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政 蔡丽红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在“中外校长谈创新”时也指出:“在学生获得的知识中,有50%是在交流中从学生那里学来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培養和提高学生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沟通、智慧的碰撞和经验的提升,有利于数学语言的内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向的动态的数学交流氛围,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关键词: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孩子们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学习轻松、愉快,他们敢于解读、勇于评价,敢于交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富有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内容,要善于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乐于交流。
三、注重问题引领,把握交流时机,让学生主动交流
数学交流只有建立在个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并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认知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能否让学生主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趣味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同时,要把握恰当的交流时机,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
四、选择交流方式,参与交流指导,让学生有效交流
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表面上的教学任务,应该让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那些利于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使数学课堂学生交流更具有效性。
五、教给学生方法,学会倾听对话,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一是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二是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地交流;三是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和交流。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