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彦
认知计算可不是IT人士的发明,而是西方哲学体系的发展基石,IBM以此“旧瓶”为题,其实装的是触及消费者灵魂的商业“新酒”。
“互联网+哲学”有没有看头?善于引领信息化理念的IBM用行动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很多人一头雾水,不知“认知计算”是什么概念,更不知IBM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就有必要追本溯源,了解一下“认知计算主义”这个哲学概念的前世与今生。
早在古希腊时期,理性思辨就是重要甚至唯一的认识方式。在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中,抽象化是理性对知识的自然要求。抽象化的理念是:通过能够用语言描述的、明确的概念和操作概念的形式规则构成的理论体系,来表述世界的根本规律,从而对琢磨不定的表象世界进行解释和说明。于是,概念与规则、语言与知识,就和心灵与世界构成了对应关系。理解(认知)世界,就是深化我们的思想,就是构建我们的语言。这种思想成为西方哲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或纲领,也是计算主义最宽阔的背景。
毕达哥拉斯是早期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最终也因为计算主义而闻名。毕达哥拉斯革命性的发现是:最终决定事物的行为和性质的因素,不是各种原始物质,而是他们的构成形式;它们的形式特征必须用数学术语来说明。柏拉图更加推崇数的定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终极真理,显示其对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继承和超越。他不但认为宇宙的构造是符合数学形式的,而且认为灵魂,宇宙的灵魂与人的灵魂,都可以用数来刻画。
文艺复兴时代,伽利略甚至达芬奇,都推崇定量分析和对事物运动进行机械论的因果解释。基于这种哲学数学化的思路,17世纪西方就开始制造能计算的机器,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正式拉开了现代认知科学的大幕,认知计算主义开始盛行。
从上面的历程可以看出,西方哲学逻辑和科学逻辑是一致的,都是数学化、数字化以及可计算化,计算机的诞生也源于此。因此,用计算机来解决认知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IBM的“认知计算”或“认知商业”,实际上,这并不是新概念。一则有先哲作为背书,二则IBM布局已久,并非心血来潮。IBM十多年前,就开始在认知计算领域展开投入。
2006年开始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其计算能力在2011年参加美国综艺问答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时因打败人类对手而备受关注。2014年,IBM成立Watson集团,并于2015年10月成立业内首个“认知商业”咨询部门。之所以在2016年才提出“认知计算”战略,一方面是为自己从硬件到软件的转型造势;另一方面也是利用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人机大战造成的人工智能热潮炒作宣传。
不过,利用计算机的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从事学习和商业活动,这个方向绝对是潮流所向,一个正确的决定,是为了顺应潮流,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