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红
摘 要: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学习已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并在各学科中积极渗透。语文学科就其性质来说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中学语文自然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肥沃土壤。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现今的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学习方式。虽然语文学科已进行了不少研究性学习尝试,然而真正有语文味的研究性学习却不多。
关键词: 语文学科 研究性学习 创新阅读 创新意识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专题式研究活动多,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少;课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内课内研究的少;研究性学习方法及理论研究的多,实践操作研究的少。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背离了自身应有的特点,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课,没有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特色,改变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壳,影响了学生继续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回归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就开展创新阅读,提升创新意识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创新阅读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阅读是一个人思想的开始,是人生成功路上的基石。中国文学教育中文学欣赏的“政治化”和“一言堂”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倾向,品评人物,听到的总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声音,看到的只是文学形象的主要方面;评析事件,往往只有符合主流意志的某个特定视角,得出的也是符合特定意志的必然结论。这种政治化阅读直接带来的思路褊狭和思维停滞的后果,严重阻碍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文学作品的创新阅读势在必行。20世纪末本世纪初,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语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揭批语文政治化”之风,文本政治化的僵硬解读遭到了猛烈批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文学欣赏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是新课程理论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开展创造性的文学阅读,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师肩负时代使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工作需要。自主探究的阅读对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这是因为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对问题和事物的想象,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自主探究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第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自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习惯。
二、以书本为媒介,创新阅读,广泛积累
自然科学常常能做到举一反三,而人文学科往往是厚积薄发,因此,阅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不能想象学生连起码的名著都未接触而能在语言、思想、文化的领域内自由翱翔;不能想象没有被艺术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感动过而能进行艺术的表达与思考。围绕“读”,从内容上,三年一盘棋,按国家相关要求,分别安排了不同的阅读教材,低年级要求每学期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不少于五部,给每个班级订阅《读写天地》等三种语文报刊,要求学生个人或小组自由订阅一种报刊;从阅读方式上,我们充分利用六册《语文读本》进行比较阅读、延伸阅读,如读《鸿门宴》,我们为学生补充了《史记》中《高祖本纪》《项羽本纲》全部内容,以拓展教材,为了解相关知识打下厚实的基础。高年级主要推荐阅读《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意汇》、余秋雨、毕淑敏、林清玄等著名作家的精短时文、美文,以针对性提高高考应试能力。
三、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创新阅读活动
开展语文“创新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高效学习”。通过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探索与指导,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素养。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学习品质,扭转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变传统的“听语文”为“读语文”,变传统的“理论语文”为“实践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传统语文学习过多强调“听”,注重知识、能力的内化过程,实践证明,这正是语文教学效果“少、慢、差”的原因之一。“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生活更多是感性的、意象的,需要学习者积极参与生活,在参与中感悟生活,进而提高能力,养成素质,形成品质。因此,在“听”之外,应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脚与心灵,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学习,抓好学生的“读、说、写”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四、创新阅读与表达,丰富学生思维
语文课堂上,围绕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元解读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一元走向多元,思维品质从被动变为主动,从片面变为全面。如读《种树郭橐驼传》,让学生从中领悟教子之道,指出“溺爱埋下祸根”,呼吁“不要让爱成为盲目的行动”;感悟社会本质,提出“要维护世界多样性,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感受事物的差异,认为“差异也是一种美,换一种眼光,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联想到教育,指出教育应该“顺人之天以致其性,让孩子自由发展”;感悟企业经营之道,认为“以员工为本的管理应关注员工的情感需要,把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变成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另外从郭橐驼种树的成功之中还能看出人生价值与地位的关系,认为“即使身在社会底层,也同样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等理念。
五、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要创新,首先就要培养创新意识。因为有意识,行动目标更明确,效果更显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据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如利用图表、音乐、特写镜头、音响等创设情境,还可以用学生的模拟行为(分角色朗读、小品表演、话剧表演、话剧编排演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适度的有新意的设疑。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精神。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切合实际,就能使学生乐不可支,饶有兴趣。创新性阅读应允许误见,鼓励异见,提倡独见,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培养起来。例如《曹刿论战》文中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赞成和反对,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议论。试根据加点字说说下边各句的语气:(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4)夫战,勇气也。
教参上的答案依次是:反对、否定、肯定、议论。但笔者在一次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时,却有学生对这一答案提出异议。并认为这道练习题设计得不科学。根本无法解答。其理由是习题中列出的六种语气具有交叉性:赞成语气中大都有肯定。反对语气中大多有否定。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既是赞成,也是肯定;“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既是反对,又是否定。而议论则更是大都带有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夫战,勇气也”这个议论句明显带有肯定的语气。因此,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这个学生的看法使笔者深受启发。仔细想想,这道题确实存在明显的漏洞。究其原因,是拟题者犯了“混淆划分根据”的逻辑错误,“抒情和议论”中仅有“赞成和反对”归于语气,“肯定和否定”则属句式,而“抒情和议论”是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类别,怎么能与语气混为一谈?像这样的学生,敢于大胆冲出参考答案的樊篱,反对权威,教师应给予鼓励,甚至允许他们对习题进行评议。这样,阅读训练才能收到实效,学生的创新意识因受到了保护而增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针对阅读能力强的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家一齐来创新,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气候。
总之,追求教育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应该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正确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7.
[2]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