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学生作文核心素养

2016-05-14 17:01陶年生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学生技巧核心

陶年生

说在前面的话

作文就是表达、输出。中学生作文就是中学生的表达、中学生的输出,因此,要探讨中学生作文核心素养问题,就必须围绕中学生的表达、中学生的输出来考虑。什么是中学生作文核心素养呢?当江苏省教研室朱芒芒老师把这个问题推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思考了半天,没有想明白!看来这又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死穴!

我花了几天时间上网查找类似的问题——没有!一条也没有!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个问题竟然没有人探讨,这证明了我的猜想。那么我自己找答案吧。我认为,什么是中学生作文核心素养这个问题不搞明白,作文教学的目标就等于不明确。没有目标的作文,肯定就是无的放矢。

那么,什么是作文呢?广义的作文就是写作文章。古人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作家写作、日常文稿交往,实际上都是作文。有时候,我们听语文老师说“今天我班写作文”,其实说错了。“作”就是写的意思了,不如说“今天我班写写文”吧。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说的作文是狭义的概念,是指中小学“课堂作文”。这个“作文”的定义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思维训练模式所作的习作活动。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它的活动模式是习作,它的结果也是“习作文章”,是可以修改的“写作文章”——而不能称之为完全形态的文章。至于它还有一些其他要素,限于篇幅,不在此赘述了。

我想,要讲清楚什么是中学生作文的核心素养,那就要看看人为什么要“作文”。实际上,作文就是表达,就是输出思想;要了解作文的核心素养,我们参照表达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即可,我就从这个角度入手吧。

一、作文的核心素养就是表达的核心素养,是可以分清的

什么是表达?《汉语大辞典》解释为:“表示(思想、感情)。”网络上的词典解释为:“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当然,越是简单的越是至理!表达就解释为表示(思想、感情),真的就有一语道破万言的味道。但是,如果就这样解释,它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呢?

我倒是觉得网络词典的解释更能让人看到表达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1)表达,是思维所得的成果。思维层次高的人,成果就丰富;反之,成果就低。这,符合实情。(2)表达是一种行为。这让“表达”落了地,我们就知道了,表达是人的行为,是“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包含的素养很多:语言的、思维的、心理的、动作的……不能一一仔细区分。这个定义,基本上让我们看清了表达的核心素养,不是那么容易理清的。

因此,我认为,要理清中学生作文的核心素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作为一门学问,它又是有边界的。它还是可以让我们花费精力来大致地理出头绪来的。

网络词典在做了上述的解释之后,又对“表达”做了一个“基本解释”。这个基本解释有两个义项:①用口头语言或用文字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如:表达一个人的观点。②表白(意象或概念)。如:定律只是表达了可能性而已。为了印证这个基本解释,又举了大作家巴金的话来例证,巴金在《我和文学》中说:“我正是因为不善于讲话,有感情表达不出来,才求助于纸笔,用小说的情景发泄自己的爱和恨,从读者变成了 作家。”

1.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分析写作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巴金的话,是写作者的话,与学生作文有相通的地方——学生作文与作家写作不是一回事,这点,我在前面已经阐述过了——用纸笔来表达,这就把所谓的“中学生作文核心素养”做了一个框定。

2.要框定“中学生作文核心素养”就不要忘记了这是中学生,他们是在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他们可以思维,但是思维是受到制约的“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师指定的模式”,不是可以任意发挥的。

3.人类的思维活动能力有高有低,学生也是如此。既然“表达”概念里有“表达,是思维所得的成果”的成分,我们就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高或者低。

4.“表达”里含有的语言的、思维的、心理的、行为等因素,在学生的作文素养里也有,但是也要甄别对待。要分清哪些是我们要考量的,哪些不是我们研究的范畴。

二、一般教师心目中的中学生作文核心素养

凡是关于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素养的文章,在网络这样发达的今天,竟然一篇也没有见到!可见,恢复高考、开展教育改革几十年来的语文作文课堂,就是一本糊涂账!因为我一开始就说了,如果我们不明白学生作文应该有哪些核心素养,那么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就不清晰了,教育就失去了方向。

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标是怎么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说,“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把初中生的写作改叫作“习作”。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有“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两条跟“表达”有关。在(7~9)学段有8条谈学生写作的内容,可是你仔细分析一下,它们都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思考: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再来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如何?其他部分我们不再摘录,就看看必修部分的《表达与交流》。在课标我们可以看到思维的素质要求、语言的素质要求(档次很高的)、行为的素质要求(注意观察)、心理的素质要求,但是都是模糊的,不够清晰。

于是,我召开座谈会来收集一线教师的 意见: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认可三个支柱(教师们心目中的、所谓的核心素养):内容的、表达的、创新的。至于这三个支柱的具体内容我不多谈了,我悲哀地感受到:其实这就是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作文课堂要求。与高中生的作文核心素养有联系,但是差距很大。教师们自己也感到:对于什么是中学生的作文核心素养,不太清晰。也许是吧、大概?诸如此类。

三、我对中学生作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想按照这个概念的词语顺序来。

首先,是“中学生”。中学生限制了学段,也就限制了人的年龄、心理接受能力。这个能力,这个接受心理,在中学阶段的区分是比较明显的。根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教育界的多项实验证明,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初中与高中,其接受心理与心智发展水平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因此,我们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以人类文化的优秀结晶来教导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为主。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要在以学习人类优秀文化结晶的号召下,逐步引导学生走上“发表”自我的道路——也就我们常用的口头禅:要学会知人论世;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经过对知识的甄别、吸收内化后发表出来)学习 为主。

其次,是“作文核心素养”。作文的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思维训练模式所作的习作活动应该具备的素养。这个素养既然前人没有相关的论述,那么我就只好以自己的理解来为它大致框一个界限了:

1.高尚思想。为什么这个素养要放在第一位?无论国别如何,无论民族如何,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一生思想的养成期。所谓“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我们人类的未来如何,就看现阶段人们给了学生们什么样的指引。批判的、挑剔的眼光当然需要,但那应该不属于核心素养范畴吧。

2.知识储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在欣赏古人的优秀作品时,常常感叹于古人的炼字功夫,但我以为,那还是来源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中外名著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在于这些作品中的丰富知识。越是大部头的作品,内中积聚的文化知识越是丰厚。

3.文化层次。这里所指的文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化,而是指接受了一定教育之后,学生个人结合生活实际而内化为自己精神层面的“文化”,是一种化育。所以,它有层次。普通意义上的文化是不好划分层次的。为什么这个也算作是一个核心素养呢?因为化育不是知识储备所能决定的,它还来自于一个个体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它,应该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这个层次的高和低决定了学生作文水平的质量,它是一个衡器,不能不算作一个核心素养。一个人取舍材料、组词造句、结构文章的能力,都应该跟他“被化育”的层次有关。我之所以要把这方面的东西定义为文化层次而不是化育层次,是因为作文是离不开“文”的,还因为有些成长因素真的不好归类为什么,把它们笼统地定义为人类文明的“文”的影响,可能更好。

4.表达技巧。我认为作文就是表达,表达技巧肯定是核心素养了,凡属于表达技巧范畴的知识都应该划归到这里。因为这方面研究的人太多,研究的内容太丰富,这里就不必赘述了。但我又必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表达技巧到底涵盖了哪些内容。因为这个问题,如果我不讲清楚,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就又回到他们那个“主题鲜明与否”“结构巧妙与否”“遣词造句可观与否”“见解是否独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上来。前面我已经谈到了,我找了一些高中语文教师抽样调研,他们一谈到作文,就在这些个问题上兜圈子,可见,高考的流毒已经把几乎是全体高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研讨”精神毁灭殆尽!表达技巧涵盖哪些内容呢?网络上铺天盖地,我比较认同的也是这些说法里讲得比较明白的是(如下):

表达技巧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等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技巧,具有提升表达方法和形式方面的技术、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表达技巧与表现技巧是同一个概念,属于积极的表达,技巧的目的在于提升表达技艺,增强表达效果。由此,凡是提升表达技艺、增强表达效果的方式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围。

人们在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时,其文本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以及通讯、报道等实用类文体,其表达技巧通常包括下列五种 形式。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其中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等。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悬念、反衬、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理合一、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互文等。

凡是提升表达技艺、增强表达效果的方式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围。这句话明白极了,我们许多高中教师拿来讲作文要求与作文技艺的东西,都被涵盖在表达技巧里了。至此,我认为,表达技巧属于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核心素养。

5.创新不该被单独定义为作文的核心素养。我之所以把这个因素否定掉,就是因为:其一,凡是提升表达技艺、增强表达效果的方式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围。其二,无论是学生的习作还是作家的写作,都应该被视作创造。高考特意要拿出一个“创新分数”,那是考试需要,不是真正的中学生作文核心要素之一啊。此道理不必深究就可以明白的!高中学生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如果他还是像初中生、小学生那样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扶持,没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独立的认知,那样的思维层级也许就不是一个正常人该具备的。

当然,核心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我思考了一段时间,目前仅仅就定义这4个核心素养。我写这段文字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争鸣,大家来一同讨论“什么才是中学生作文的核心素养”,把这个问题搞明白。要声明的是:核心素养肯定不会包罗万象,但是也不仅仅就是我讲的这几点吧!

(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局教研室;243000)

猜你喜欢
中学生技巧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