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亚平
摘 要: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教学实效性大大增强,但仍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尝试着从影响思政课效果提高的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以及处理好二者关系的角度对提高思政课核心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228-02
党中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主要是指在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这五门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共6门课程,通常简称为思政课。本文现就影响高校思政课这6门核心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和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进行有限的分析。
一、影响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1.对影响思政课核心课程效果提高的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这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提高的首要原因。基础性工作主要是对影响实效性提高的相关信息的搜集、统计和分析、整理。如,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这一点甚至于不同地域、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代际、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有明显区别,不了解这一点,实际的教学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效果不高。这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广大相关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及负责思政课和主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领导深入学生實际做大量的、广泛的调查研究。而广大教师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们似乎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这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笔者看到的显性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生活节奏快。广大思政课一线教师备课就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他们所教的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要想课堂精彩,达到应有的效果就势必看大量资料,否则教学授课很难得心应手。高校的辅导员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是工作繁忙,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每位辅导员都要带至少200到400名学生,有的甚至更多,甚至有的这几百名学生还处于不同年级,可见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有多大。相关领导的工作量更大,基层工作人员到了领导岗位后,以为能轻松些,结果还是如此,甚至业务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叠加在一起导致更不会轻松地有时间再做其他事情。这样的结果就是忽略了决定高校思政课效果提高的基础性工作。
其次是对广大一线教师的考评和检查机制不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当前考评的一个硬性指标就是能否“生动地”使用多媒体授课和教学方法,是否形式多样、色彩纷呈、热闹非凡。为此,一线教师便更致力于追求制作课件的“精美”,扩展内容的“丰富”和教学形式的新颖、热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教师反映,一旦意外停电不能使用多媒体,都不会讲课了。这种过于注重表面形式,且形式肤浅,自然不能承载深刻、厚重、严肃、认真的内容,自然脱离学生真正的内心实际需要和当前社会的深层次需要,而影响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教师注重形式,是因为确实有直接效果,课堂热闹,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家就爱参与,对老师的学期末评价就高,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对教师的考评标准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大学都达到对教师考核指标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学期热热闹闹结束了,而学生们在反思自己的各门功课和各个老师时,便会发现这种热闹的形式并没有带给他们真正想要的内容,帮助成长、引发真正心灵思考的东西没有。
再次是教师在与辅导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接触时得不到有效配合。后者会感觉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而不积极合作。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辅导员的工作量已经很大,如果再与老师合作确实又势必会占用更多时间,同时大家的生活负担也重,尤其是女教师更是如此。一线教师想做这项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主观也只好作罢。
2.理论研究的影响。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论研究成果可直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际效果。理论研究包括基本理论层面的问题和研究的不同领域,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达成共识,不能因为我们的思想可以最大自由度地思考问题而仅仅听从于自己思想的指挥而不能仰望星空,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不能因强调特立独行而忽视了吸取更高水平的成果,否则将处于各说各话的境地。笔者在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方式方法时发现,关于思政课教学互动方式的概念还众说纷纭,虽在学术上也正常,但从对一线教学的指导角度看,应有一个相对比较认可的理论结果,这样对广大年轻一线教师的指导会更有效,会更容易提高实际效果。
3.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影响。理论来源于实践,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践决定理论的产生,也能被正确的理论所指导。理论与实践因此要紧密结合。广大一线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不能更深入地把握理论,甚至是不深入地吃透并吸取高水平高层次的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因而,使得一面是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理论被束之高阁,而另一面则是一线课堂教学简单、教条、空洞、照本宣科。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操作途径的探寻
1.提高对基础性工作的重视。这里包括广大一线教师、主抓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教辅人员。首先要从思想深处重视起这项工作并将其提上日程,行动起来。其次要改变对教师的考评和检查方法。不以形式为重要标尺。这样首先就能使广大一线教师从占用他们主要精力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专心思考基础性工作并有精力真正去做这项工作。作为一线教师,也要克服种种客观和主观原因,踏踏实实地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要积极主动地接触辅导员与其他相关工作人员,获取在课堂这段有限的时间之内无法获得的信息,包括对每一名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同时建议教师在授课学期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查从而获得一手资料,正在教的学生会认真地对待老师的调查,这种调查的结果可信度高。可以联合多个同事和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教师共同进行。作为与学生接触更为紧密的辅导员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也要积极配合一线教师的需求,实现资源共享。
其实这项基础性的工作虽然工作量大,也确实耗时费神,但也确实是很有趣味性的一项工作,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业人员如果能认认真真地投入进去不仅趣味性强,而且是很容易出成果的,还能使相关工作人员获得极大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这是来自于实践的一手资料,是全新的,是能够随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而且,我们国家现在也确实很缺一手的调查数据,我们动辄说国外的统计结果显示如何如何,不是因为我们唯国外之数据马首是瞻,实则是我们的数据太少之故。所以,我们如能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可谓意义重大。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了应该完成的历史性责任。
2.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的程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及认同度都需加强。作为达到一定程度和层次的专家要注重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广大年轻教师的认同度。我们要加大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深度,如概念和内涵的深入研究和把握,研究领域的深化,多学科交叉的融会贯通,多视角的引入和体察。同时,层次高、水平高的专家学者们,不能只注重了深度而不考虑广大年轻教师的认同度和理解的程度。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说,一定要认真、严谨、虚心地学习理论,理论过硬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如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方法论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大家必须看2010年由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一书,该书已经成为新世纪高校思政课方法论研究成果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这一点主要是对广大一线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我们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辅导员,如果不能很好地去认真学理论,我们的实际工作怎么能很好很有效地进行呢,学生自然会因我们的理论不足而不认可我们的工作,自然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我国自1984年正式实施思政课课程体系以来,各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达到了很完善的程度,如果我们不去接触这些理论,任其束之高阁,因发表而发表,因出版而出版,无论它们在哪里也与我们无关,无论它们如何不离不弃,我们依然置之不理,那后果是比较可怕的,对于我们本人的自我提高和人生的完善都极其不利,对于学生、国家来说后果就更严重。所以,建议广大一线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广大年轻教师,要特别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尽力去寻找二者的最大结合点,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效果显著。
总之,我们处于这个和平年代的人们是幸运的,从事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的一线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也是幸运的。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实效性提高的理论和实践中的方法,继续深化研究实效性提高的具体方法的分类标准、层次划分、相互联系等方面的问题,要深入研究、探索和把握人文关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澄清、心理疏导、辅导咨询和隐形教育等方面新的方式方法,应更重视这些问题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服务,为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3]万美容,洪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回顾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38-42.
[4]張志荣,薛忠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工作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9):171-174.
[5]徐蓉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0(7).
[6]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问题与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