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海霞
摘要:小学阶段孩子的养成教育是重中之重,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一个人如果养成教育不好,终身受害。相反则终身受益。我校长期以来,大课间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只是跑跑步,做做操,没有新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课间跑步你推我搡,打打闹闹,做操时东张西望,动作不到位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种现象蔓延到了课堂,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听课不专心,做作业拖拖拉拉,养成习惯差,随手乱丢废弃物,有意损坏玩具器械,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呈下降趋势,学生的近视率不断上升,多年来我们找不到改变这种局面的途径。学习了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亲自考察了盘锦的大课间后,我们觉得从大课间抓起,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关键词:养成教育;团队精神;终身锻炼;体育大课间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孩子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小学阶段孩子的养成教育是重中之重,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一个人如果养成教育不好,终身受害。相反则终身受益。我校长期以来,大课间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只是跑跑步,做做操,没有新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课间跑步你推我搡,打打闹闹,做操时东张西望,动作不到位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种现象蔓延到了课堂,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听课不专心,做作业拖拖拉拉,养成习惯差,随手乱丢废弃物,有意损坏玩具器械,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呈下降趋势,学生的近视率不断上升,多年来我们找不到改变这种局面的途径。学习了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亲自考察了盘锦的大课间后,我们觉得从大课间抓起,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让学生在这种大集体大环境中养成良好稳定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大有益处,从而有力的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具体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充分体现这一目标精神。
我们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回顾与发展
1、改变课间操的单一形式,全面实行学校自编操的活动形式。过去的课间操全校学生统一做规定的一套广播操,统一的进退场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其内容单一,形式呆板,长期不变,学生容易厌倦,导致学生做操质量不高,带有敷衍了事的倾向,不仅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落实体育课程标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课间操的锻炼效益,达到不同的年段的学生做不同的自编操,使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目标。
2、改革退场音乐的另一种做法是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德育和艺术素养的教育。例如,将音乐产生的背景、音乐的内涵及词曲作者的生平情况等,通过出墙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养成爱生活、爱学校、爱祖国、爱学习、爱运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设计要求
体现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四条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为此,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将可以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設计要求:将校内课程资源和课外体育资源相结合开展活动。
五、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展大课间活动
充分利用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校内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例如让体育、艺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共同负责全校的活动设计,实现学科资源的整合,活动过程中的如何感受音乐节奏、自编操的动作编排、班级队形和学校整体队形的设计与变换等,单靠体育学科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此时要发挥艺术学科的作用,在音乐和美术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合理的感受音乐、编排自编操的动作和美丽的队伍变换图形,既培养了学生编排自编操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班主任负责本班活动的组织并参与活动,其它学科老师也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同练同乐,既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又融洽了师生感情,相互沟通,促使师生间的和谐共处,更调动了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老师的身体。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自主组织各种练习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活动内容既有传统项目,也有时尚运动,既有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也有快乐体育项目,还有各种游戏活动。包括足球、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韵律操、呼拉圈、武术、跳绳、毽球橡皮筋。
七、组织形式,不拘一格
大多数学校的组织形式都是多种运动项目的练习,也有别具一格的形式,组织结构模式有如下几种:
模式一:列队有序进场→部颁广播操→学校自编操→分班分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模式二:列队有序进场→学校自编操→分班分项目练习,中间穿插班操→放松操→有序退场。模式三:列队有序进场→学校自编操→校本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模式四:列队有序进场→学校特色操→分班分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模式五:列队有序进场→学校特色操→班操→分班分项目练习→放松操→有序退场。
八、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集体与分组活动相结合,既有全校一起进行的校操,又有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操,既有低年段分班分项目的统一活动,又有高年段按兴趣自主选择活动项目;既有室外活动,又有室内游戏活动,克服场地小的困难,如先烈东小学在课室里安排游戏活动(传球、播种、大球追小球、猜猜谁是带头人、跳跃游戏等)。
九、音乐选择,适合学生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由音乐控制。从进场的多首音乐、到活动过程的指挥音乐和退场音乐,选择的都是少儿乐曲,符合少年儿童特点,使学生在练体的同时,得到艺术的熏陶,在优美的练习环境中快乐地放飞自己。
十、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1、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全程音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校以围绕学生“养成教育”,以全程音控体育大课间活动为载体,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轴,将行为细则编排进大课间活动中,将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一言一行;如,课间操集合快、静、齐到队伍散开队形纵横斜整齐的排列,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规范每个学生的动作要领到要求全体学生整齐协调;从步伐整齐到摆臂一致通过这些细节的规范,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做事不敷衍,不浮躁,认真细心的習惯。创编既节省资金,又废物利用,渗透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的自编操,配上有意义的音乐,培养学生对母校的自豪感。在全程音控体育大课间音乐的选择上,不仅满足了内容的需要,还达到了用音乐调整和指挥队伍的效果,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暨锻炼身体,又有美的享受,从根本上废除死板的口令指挥,而且还要合理渗透德育教育。
2、课间训练培养学生敢于拼搏、敢于挑战的精神;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宽容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意志力;以运动来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把“健康第一”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因此,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也是德育工作的土壤,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能力的途径。
另外,学校还探索以全程音控体育大课间为载体,弘扬国学弟子规,促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书斋中拔出来,让他们走上操场,走进灿烂阳光,走进清风里,走到蓝天下。教育就应该从学生身体出发,在自然野性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丰富自己,体验到做人的快乐,并进而树立一种最充盈的幸福和最宽广的精神自由。不仅如此,生命与生命在活动中建立起联系和交流,在全程音控体育大课间的菜单式自主选择中,每个个体都是主体,所有人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强弱、贵贱之分。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的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累。”好的习惯会帮助学生收获知识和智慧,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体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活泼健康地成长”的构想。
最后,让我们高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驾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向前,驶向学生健康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