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浩,尹晓新,刘煜敏
不同频率电刺激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
朝浩1,尹晓新1,刘煜敏2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刺激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20、40、80 Hz组各30例,分别在基础治疗上还予以20、40、80 Hz电刺激吞咽肌。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之间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0 Hz组的总有效率高于20 Hz组和40 Hz组(均P<0.05),40 Hz组的总有效率高于20 Hz组(P<0.05)。结论:80 Hz电刺激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脑卒中;吞咽障碍;80 Hz电刺激
吞咽障碍是指由多种因素所致吞咽过程所涉及的器官、组织生理功能异常,吞咽动作无法顺利进行,影响摄食、饮水等日常生理需求的病症[1]。长期吞咽障碍不仅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据研究,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概率为40%左右,其中因吞咽障碍导致误吸占40%~70%[2]。因此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目前关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主要有常规药物治疗、康复基础训练、针灸治疗及电刺激等,本研究观察电刺激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卒中并吞咽障碍患者90例,男53例,女37例;年龄50~75岁,平均(64.2±4.7)岁;脑出血41例,脑梗死49例;平均病程(5.1±2.7)d。纳入标准: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确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初次发病且发病时间<10 d;均有不同程度吞咽障碍表现,如进食时间延长、饮水呛咳等;经临床检查确定无严重意识、认知及视听障碍,神清;年龄50~75岁,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重要器官损害及恶性肿瘤;重症肌无力、咽喉部疾患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吞咽功能障碍;因各类原因所致无法耐受20~80 Hz电刺激治疗者。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①20 Hz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3.7±5.1)岁;病程(4.9±3.1)d;脑出血14例,脑梗死16例;②40 Hz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3.9± 4.8)岁;病程(5.2±3.0)d;脑出血14例,脑梗死16例;③80 Hz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4.3±3.7)岁;病程(5.0±2.8)d;脑出血13例,脑梗死17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等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吞咽功能训练;20 Hz、40 Hz、80 Hz组分别还予以20、40、80 Hz电刺激吞咽肌,连续治疗1月。
1.2.1 基础吞咽功能训练[4,5]①发声练习,指导患者依次发“a”、“yi”及“wu”音,每种发音持续时间约4 s,8轮回/次、2次/d;②局部肌肉运动练习,指导患者张口向前伸出舌尖,然后舌尖依次做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摆动(必要时可用压舌板辅助完成),接着做吸吮、张口闭口以及鼓腮吐气动作,以上动作依次间歇进行,15 min/次,2次/天;③局部冷刺激与吞咽练习,用无菌棉拭子蘸少量冰水依次刺激患者的腭弓、悬雍垂、舌根及咽喉壁,然后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10 min/次,2次/d。
1.2.2 电刺激治疗 采用费兹曼吞咽言语治疗仪Vocastim-Master型(德国进口,上海博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先用75%医用酒精消毒局部,然后将治疗仪电极置于双侧咬肌,通过输出电流刺激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并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调整电刺激强度分别为20、40、80 Hz,持续3 s、间歇5 s,20 min/次、2次/d。
1.3 疗效判定标准
3组治疗前、后分别采取洼田饮水试验[6]评估吞咽功能:患者端坐位,嘱其喝下30 mL温开水,根据饮完的时间及呛咳次数进行分级,Ⅰ级为能在5 s内将水1次饮完且不发生呛咳;Ⅱ级为5 s以上将水2次饮完且不发生呛咳或5 s内将水1次饮完并有呛咳;Ⅲ级为5 s以上将水1次饮完并有呛咳;Ⅳ级为5 s以上将水分2次饮完并有呛咳;Ⅴ级为饮水过程中频繁呛咳且不能在10 s内将水全部饮完。疗效评估标准:治愈为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有效为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无效为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间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P=0.138),治疗后3组之间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P=0.039),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例,n)
2.2 3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0、40、80 Hz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60.00%、76.67%、93.33%,80 Hz组的总有效率高于20 Hz组和40 Hz组(均P<0.05),40 Hz组的总有效率高于20 Hz组(P<0.05),见表2。
表2 3组临床疗效比较[n(%)]
脑卒中是指各类原因所致脑部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阻塞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并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类疾患[7]。由于舌咽神经、舌下神经等与吞咽生理功能相关的神经受皮质脑干束支配,当某一侧运动神经元和(或)皮质延髓束受到损害时,患者可出现中枢性舌肌瘫痪,导致吞咽障碍[8]。吞咽过程受多种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的支配。吞咽生理过程根据食团到达的部位可分为认知期、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及食管期五个阶段,其中准备期是在大脑皮质的调控以及运动神经的支配下,咀嚼肌、舌肌、口轮匝肌、颊肌等共同作用完成咀嚼过程;口腔期及咽期主要完成吞咽动作,受三叉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等多种运动神经和舌骨上肌群、口轮匝肌、上腭肌、食管括约肌等肌肉的共同支配[9]。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是指口腔期与咽期的生理功能障碍,因此恢复相关神经和肌肉的生理功能是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关键。
方文兵等[10]认为采用常规药物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或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治疗方法较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更显著。此外刘诗丹等[11]通过康复训练、针灸治疗、低频电刺激等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发现低频电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进食能力。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不同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3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证实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能是因为,低频电两极连接处的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肉接头当低频电流通过时感应的运动神经细胞产生去极化,深度刺激两颊、口腔以及咽部的神经肌肉,导致局部肌肉的被动收缩,从而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并改善局部肌肉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12,13];低频电流的刺激还能加强局部肌肉组成的蛋白含量,相应毛细血管的密度也会增加,该电流反映效应能够协助吞咽生理功能的恢复[14]。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80 Hz组的总有效率最高,可能是因为80 Hz的电刺激强度更易达到肌肉兴奋的有效刺激,使处于静息电位的肌肉细胞更易产生一过性、迅速的膜电位变化,产生动作电位;电刺激还能提高局部受损脑神经的活性,刺激相应大脑皮质高级神经中枢,使正常的吞咽发射弧重新构建[15]。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较单一吞咽康复训练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80 Hz电刺激强度的临床疗效优于20、40 Hz电刺激强度。
[1]冯慧,潘化平.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新进展 [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7:134-137.
[2]周咏梅,李锐.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J].现代临床医学, 2012,11:273-281.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379-380.
[4]赵名娟,张金涛.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43-144.
[5]魏彩霞,席秋江,易宇玲.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98-100.
[6]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 [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141.
[7]魏俊吉,康德智,赵元立.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J].中国脑血管杂志,2013,5:743-751.
[8]刘敏,苗莉莉,顾莹,等.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110-117.
[9]宋福聪,吕洲,张璇,等.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不同阶段吞咽障碍的疗效[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3:341-356.
[10]方文兵,杨敏,王丹,等.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 919-920.
[11]刘诗丹,陈启波,李荣祝,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573-575.
[12]寄婧,王正盛,王建文,等.Vitalstim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58-161.
[13]赵健乐,李景琦.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593-597.
[14]Trapl M,Enderle P,Nowotny M,et al.Dysphagia bedside screening for acute-stroke patients:the 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J].Stroke,2007,38: 726-760.
[15]魏智均,李华,欧阳顾,等.综合康复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39-742.
(本文编辑:王晶)
R741;R741.05
A DOI 10.16780/j.cnki.sjssgncj.2016.02.027
1.武汉市汉阳医院神经内一科武汉430050
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71
2015-10-16
尹晓新330445969@qq.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