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平
摘要:基于教材的分析研究提出问题
关键词: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0
人教版中安排了一个板块为《科学视野》,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应用的化学之窗,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尖端的化学技术和人们对化学的探究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物质性质、结构的讲解,对于其应用的部分往往让学生自己阅读,《科学视野》就被无情地归为了阅读的部分。那么,如何挖掘《科学视野》中的有效资源,让学生从中领略化学知识的科学素养和认为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呢?本文结合《科学视野》中的案例,针对其中有效资源的挖掘和综合利用,阐述几点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以期为《科学视野》的综合利用提供新思路。
一、“科学视野”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科学视野”主要是课堂知识的外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展学生的化学视野。而应试教育下的化学课堂,教师主要围绕考点、考纲来进行学习探究,对这部分的内容关注不大,就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从老师方面,他们认为“科学视野”一般篇幅较短,内容通俗易懂;并且这些知识与学科的核心知识之间关联度不大,从而不再课堂教学范围之内,教师往往让学生自主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内容,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行,并不做过多要求;从学生方面,这样的弹性作业极易被学生忽略,况且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很少涉及,故学生在思想上也不重视。可见“科学视野”在教材中成为了一个应景的点缀,没有起到其真正的作用,其内在的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然而,“科学视野”绝对不是为了应景而产生的,它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渗透学习方法、领悟化学思想的优秀素材,使课堂学习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科学视野”在教学中运用的对应策略
1. 创设课堂情境,趣味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千变万化的化学应用是学生喜欢化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对尖端科技的喜爱远远胜于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就可以借助“科学视野”中的素材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惊叹化学力量和魅力的同时,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探索的动力,由物质的应用迁移到知识性质、结构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有关“高分子材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科学视野”中高分子材料的展示,让学生领略现在人工合成的先进,从而激发学生对成分的思考,顺利引入新课的学习。
科学视野展示: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工艺、性质。
学生对其中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从而建立了自己的问题。想要知道他们之间究竟是怎么合成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性能?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对当前的三大高分子材料,利用乙烯、丁二烯等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学习加聚反应的特点;利用苯酚、甲醛之间的反应让学生了解缩聚反应。从而让学生了解高分子合成的一般规律,并学会由单体书写高聚物,由高聚物找出单体。这样的学习,学生对高分子材料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对其中可降解的高分析产生了兴趣,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从事该方面的研究,以帮助社会治理白色污染,营造一个美好、洁净的自然环境。
2. 引入探究活动,深层揭示,发展实践创新
探究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科学视野”中的素材稍加整理就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主题,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来收集相关的材料,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实验设计,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突破自己,在不断地分析整合中得到正确的结论,以体会科学研究的辛苦与乐趣,综合性的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
比如在学习有关“胶体的性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科学视野”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对胶体进行学习,对胶体的性质进行探究。
科学视野:生活中常见的胶体,有关胶体性质的展示。
学生对图片的观察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纷纷想要亲眼看看是否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性质探究,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提供给学生,烧杯、鸡蛋、电子手电筒、食盐、酒精灯、烧杯等器材,就可以使学生观察胶体的存在,利用电子手电筒来验证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利用食盐、加热或振荡来验证胶体的聚沉。从而顺利地总结出了胶体的性质,胶体聚沉的条件,学生亲眼观察、亲手操作,使得“科学视野”更具有说服力,明白了胶体的稳定性有什么意义,明白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科学视野”引入的探究,上升了学生的学习高度,在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从而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并进行积极探索,使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研究,了解了研究对生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再感觉科学的遥远,相反还会倍感亲切。
3. 关注社会热点,拓展视野,渗透STS教育
“科学视野”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涉及到化学与社会的能源、环境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窗口,看到化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感受到化学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对热点问题或者事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积极的探索,将科技、技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向学生渗透STS的教育。
比如在学习有关“能源”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学习“科学视野”,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对“能源”的理解,了解“低碳经济”的新理念,促进学生把握社会将来的发展。
科学视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倡导低碳经济。
在材料的刺激下,学生对能源产生了极大地兴趣,都想要知道现在人类使用的能源是什么?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在这样的指引下,学生明白了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从而了解到煤、石油、天然气,这些不可再生能源需要我们保护和珍惜,需要积极的提高它们的利用率;了解到氢能、地热能为新能源,需要我们积极的去开发,以保证将来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在学生的积极学习中,学生领悟到了一切均来源于太阳能。这样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的社会热点,将课堂变为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堂,透着这扇窗,学生知道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无形中渗透了STS教育。
2. 作为阅读材料,自主学习,领悟人文精神
“科学视野”中蕴含了大量的有关人文精神的素材,促进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思考,激励学生的勇敢向前。“科学视野”中的科技展示无不凝聚了科学家们执着的钻研精神,无不体现着他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做付出的汗水,这是感染学生最好的素材,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在学习中注入更大的热情。
比如在学习“含氮化合物的性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当前学生非常熟悉且关注的卫星问题,让学生观看嫦娥一号的升空视频,在学生激动兴奋点提出对火箭动力的研究,每一学生都想知道是什么给了火箭如此大的动力。因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科学视野”中这一块关键的内容进行阅读。
科学视野:卫星发射时,火箭中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
在学生的阅读中,学生知道了提供能量的不是自己想象的氢气、一氧化碳等物质,而是一种叫做“肼”的物质,深层的分析了其中的化学反应,从而对化学物质有了新的认识。阅读让学生收获了更多的信息,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体验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使学生的内心拥有了一种收获感,这远比教师的讲解要积极、幸福。实际上,化学不仅仅是一个个传递知识的载体,还可以作为学生的一本课外读物,从中寻找到自己感兴趣、喜爱的材料,对化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格外关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知道了自然界中的各种和谐之美。
三、“科学视野”在教学中运用的教育价值
1. 建立科学态度的显性功能
“科学视野”将知识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呈现出来,真实地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在不断地探究学习中了解化学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领会其中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科学,建立一个端正、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
2. 培养人文精神的隐性功能
“科学视野”在教材中的建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的一种自我关怀,对人的价值、追求、尊严的一种尊敬,化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教学的最大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科学视野”正好与之相吻合,是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的,其中丰富的教育性因素值得广大教师们进行挖掘,利用其在人文精神方面的隐性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总之“科学视野”栏目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化学课本当中较为精彩的部分,对渗透STS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用心,就可以将其中的素材设计为情境、探究主题、核心知识和拓展视野的窗口,挖掘出资源背后的教育价值,发挥“科学视野”应用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