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亮
摘要:小说阅读是中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环,那么对于学生怎么阅读小说非常重要。因此,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篇目很多,对小说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小说的要素以及构成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等三个方面来谈小说教学,以此让学生能够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把握小说结构特点、领悟小说的主题、理解社会,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启迪。
关键词:小说教学;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的篇目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入选的小说都是古今中外名篇。因此,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进行小说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下如何进行小说教学。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因此,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根据小说的这些特征,我认为小说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熟悉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点
具有完整的、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是小说固有的特点之一。它是构成小说巨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故事情节,是在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因此,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抓住情节进行教学,能使人物最鲜明、最丰满、最具有感染力的形象在学生面前,产生高屋建瓴、事半功陪的效果”[1]。
一是找出故事情节主要线索。线索是小说中情节发展的主线。它能够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在教学中,把握小说的线索,掌握小说的情节,了解人物性格。对小说的学习要提出要求——掌握线索。在小说中,线索有很多种,要求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是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有的是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有的小说有几条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就是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于勒是暗线,对于他,是采用虚写和简写。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的时候浪荡无羁,中年时得意不凡,老年时沦落凄惨,对于他的描写很清淡,简言概之。明线为菲利普一家,因为受到于勒的拖累,一家人生活拮据,已经二十多岁的女儿嫁不出去。这时候于勒的信,给他们一家带来了福音,带来了希望,就连二女儿也嫁出去了。而后一次外出旅游,发现于勒穷困潦倒,急忙躲开,带着幻想破灭回到家。
二是理清故事情节发展阶段。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通过通读全文,把握情节:(故事的开端)潘家酒楼吃酒———(故事的发展)护送金家父女———(高潮的高潮)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故事的结局)南门外逃走,这个情节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基准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掌握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阶段,对整体把握小说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小说的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必须从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所以,学习小说必须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一是从肖像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小说描写人物的肖像主要是用它显示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迅的《祝福》就描写了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这三次肖像描写,不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难的一生,概括了农村妇女受尽地主奴役剥削和封建礼教摧残迫害的惨象,还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二是从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动作是判断一个人性格的主要标志,包括人的举手投足和跑跳坐卧等。例如,《荷花淀》写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时是这样写的:“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手指“震动”,是由内心震动引起的;“吮了一下”,是为了掩饰心情,不让丈夫察觉。由此可见,“手指震动”和“吮手指”确实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水生嫂的内心变化。
三是从语言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语言描写能表现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爱好、思想感情等。例如,《故乡》中“我”和杨二嫂的那段谈话,就形象地揭示了杨二嫂这个小市民刻薄、自私、鄙俗的性格特征,透视了她被剥削阶级意识和恶习侵染的丑恶灵魂。相比之下,“我”的神态则是愕然、惶恐、嗫嚅,直至闭了口,默然无言以对。由此可见,小说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着自己的性格特征。
三、体会环境描写,揭示社会背景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会选择典型的故事情节,也十分注重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的环境。因此,在阅读小说时,应提醒学生注意环境描写,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来体会人物形象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交代人物活动场所。如:《孔乙己》中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段环境描写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顾客贫富悬殊,阶级明显对立。这咸亨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样的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
二是渲染营造某种气氛,为后边内容作铺垫。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三是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心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例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一方面就更为突出。“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卢进勇因受伤而掉队后迷茫、无助、苦恼、着急、盼火的心理,当然也为后边火柴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总之,小说是描写生命的明亮的书,小说是世界文学里拥有读者最多、最富生命力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我们把握住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才能感悟广阔多面的人生画卷,领悟小说的主题,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 李宏业.“把握阅读教学的突破口一体位”.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