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对中小学生道德判断的正面影响

2016-05-14 03:32何静
未来英才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大众文化

何静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在全国上下兴起并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面貌。对正处于道德判断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影响更为深刻,大众文化既丰富了学生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也促进了学生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小学生;道德判断;正面影响

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并通过现代媒体广泛传播的文化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中小学生是充满活力而开放的一个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比一般人强,因而他们受大众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在大众文化全面渗透,影响多样化的时代,这种意识形態以现实的直接形式和状态对初中学生的道德成长发起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德育应正视社会环境的变化,大众文化环境下,德育应该培养中小学生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怎样去培养,是当今德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一、大众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有助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大众文化,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引导,从主流文化中吸收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现时代的主流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居于核心的总揽全局的重要位置。它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主流文化的现实实践中,是能够对其它文化包括大众文化,进行价值引导、相互融合的。

大众文化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涵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正是由于大众文化这种血缘的“纯正”性,以及它的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鲜活性,让学生在欣喜地享受大众文化带来的轻松的同时,也接受着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涵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从而有助于其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应清醒而又欣喜地认识到,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是一种文化进步,这不仅在于它的应运而生是适应了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它所蕴含的现代文化意识在总体上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趋附与追赶。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倡导民主、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要求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塑造独立的个性,传统价值观念已远不适应这一社会要求。市场经济社会需要人们建立相应的现代文化价值观念。冲突与融合,变革与协调,给人们的道德生活注入新的血液,由此开阔了学生的认知世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道德判断更为全面和系统。

二、大众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助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道德教育大多通过单一的说教方式进行,内容往往几近空泛,使学生感到枯燥,缺乏兴趣。大众文化则不然,一方面,它的形式显得丰富多彩,既包括畅销小说、、漫画等报刊书籍,又包括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流行现象,如流行形象、流行语言等;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形式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它用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形态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式。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多方面接受刺激,提高信息接受的有效性。

信息化到来的今天,德育工作者利用大众文化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借鉴其通俗性、娱乐性与教育性相融合的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使他们受到熏陶感染。如在小品、公益广告、通俗歌曲等中渗透道德教育思想,更通过互联网的交互性,组织网络讨论,了解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其不良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及时地加以厘清和引导,从而可以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其道德判断的水平。

三、大众文化手段的情感性有助道德判断能力的增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归宿,它是个体作出正确道德判断的心理基础。长期以来,单纯通过灌输说教的传统德育方式只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活动,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而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情感传达,把学生带入到一种快乐的感受和体验之中,通过宣泄,使压抑的情绪得到疏导和转化,积极消解了他们心理领域中的孤单感及压抑情绪,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有助于其良好道德情感的养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精神的、理性的发展,还应该包括人的感觉、感性,即情感的丰富和完善。而道德情感是个人和人类情感中最深沉、最核心的情感。它是影响人的价值判断、价值抉择的关键因素。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过程,就是在接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通过情感体验,逐步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知理而动情,体验到对象和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倾向于一定道德目标的稳定的道德情感。大众文化通过其轻松、通俗的情感传达方式,让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感受和体验之中,把一种本能冲动转化为人的情感,积极消解了他们心理领域中的孤单感及压抑情绪,从而有助于产生健康的道德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渴望,并以此为标准来平衡、协调各种价值冲突,使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 钱镇.大众文化传播与学校道德教育[J].广州大学学报,2003,(7)

[2] 刘枫.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德育工作——论德育的另类教育[J].甘肃教育,2005,(11).

[3] 张坚强、杜苏.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创新[J].江苏高教,2004,(4)

[4] 赵继伦.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道德追寻[J].道德与文明,2007,(4).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大众文化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性别化的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北美的中国性别史和城市大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