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勤学
专家杨东平曾经提出,在应试教育之下,那些原本生动形象的语文教材变成了训练学生语言技巧的一种工具,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那种诗情画意。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关注人文内涵,要让语文课文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能够得到情感的升华。
一、图文结合,感受民族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图文并茂的教材,让学生在观察配图的同时阅读文本,感受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民族精神,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
在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配上了精美的图画,如《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就配上了卢沟桥的画面和中国抗日志士举起大刀反抗敌人的图画。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将文本内容和图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蕴含在其中的浓浓爱国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文和图片来说一下文章的哪些词句能够展现图片的内容,体现我国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反抗侵略者的精神。学生们在对照了图文之后,很快就发现文章中“迅速、成群结队、纷纷、大批”等词句都反映了我国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反抗侵略者的民族精神,也正好和教材中众人纷纷举起砍刀向前冲杀的场景相互呼应。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图文,将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寓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中渗透出来的民族精神,体会到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这有助于让学生在了解文意的同时产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王晓明等学者在《旷野上的呼唤》一文中提出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塑造,的确如此,利用图文结合的生动语文教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从而促使他们找到正确的人文导向。
二、融入故事,体验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丰富多彩,具有一定故事情节性的课文,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融入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隐藏在故事中的传统文化精髓,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尝试搜集一下那些能够体现“滴水穿石”精神的小故事,又或者是收集一些和“滴水穿石”内容相似的成语或者是名人名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更能了解到古往今来凡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名人,他们往往都有着“滴水穿石”的精神。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下这个故事,并说说它是否也预示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等词语都是什么意思,并解释一下自己收集的资料中,“韦编三绝”等成语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锲而不舍的故事,了解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些怎样的刻苦学习的故事。在阅读故事、诗文、成语等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实践活动,升华协作情怀
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死读书,而应该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升华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在协作中找到进行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存在较为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来促进他们养成协作情怀。
在学习《学会合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团结合作以及为了集体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的重要性,然而如果只是灌输式的说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内涵,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协作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小小采访活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工作内容,如负责采访,负责联络被采访的人,负责拟定采访稿等。采访的内容是寻找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让他们说说在自己的工作中,合作精神是不是也很重要。例如可以让学生采访在流水线工作的工人,了解流水线工作只有大家合作才能又快又好地生产出产品。在这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来说,合作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在亲身尝试的过程中了解到要完成一项任务的话,必须要靠着大家一起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
语文教学要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而协作情怀自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协作带来的乐趣,能让他们收获更多。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意文本的人文内涵。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语文教学绝对不仅仅只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大语文观,让生动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