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翠凤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更需传承历史文明,启迪学生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但纵观当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急功近利地硬性灌输,漫天飞舞的试卷将历史学习与考试紧密联系,失去学科教学的本意。学生疲于应付,只停留于简单的知识背诵,考试技巧,谈不上人文精神培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从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学科教学的宗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人文精神培养。
一、结合教学挖掘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人文精神培养,其内涵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其中让学生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从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领略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华名字五千年的文化是国家、整个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与凝聚,是整个中华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让学生从教材中的不同侧面感悟经典文化,这是国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把握人文内涵的侧重点,让人文实力体现民族的风貌,反映了该民族精神,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历史知识,提升人文素养,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妨适当采用“移情”的方式,通过对历史情境的渲染来充实学生的感受,力求将一个事件中的人物个性化,探究历史人物的人文精神,学习他们的民族精神,挖掘他们的抱负与情怀,拓展教材之外的历史事件。例如,笔者在对“戊戌变法”一课的处理中,着重突出事件人物的所思所想,六君子的选择正是他们为同一目标做出的不同抉择。虽然最后的结局不一,但这都不能掩盖他们理想的光辉。教师可以补充教材之外的必要素材,引导学生对谭嗣同人物的解读,领略人物背后无法湮灭英雄情怀。
二、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渗透人文教育
1.在行动中提升人文素质
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分析和收集资料。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创设课堂探究情境;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尊重每位学生,通过采用谈话、讨论、辨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通过课堂的言行举止影响每位学生,不仅让学生获取必备的历史知识,还应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凸现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增强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忧患意识,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是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体会这些民族英雄天下兴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将历史学仅仅理解为记忆年代、事件、人物等这些简单知识,而应剖析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智慧。在学习“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要让学生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反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虎门销烟;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奋勇战斗,在自身受重创的情况下决定与敌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让学生了解到革命先辈为反抗外来侵略和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战的精神,进而学习他们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联系当今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的成就,但同时又充满的曲折,凸显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3.注重美育,对学生人格的熏陶
美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美育素材,寻找极其完整、宽阔的历史美学价值内容,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让历史教学充分发挥美育功能。比如:从传说中的仓颉原始文字到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甲骨文的出现,再看今天的不同字体,多姿多彩的书法荟萃;再如,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绘画艺术、精美的艺术作品等,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导他们认真观察美、聆听美、欣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总之,历史教育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教师要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潜隐性的人文熏陶。不能将历史课堂过于教条化,过于侧重记忆,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怀,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历史的教育中锤炼出智慧的光芒。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廉贻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