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义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高度融合的教育,职业教育更应是一种以人为导向的教育,不能因为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而削弱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建立和完善相配套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妥善地解决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尝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资源,使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构建途径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家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高度融合的教育,职业教育更应是一种以人为导向的教育,按照学生的成长和职业的实际需求组织教学,从而取代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以教学需求为中轴,对课堂进行积极的拓展和延伸,以期达到对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确立以选修课考核体系为载体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科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1995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部分院校开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构成多样化,有普通高考的学生,有艺考的学生,还有单独招生的学生。但一些学生的失落感和消极情绪较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正如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所说的那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在中学学业上屡屡受挫的人群,学校首先就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生活、尊重自己的人,还要积极创造空间,让他们的才干得到表现,让他们在平凡中发现美,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中发现美。这样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生力军,并逐渐使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责。”[1]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从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具有更显著的职业性特点,这就造成在高职院校,学生更多地注重学校对其进行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把那些定义为应用型、实用型的技术;重视专业课程和技能等“硬本领”的学习培养,轻视人文知识等精神元素这些“虚东西”的学习与内化。因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更应重视人文类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学会操作技能,更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个人素质,从而真正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现状
首先,人文类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未能形成互补的状况。虽然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但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上,专业课在不断扩张,人文课程在一步步被压缩的现象十分普遍,除国家规定的“两课”以外,开设的人文类必修课程少之又少,难以涵盖人文素质教育的应有内容。我们认为除了人文类必修课外,公共选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多高职院校选修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所开课程不仅门槛低而且门类少,无法提供多类别、多层次、多元化的优质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报选修课更是学生形象地称之为“抢课”,抢到的选修课对于学生的价值仅仅等同于学分。
其次,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工科类型的院校,人文类课程尤其是人文类选修课与似乎与专业课一直有一种隐隐相互对立的关系。大家都觉得高职教育是培养从事特定职业所需技能的培训机构,“技术技能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多数高职院校,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依旧存有不同程度的漠视,片面地认为增设人文课程,人文类选修课就会影响专业技能课程的拓展。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设想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工程,无论是在体系建构还是组织实施过程中,都应有创新的思维和模式,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1.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通常是指文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这三大类。结合目前高职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教学状况,我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既充分体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的,又真正适应于学生的发展,还兼顾在教学中体现课程的目标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设置及加强
(1)完善必修课程体系。根据国家教育指导性文件,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较普遍地认为主要可以设立七个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思想政治教育模块、语言与文学模块、历史与文化模块、哲学与思维模块、艺术与审美模块、心理素质教育模块和职业生涯设计模块[2]。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但“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母语水平,提高其文学素养,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其民族自信心,同时又能提高其人文精神,使其道德情感能从文学精品的熏陶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单靠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单靠课堂教学一种形式也是不够的”[3]。多数院校的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素质要求,在不同的学期针对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人才必需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如《应用文写作基础》、《现当代文学》、《普通话与口语表达》、《现代礼仪》等必修课程,以期能使人文素质课程实现基础、两种表达能力、多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一个基础以两课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与方向,是人文素质基础;两种表达能力,是以《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为重要工具,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展示学生的能力和才智,是短时间内被社会、他人认可的重要依托;多种实践能力,就是提供多种任选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及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4]。同时倡导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2)多样的选修课体系的建立。人文素质教育核心层面的人文精神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陶,并贯穿职业教育的始终,优秀的选修课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对必修课有力的补充和延伸,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陶冶情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类选修课以文学欣赏类的科目居多,如《唐宋诗词欣赏》、《文学名著导读与赏析》、《现当代小数欣赏》等,可由于课时量少,选修课班级人数的限制等,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选报的要求。我们认为,应针对不同的系别和专业开设不同类型的人文类选修课,积极寻找人文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如对医学类的专业和系开始微课类型的选修课;针对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群体开设相应的网上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文科性质较强的系和专业,文学鉴赏类和传统文化熏陶方面的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对财经会计类的系和专业开始经济应用文写作方面的选修课会对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行销管理类的系和专业开设语言表达和交流类、团队合作类和创业就业类的选修课对学生走出校园后的工作会有相应的帮助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类选修课体系的建立,应本着目光长远,课时灵活,涵盖面广,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的灵活多样,以课堂讲授为契机,以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需求为目标,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激发灵感、发展想象力,促进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3.人文素质课程考核体系的设置及加强
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尤其是教师的人格力量在学生人文素质形成过程中更具有独特的作用。一个缺乏人文意识的教师,学生很难在他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文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师德和业务能力之外更高更强的要求。通过自我学习、在职进修、普及培训等方式提高广大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建立一支由较高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学术带头人队伍,一支以优秀中青年为主的人文教师队伍,一支以国内外、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师队伍,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同样是创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文教师队伍,不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有益尝试。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在高职教育把教学重点放在重在启发思维、传授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时,对教学的评价和学生成绩的测评应跟上改革的步伐。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不仅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还包括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和形式更是涉及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实践、微课和网络课程等,课程评价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除了原有的重视考勤,参与课堂讨论的踊跃性和相应的闭卷考试课程以外,采用小论文、分组完成给定的课外作业、模拟现场的实践活动和成果展示的形式等形式,也应是可以使用和借鉴的成绩评定方式。如文学欣赏类的课程可以通过提交论文,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文学场景的再现,也可以通过相应题材文学片段创作进行考核;语言表达类的课程可以通过演讲、辩论、朗诵等形式;艺术类的课程可以通过排演短剧、小型音乐会、书画展等形式进行考核。人文素质必修课程如评价不合格,补考后仍不合格则必须重修;人文素质选修课若评价不合格,不予记录,不补考,学生必须重选或改选。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将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文化社团活动、有一定规模的文艺演出活动、艺术类的竞赛活动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也作为其人文素质的评价依据,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因不同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和考评的角度不同,人文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无法苛求统一。原有的一篇论文的形式或开卷考试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文类课程的需求的,我们应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考试定势和模式,不断创新,合理运用不同的考试方法和考核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并非职业培训基地不是只培养某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机构,而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资源,肩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建设者的重要责任。虽然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素质教育是一项说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的工作,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现状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只要大家肯下决心去实践,就总会有所收获,有所建树[5]。
参考文献:
[1]谢苗枫.如何才能“高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论坛纪要.技术与职业教育资讯,2005(38).
[2]潘珍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3]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日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3):19-22.
[4]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尹景玉,齐福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1-62.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4-JKGHC-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