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 肖缘
摘 要: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是相通而又不同的。从实现中学与大学之间有效衔接的角度做好大学新生转型教育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顺利完成新生转型教育,既需要大学新生入学后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和适应新的校园生活,更需要中学及大学实现有效衔接,学校和老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
关键词: 中学 大学 大学新生 转型教育
一、许多大学新生无法适应新的大学环境
从中学到大学宛如进入一个新天地,身处神往的大学,某些学生却不知该如何应对。笔者在江苏某高校2015级新生中进行访谈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新生中存在以下不适应。
(一)教育目标不同导致的不适应。
中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为广大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就业做一般性的基础文化知识准备。而在激烈竞争的高考背景下,中学教育则演化为“一切为了高考”的教育。在调查中有92%的学生认为高中之所以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高等教育则是面向社会的一种开放式的专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担当重任的国家建设者,大学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升华,从而在其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创新性、自主性。新生进入大学后实现中学的奋斗目标,部分学生陷入目标缺失、理想缺失的迷茫状态,不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教学及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现阶段,普通高中面临升学考验,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高考这个平台考上好的大学,老师上课的针对性也强,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牵着走”。而大学强调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是提纲挈领,阐述抽象,讲课快速,需要学生课下花几倍的时间领悟,学生咨询、阅读、钻研学问时间较多。调查发现有32.4%的学生觉得“进入大学后没有了老师的指导不适应大学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没有学习动力”。 只有24%的学生课后看书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知识获取方式的差异,是众多新生最难跨越的“鸿沟”。
(三)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从生活方式看,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不少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现代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疼爱,生活方式以自我为中心。而大学主要是集体生活,住宿舍吃食堂,凡是要靠自己处理,这种改变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严峻的挑战。同时,学生开始接触认识复杂的社会,活动空间增大,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调查发现29.6%的学生认为和中学相比,大学期间接触面更广,朋友更多,相处较融洽,同时也有20.3%的学生觉得大学里朋友之间的关系很现实,甚至有些虚伪。
(四)对人生发展方向的不适应。
在中学阶段,学生更多的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规划生活和学习,如上什么课,每天做什么,怎么复习,考进入大学等,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需要按照师长的要求完成好,不需要自己来规划。而进入大学后,就需要学生自我规划了。然而某些新生不适应这种转变,面对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36.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只有1.5%的学生认为自我约束性好。在高中时,只有28.1%的学生有过逃课的想法,但是进入大学后,60.9%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
(五)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由于高考压力过大,有些中学教师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宣传“考过高考就一切自由”的观念,使得一直被压抑着的中学生对大学自由度期望过高。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大学再也不要像高中那样辛苦地学习,对自己要求过低,得过且过,过于放纵,上课迟到甚至逃课的现象频频发生,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学生甚至自暴自弃,不知道该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因此感到空虚无聊,浑浑噩噩地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二、新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原因
(一)中学与大学教育理念的不一致。
我国中学与大学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上应该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在实践中,在高考的压力下,中学教育却没能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应试教育则占绝对优势。而大学教育则处处要求学生独立自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造成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中的诸多问题。
(二)中学与大学之间交流与沟通不多。
中学与大学教育是前后相继的两个教育阶段,本应该加强直接的交流与合作,如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学校人员之间的交流、教育改革或实验的合作等。但是目前我国这两个教育阶段的沟通与交往明显不够,两者缺少交流的平台。一方面,现在我国大部分中学教育重点都是围绕高考而展开的,教师及家长只关心高校的招生工作,而对大学的其他方面,则并不关心。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学也只关注人才的选拔,很少主动与中学沟通与交流。双方沟通交流较少,无法全面地互相了解,在许多方面都不能相互配合,有效衔接。
(三)从中学到大学的课程衔接度不够。
在我国,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专门的衔接课程,中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很少能了解并学习大学课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目标的功能发生偏差,考大学成了唯一的目标,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另外,高中阶段,教师控制着课程实施的内容和进度,学生完全是一种被动学习;而大学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面对这一转变,从未接触过大学课程的学生难免出现适应问题。
三、实现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有效衔接,探寻新生转型教育新模式
(一)统一中学与大学的教育理念。
大学与中学的教育衔接最关键的就是实现大学与中学育人理念一致。因此要统一大学与中学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要在大学和中学切实推行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摒弃中学应试教育的思想,不断改革高考制度和大学招生制度,建立大学招生录取的多维参考,使高考能够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加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大学的招生部门不仅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走进中学进行宣传,更要在平时主动到中学宣传,让中学及中学生了解大学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师资水平、学习时间安排等;大学教授学者也可以参与中学教育中,如到中学召开座谈会、开设讲座等;也可以派在校大学生走进中学,以自己的升学经历、学习心得及大学生活经验向中学生做宣传或咨询,这样更易于被接受。
大学向中学开放,让中学和中学生走进大学。大学召开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都可以邀请中学的教师及学生参加。大学可以设置“中学生开放日”,定期、有组织地向中学生、学生家长、中学教师等开放大学校园、科研设施、生活设施,使中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大学的文化和校园生活。
(三)协调好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把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认识和设置,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在课程设置上与大学课程接轨。同时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上,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在中学与大学之间开展专门的衔接教育。
在高中毕业生中进行大学入学教育。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摒弃对中学生进行“考过高考就一切自由”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到大学后重新树立新奋斗目标的观念;其次,帮助学生形成并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大学和专业;再次,帮助学生形成大学“不同”于中学的明晰概念,使之在心理上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大学为大一新生进行转型期教育。可借鉴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新生头年计划,延长新生转型教育的周期,实行长期教育。新生转型教育不能只限于入学第一周、第一个月的时间段。建立系统化的新生转型教育工作机制,创造全员化的新生转型教育环境。新生转型教育不仅仅是学工、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更是全校全体师生的重要工作。成立新生转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合理有效的新生转型教育方案、建立辅导员定期联系家长制度及新生班主任助理制度等。转型教育内容涉及大一新生转型的各个方面,有入学指导、大学专业教育与学习方法指导、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服务、学生资助的咨询与指导、班级建设与大学适应方面的培训或辅导等,以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各类活动。
(五)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加强新生转型教育的外部引导。
中学与大学衔接视角下的新生转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相互配合,多方面开展教育,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可邀请学生家长参加,与家长及时沟通并经常性联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共同管理。同时学校也可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如邀请杰出校友与学生交流、参观知名企业等,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是相通而又不同的,如何顺利完成大学新生转型教育,既需要大学新生入学后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和适应新的校园生活,更需要中学及大学实现有效衔接,学校和老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笔者分析了大学新生入学后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状及原因,从统一中学与大学的教育理念、加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好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中学与大学之间开展专门的衔接教育等方面入手以期实现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帮助大学新生顺利渡过转型期。
参考文献:
[1]余立,编.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
[2]蒋雪岩.教育的链条不可割裂——对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袁加勇,卜建军.探索中学和大学教育衔接的更好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4]骆洪军.大学新生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型的策略[J].魅力中国,2010,(3).
[5]周煜琴.高校入学教育新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1,(3).
[6]徐雅静.“90”后大学生新生转型教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文教资料,2014,(4).
[7]程荣晖.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新生转型教育体系与模式构建.教育与职业,2015,(27).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本科生创新项目“大学新生转型教育体系与模式构建研究”(12603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