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凤
摘 要 本文选取了中日两个版本的《红楼梦》第十一回中的亲属称谓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出发,以对比和比较作为研究方法,探讨松枝茂夫所翻译的《红楼梦》第十一回中的亲属称谓的翻译。从三种翻译手法出发,论证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关联理论 红楼梦 亲属称谓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若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较强,则读者在阅读中无须付出太多推理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反之,若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很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要付出较多的推理努力,才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译者应根据关联理论,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境假设,努力实现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盼吻合。
《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形成了庞大的称谓系统。中文版的《红楼梦》和松枝茂夫所翻译的日本版的《红楼梦》中的亲属称谓有着许多的差异。如何正确翻译《红楼梦》中复杂繁多的亲属称谓,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亲属称谓翻译具有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因此,笔者选取了第十一回中的亲属称谓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拟从跨文化角度出发,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中日亲属称谓语在《红楼梦》中的翻译。
1归化法
在表达亲属称谓的时候,由于中日两国的亲属称谓语具有差异,不一定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词进行翻译,此时就会出现“词汇空缺”。对于一些带有浓厚文化含义的汉语亲属称谓进行翻译时,如果一味对等直译,会导致翻译生硬,并且不能准确表达其意识。这时就需要用到归化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归化法要求译者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取得最佳关联之后,尽可能去寻找最符合原文的对应翻译。
例1:于是,凤姐儿方移步前来。将转过一重山坡,见二婆子慌慌张张的走来,见了凤姐儿,笑着道:“我们奶奶见二奶奶只是不来,急得不得了,叫奴才们又请奶奶来了。”(《红楼梦》p.99)
かくて熙鳳が足を運ばせて、……「わたくしどもの奥さまは、あなたさまだけお見えになりませんので、たいそうやきもきなすって、もう一度若奥さまをお迎えにいってくるようにと申しつけられまして」(『紅楼夢第十一回』p.12)
“奶奶”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种:(1)泛指爸爸的妈妈或年纪大的女人;(2)对女主人的称呼;(3)对已婚妇女的尊称等。在上面的例句中,“我们奶奶”是指尤氏,“二奶奶”是指熙凤。在松枝茂夫翻译的《红楼梦》中,用归化法将“我们奶奶”翻译成所「わたくしどもの奥さま」,将“二奶奶”翻译成若「若奥さま」。在这里这样译,既将语义翻译出来,又符合日本人的语言习惯,以及历史文化。让译文读者能够花费极少的力气就能读出其中的意思,取得最佳关联。
2具体化
在文学作品当中,一个人物可能根据对象的不同,会有各种不同的称谓。有时候汉语中会出现一些虚拟的亲属称谓,以此拉近双方距离,增加亲近感。同时也有增加人物性格的作用。但是在日文当中,不一定能找到相对应的虚拟亲属称谓,此时译者就一般会使用到具体化的方法来进行翻译。一方面,统一作品中人物的称呼,以便于读者从繁杂的人物关系中更好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译本读者产生误会。
例2:凤姐儿未等王夫人开口,先说到:“老太太昨日还说要来着呢,因为晚上看着宝兄弟他们吃桃儿,老人家嘴馋……”(《红楼梦》p.94)
王夫人がまだお口をお開きにならない先に、熙鳳がいった。「ご隠居さまは、つい昨日まではぜひ伺いたいとおっしゃっていましたんですよ」(『紅楼夢第十一回』p.12)
例2中,凤姐儿具体翻译成名字「熙鳳」。在汉语中,“姐”是一种亲属称谓语,表示同辈亲属中比自己年长女性。在这里把王熙凤称作“凤姐儿”是一种拟亲属称谓的用法,主要作用是突出凤姐儿的性格。如果硬是翻译成「鳳ねいさん」会使译本读者产生困惑和不理解。
3释义法
为了更好地反映原文中的人物关系,需要对一些亲属称谓语进行解释意义,释义法不是逐字翻译原文,而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理清人物关系后进行的翻译。这种翻译方法能够使译文读者在认知环境中付出较少努力获得与原文读者一致的语境效果,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
例3:王夫人道:“前儿听见你大妹妹说,蓉哥儿媳妇身上有些不太好,到底是怎样?”
「先日はじめて熙鳳から聞いたのですけれど、蓉ちゃんのお嫁さんがご不快ですってね。いったいどんななんですの?」
例3中王夫人说话的对象是贾珍,“大妹妹”指的是王熙凤,王熙凤是贾琏的妻子,而贾琏与贾珍是堂兄弟,故称王熙凤为贾珍的“大妹妹”。这层关系绕了很大一个圈才能让读者明白这样的人物关系,使读者花费了很大的努力才取得关联,因此直接翻译并不是最佳选择。使用释义法进行翻译,直接将“大妹妹”翻译成「熙鳳」,让译本读者一目了然人物关系,以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关联。
对《红楼梦》中种类繁多,文化意义深厚的亲属称谓语,在翻译中追求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要想充分将原文展现给译文读者,弥补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缺省现象,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原文作者的意思,密切结合亲属称谓语的使用语境,关注参与者的身份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立足于语用意义的分析,寻求语义和语体两方面的等值。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一)[M].松枝茂夫,译.东京:岩波書店,1972:22.
[2]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2.
[3] 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