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施

2016-05-14 03:06李桂萍
未来英才 2016年4期
关键词:实施德育语文

李桂萍

摘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教育之根本在于修道。语文教学,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趋向至善之境,不能使人自新,那便只是寻章摘句的“小学”。

关键词:语文;德育;实施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中玛蒂尔德的遭际引发了学生对人性的一次大讨论;

“当然,这位神秘的博西先生之所以给我父亲一次机会,是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价值:执著、认真。后来,他抓住这个机会,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苦,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也为我们兄弟姐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中“父亲”及其一家人命运的转折又不禁让学生们的心灵为之一颤。

我很欣慰,因为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我又成功地完成了对学生的道德导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教育之根本在于修道。语文教学,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趋向至善之境,不能使人自新,那便只是寻章摘句的“小学”。所以,语文教学当以文学之器盛思想文化之道,浸润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使之才高德馨,让他们的心灵有所皈依,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我现在就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上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野草题辞》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地发挥: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事实上,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可以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正值汶川地震,学生们都很关心当地群众的安危,我就利用第二课堂与学生同看现场直播,我们与汶川的百姓一起落淚,一起期盼,一同振奋精神面对挑战。

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古文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总之,针对中专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写作即抒写心情,描绘生活的体验,人生的感悟,借写作之手,可以阐幽发微。阅看学生的习作,既可感叹学生的真知灼见,又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不正确的认识,教师可以捕捉教育的契机,见微知著,善作挖掘,从而达到引导、纠正的德育目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也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写到这儿,我豁然开朗:以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文化、文明来浸润学生心灵,使之趋于“至善”之境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光荣使命。我将身肩这份特殊的使命不断在自己的教育之路探索、前行……

猜你喜欢
实施德育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