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些粗粮”作文讲评及思考

2016-05-14 19:47黄硕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幼童粗粮磨难

黄硕

一、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不吃粗粮了,他们认为粗粮口感差,吃起来费力,忽略了粗粮中含有细粮缺少的营养成分。其实,不吃粗粮,是导致现在很多人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当然,长期过度食粗粮也不好。生活中,很多事也是这样。

印度古谚:“人要吃些粗粮。”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要吃些粗粮”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二、例文呈现

要吃些粗粮

——致没机会吃粗粮的时代

当今社会,大家都痛斥大学生是要老妈送上学的一代人,也难怪大学生们生活优越,未经磨难,因此,出现了幼童化现象。事实果真如此?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开头,引述当今社会大学生幼童化现象,直接将“粗粮”简化为“磨难”,很迅速也很关键。然后简单分析原因,用反问引出下文,简练。)

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加,这些80后90后便顺理成章地晋升为掌上明珠。父母对子女更是疼爱有加,子女连见到风雨的机会都被扼杀了,谈何磨难?就如当代社会,粗粮已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香滑小米,想吃粗粮对于城市人竟成了奢望。(这段先简明扼要分析当代独生子女受宠的普遍情况和原因,然后用当代社会“粗粮”被“细米”替代的事实类比,很自然,确能引发思考,概述反例,论证导致“幼童化”的原因。)

香港的大学教授不时抱怨,内地来的学生样样都比香港的学生强,就是依赖心理太强了,每逢开学介绍选课资料时,家长提的问题比学生还多。再看内地的某些重点大学新生入学时,家长在校园里睡满一地的盛况,这些“吃粗粮”的家长正在培养吃香滑小米的宝贝孩子,你就能理解大学生退化成小学生的原因了,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没有将他们当作大人看。(先引香港大学教授抱怨内地学生依赖心太强,继而引出内地某些大学新生入学情景,直接指明幼童化原因在父母。还是反例,但例子更具体,分析在推进、深入。)

“难吃粗粮”会导致大学生幼童化,这些“难”有父母给予的,还有学校给予的。总之,对大学生来讲,吃粗粮,不仅口感不好,而且取之不易,想经历磨难,岂不是难上加难?(先承上,归纳,从父母、学校方面看。然后总结,从大学生自身分析。但从下段回头看,删“总之”句,也许能更好地衔接下段所分析的学校原因。)

最近,著名的南大与浙大都颁布了新禁令,禁止新生自备电脑返校,据说是为了避免他们沉迷网络游戏。这条禁令可笑之处在于它一方面一竹篙打翻一船人,把学生的个人电脑全部看成游戏机;另一方面则暗示了学校会紧密监控校内电脑的使用情况,学生全无隐私可言。更严重的,是假设了大学生都是孩子,毫无自律能力,就管不住自己。(再举例,以证学校约束过多,“粗粮”太少,并从个人角度探讨学校喜欢给学生“细米”、约束的原因,是非比较清晰,令读者对作者的分析能力看高一等。)

回想中国百年大学史,那真是一部大学生幼童化的漫长过程。五四时期的学生可以上街打倒军阀,今天校方则要为大学生代行父母之责。可另一方面,现时法律却允许大学生结婚,他们依法也要负完整的刑责。这就有点自相矛盾了:为什么需要一个年轻人为自己的人生大事负责,为作奸犯科负法律的责任,却不需要他们为自己游戏玩得入迷而负责呢?或许只有一条理由,大学要为他们的学业负责。只是,大学之后,他们的人生之路依然漫长,禁控,也许只能延缓他们的成长、成熟。(承上段分析,回溯历史,把视野推向更远,展示深邃的思考力。然后用大学对学生所做的反逻辑的规定,进行质疑反问,有力。足见该生思考深度。)

追根溯源,就是社会压根不给学生们“吃粗粮”的机会,这正是教育的问题。你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老把学生当成“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就不会成为“今天”真正的主人翁。(总结、推理、假设,结论自然合理。)

我们的社会如此对待学生,又凭什么抱怨如今的年轻人不成熟,经不起磨难呢?(反问作结。似乎多余,可删。)

三、化实为虚,反向切入——本文写作成功的两个关键

显然,这是个比喻性的题目。“粗粮”,对人生或生活而言,可从多个方面来联想:最直接的比如吃的喝的,那就是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比如穿戴,那不是绫罗绸缎而是布衣素裳。这是较明显的方面,命题显然不是要作者去探讨这些饮食医学或美学问题,而意在现实背景下,激发学生思考,关注和打破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全程保姆式服务以及过度干预学生生活的不良现象。应该说,这是个很有针对性的话题。

现在的问题是,生活中,与青少年相关的“粗粮”大体指的什么,这是要写作这个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不少学生就是在这个问题上耽搁了很多时间,最终也难以条列几项具体内容,是因为平时很少对此做认真思考和比较。于是,考试时真的要你拿起来“说事”,就越写越急,下笔梗阻。实际上,这有技巧。不谙此道,往往毫无所获;妙悟天机,则往往轻而易举事半功倍。此道就是,不易正面回答或罗列的问题,往往可以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以虚对实,反向切入观照。你看这个学生就是这样,他基本没有去解释什么是“粗粮”,而是从“细粮”这一角度予以破题。且他对认定的“细粮”,也不纠缠概念,而是直接指向家长的保姆式服务包办和学校对学生生活的过度干预以及生活的“磨难”。而全文用“磨难”喻“粗粮”也只有一次,在文头的归因句中快速“闪”了一下,但却很重要,也很有考虑。清楚地表明,小作者下笔时不仅已经迅速考虑并确定了“粗粮”的虚实转换问题,而且还恰当地确立了全文“驳论”的论证方式。这种解读和分析,应该说是很关键的,做得明确而到位。试想,若用“立论”方式,则需要正向论证“吃粗粮”的好处,从道理和例子上展开论述,实事求是地说,恐怕恰恰是多数学生思维和材料准备中相对欠缺的。所以,选择更好的论证方式,有时的确是一种必要的应试策略。

可以说,化虚为实,我们平时练得多,比如复杂的道理,我们通常打个比喻化虚为实就懂了。化实为虚,我们似乎看得少练得更少。我们看到许多类似性质的具体现象或实际问题,让大家归纳一下它们所折射或反映的道理,就需要借助化实为虚的手段,比如,我们买葡萄的时候往往要先尝一尝,如果几颗都很甜,就会“归纳”得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这一概念判断,于是放心地买上一大串。而反向切入,有意识地脱离读者所熟知的视角和理解意向,与读者的思维意识形成强烈的反差,规避了不易正面回答的难度风险,是一种常见的“驳论”论证方式和策略。这些技巧,平时有目的地适当训练,应考就可能容易些了。

四、考场作文特别提示

观察研究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实际发现,不少学生也很懂得审题构思,积累素材等道理,但一到作文动笔环节,却总是百般犹豫,万分纠结,迟迟难以下笔展开。这是为什么?与下面两个长期被师生忽视的因素关系很大。

1.心理干扰:构思环节的文体及论证方式选择卡壳。

许多教师讲写作理论头头是道,甚至读例文,做下水,也竭尽全力,可学生此类问题依旧不能解决。为什么?是因为写作者此时思考的诸多问题一起缠绕纠结没解决。那么,审题前后要解决哪些问题?观察了解发现,审题后,人们往往并不能立即进入写作状态,而是要进入一个快速运思判断必经的过程和环节:既要分析、判断材料寓意,又要迅速汇聚和处理脑中储备的大量素材,还要初步安排写作思路,等等。这些环节的后端,一般是迅速分析判断材料的可写角度,确认这个题目的适宜文体(如以上对本例所析),排除各种写作干扰等。例如,《仰望星空》,题目是个动宾短语,你既可写成抒情散文,也可写成叙议结合的随笔文,甚至可以写成纯正的议论文;《说“中”》,无论如何以写都以议论文为妙;《要吃些粗粮》恐怕也很难写成记叙文。有时,你的文字决定用文艺性表达还是纪实性表达,既制约文体,也制约你的特长发挥和应用。

事实上,在学生们似乎个个都会使用举例论证方法的背后,还有如何使用论证方式的问题也被忽略。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在论证方式确立前摇摆,最终在动笔之初陷入纠结状态。

因此,审题与构思之间的这些个不容易看见的东西,是我们学生写作文时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多数省市考生根据材料,尽可能选择议论文体,这是因为全国卷总体指向议论文体写作,是公认的事实。

2.展开环节:不是所有议论文都要论述三大 问题。

落实到议论文诸要素来看,一般的写作原理告诉学生们,无非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但我们说,这些内容是否都要写,怎么写,也是有一定制约和诀窍的。不是所有议论文都适合去写这三个方面。例如,“换个角度”这个话题,其实只是半截话,本身已藏“海阔天空”的结论,若再去讨论“如何保持一个好心情”,要么是回到“换个角度”,这是循环论证;要么再增加一些限制,或缩小了题意范围,或写了题外的东西,从而跑题。又如本题,题目上有个“要”字,按思维逻辑,主要就是回答“为什么‘要”的问题,即回答原因。若删去“要”字成了“吃些粗粮”,就可以较为自由地写成议论性散文随笔等等,较为自由不拘了。这似乎又部分地回到了文体选择上。理念的差异,看似简单,其实同样重要。

再举个例子,龙应台有篇名作《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未读文章之前,应该去想想,若是我,该怎样去构思。请不要这样质问:她是大家,我怎么能写出来。笔者不是一定要你写出跟她同样水平的文章来,而是说你可以考虑大的写作思路方向。比如,看到这个题目就可以这样去思考,应该围绕“中国人受欺侮了往往忍气吞声,列举一定的重要事实、现象,然后论证受欺侮不生气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大方向,只涉及两个问题。若你把主体部分写成事实罗列也可以,但每个事实,应该有所区别,至少是类型的、典型的,这样才合于变化,有层次。事实罗列之后,你也一定要分析或总论一下不生气的后果,这也是非常必要的。若你只是罗列而无质疑,无归纳,这纯然就是镜头剪辑而难有深度和力度了。实际上,说到底还是文章需要有重点,不能飘忽滑行,蜻蜓点水。

牢记并沿着这些理念和思路去写议论文,就不大会偏题跑题,就会有大长进。

(安徽省宣城市宣城职业技术学院;242000)

猜你喜欢
幼童粗粮磨难
粗粮的三种错误吃法
陈兰彬与留美幼童
赞赏·奖掖·疏离:李鸿章、陈兰彬因留美幼童而交往的三部曲
帮不上忙
粗粮不宜细加工
粗粮养生不养胃
路上
人生路上磨难多
粗粮代餐粉
让磨难为生命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