车内外圈具体的测量数据.其中,AB为水车外圈的直径约236 cm,周长为750 cm,第一个内圈直径EF约112 cm,周长约432 cm,第二个内圈直径CD约136 cm,周长约408 cm.而对于内外圈周长,刘师傅有自己的计算方式,即以周长=直径×3的公式计算.此公式是刘师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木工制作的经验总结得出.笔者根据刘师傅的公式计算后,与实际测量所得的数据误差不大.在捆绑时,需注意的是内外圈的顺序是由外而内.在捆绑外圈时,需注意每两对竹签之间的距离需相等,18对竹签,即36根竹签将外圈平均分成18分,水车的扇叶也是18块.

图13 水车内外圈测量数据手绘图

3.4.7加工并安装扇叶

固定好水车内外圈后,接下来的工作是安装扇叶.在安装扇叶前,先是制作扇叶.扇叶是水车结构中长年累月需要与河水接触的部位之一,需要一种耐水不易腐蚀的材料来制作.扇叶的重量也是影响水车整体重量的部位之一,为了尽量减轻水车的重量,传统上村民习惯采用杉木皮来做水车的扇叶.因杉木皮可以遮挡雨水,当地通常也使用杉木皮来修盖茅草屋.刘师傅制作扇叶时所使用的材料是杉木.但他与传统做法所不同的是使用杉木板做扇叶,而不是传统的杉木皮.对于扇叶的材料与加工,刘师傅主要是从当地的一家木材加工厂购买并加工,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一部分时间与精力.下列图14是扇叶的裁剪法,而图15为加工完成后扇叶的形状与具体的测量数据.依据图14的裁剪法便得出图15的形状.图15中A、B两端分别截出一个缺口,此缺口便是竹签的位置.同时每一块扇叶的A、B都用电钻钻一个小孔,此小孔主要是采用铁丝线捆绑扇叶时,铁丝线绕过此孔才能更加稳固.

图15 扇叶测量数据手绘图

如图15,扇叶类似梯形,上底CD=32 cm,下底AB=45 cm,高CE=23 cm.扇叶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水车的动力,在制作扇叶时需考虑水车所在的水位,因总共有18对竹签,扇叶便需做18块,每一块需大小相等.安装扇叶时,需将以AB面向内圈,CD面向外圈的方式捆绑,A、B两端的缺口,便是竹签的位置,并使用铁丝来捆绑扇叶(参见图16).

图16 安装扇叶

3.5安装打棒

水车制成后的工序是安装打棒,主要是在横轴上安装两根铁杆,铁杆的一端打入横轴内,而另一端则安装一个滚轮,使其与碓尾接触时,可以顺势打滑过去,实现来回敲打碓尾的动作,如图17 AC与BC.打棒的作用主要是不断打压碓尾,使其上下运动,以实现碓嘴反复不断地舂米.刘师傅告诉笔者,打棒敲打碓尾的频率则决定了舂母舂米的速度,如果安装1根打棒也可实现舂米,但舂米的速度过慢.若安装3根或以上的打棒则舂母运动过快,碓嘴无法舂米,因此安装2根打棒是最适合的.传统的打棒使用的是木制的材料,只有2根木棍,没有安装可以滑动的滚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村民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中对技术的创新.

图17 安装打棒手绘图

3.6确定舂母轴的位置,并安装舂母

完成水车制作后的工序是确定舂母轴的位置,并安装舂母.规正水碓中的舂母是将原始脚力碓的舂母进行稍加改造而成,在大体上的结构与原始脚力碓的舂母一样,只是在尺寸上稍加修减而已.该舂母所使用的木材便是当地村民所认为的可以驱鬼避邪的“和木”,而碓轴则使用的是杉木.以下是笔者测量改造后舂母的具体数据,如图18所示.

图18 舂母结构手绘图

将舂母的一端做成方形的木板,而另一端(即安装碓嘴的一段)则是圆形的木头,并凿出一个缺口以安装碓嘴.之所以做成这样的形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碓尾的重量,使两端重量不一,舂母便可实现上下运动.同时,在舂母的两端之间需安装一碓轴(如图19),作为舂母运动的支点.

图19 碓轴(舂母轴)结构手绘图

碓轴安放位置有一定的限制条件,需在安装打棒后,观察打棒打压舂母的力度来决定舂母轴的具体位置.如果碓轴距离碓嘴较近,则碓嘴上下运动较困难;如果碓轴距离碓嘴较远,则可能造成碓嘴一端的重量过大,打棒无法打压住碓尾,使其实现上下运动.因此,需在确定碓轴的位置后方能将舂母固定.而固定舂母时,通常是在碓轴两端安装两个舂母柱,而舂母柱多使用一种村民称之为“米椎木”的木料做成.因舂母在运动时,碓轴与舂母柱作为舂母的运动支点,经常需要承受舂母的重量和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需要较坚硬的木料来做舂母柱,而此种“米椎木”的木质较坚硬,适合用来支撑舂母运动.

3.7调试水车与舂母的速度

水碓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对建成后的水碓见图20进行调节试用,以确保水碓能够正常运行.然而,这道工序在所有工序中也有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工作是通过调节水槽的水流量以调控水车的运转速度,从而调节舂母舂米的速度.前面已有提及,水车的转速取决于水车与水槽所接触扇叶数量与扇叶与水面接触的饱满量来决定.通常情况下,水槽里的水需在水车转动时保持3片扇叶全部浸泡在水中方为最佳,过多或过少则影响水车的转速.如果流水浸泡的扇叶少于3片,扇叶与水面接触的时间则会过短,水车的转速则过快,使得水车横轴转速过快,它所带动的舂母上下运动过快,无法进行充分舂米.同时,如果水车转速过快,则也会影响水车本身的使用寿命.反之,如果流水浸泡的扇叶大于3片,水车扇叶与水面接触的时间过长,水车的转速则过慢,从而导致舂母运动的时间过慢,舂米的效率则就降低了.因建成后的水槽过宽,流水只能浸泡到扇叶的一半,刘师傅便决定对其进行改进,将水槽的水位再度抬高,使得水位刚好将水车的3片扇叶全部浸泡完全,在他看来,水车以这样的速度转动才算是最佳的状态.

图20 建成后的水碓

4结语

通过对规正屯水碓制作技术的考察发现,在整个技术流程中,除了具有每个步骤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特点外,水槽的制作、碓坎舂母的安放、拦河坝的设置、水车的制作等都体现了技术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因此,对规正屯水碓制作技术的考察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东汉桓谭.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6.

[2]王利华.古代华北水力加工兴衰的水环境背景[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路甬祥.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传统机械调查研究[M].大象出版社,2006.

[5]张柏春.云南省几种传统机械调查研究[J].古今农业,1994(1):41—49.

[6]赵蓬,李桂玲.古代谷物加工器具之传承[J].农业考古,2014(6):133—142.

[7]史晓雷,韦丹辉.广西宜州市黄麻屯水磨的制作技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6(2).

[8]张继.白族传统的水磨、水碓、水碾技术[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3).

[责任编辑黄祖宾]

[责任校对黄招扬]

The research of Rongshui miao millstones production technology

ZHANG Jin-ping,WEI Dan-fang

(Schoolofethnologyandsociology,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es,Nanning530006,China)

Abstract:Millstone,is a kind of water as the power,drive the water wheel pouned reef movement of the tradition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and it 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t Chin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By investigating and recording the Rongshui miao millstone’s types、structure and productive technology, and focusing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millstones production process ,this paper founds that the millstone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a unique wisdom .

Key Words:Miao;millstone;structure;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62(2016)01-0057-09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引进人才项目(2009QD006); 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人树之间:融水苗族树文化调查与研究”.

作者简介:张金萍(1987-),广西平南人,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史;韦丹芳(1979-),壮,广西宜州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史.

收稿日期:2015-12-17.

猜你喜欢
苗族技术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论《日出》的结构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