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插图运用误区及对策

2016-05-14 23:05朱建红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策

朱建红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对于教材中的插图,教师一定要走出丢弃一旁、视而不见和“看图说话”、本末倒置这两大误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初读、品读与拓展这三个阶段,通过插图辅助帮助学生强化文本感知,深化文本理解,引发文本想象,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运用误区;对策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对于教材中的插图要进行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让阅读课的教学更加精彩。

一、教材插图运用误区剖析

(一)丢弃一旁,视而不见

现在,很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往往只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而对教材中的插图却丢弃一旁、视而不见,从而造成了教材插图资源的浪费。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时,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的:

师:桂林的山和水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生: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险”的特点。

生:桂林的水具有“静、清、绿”的特点。

师:是呀,桂林的山美水也美,那么山水交融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大家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再想象一下桂林山水交融的画面。

学生读完最后一个自然段后进行了发言。但是,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课文中桂林山水相拥的画面进行感悟,还是孤立化地从山与水的特点进行理解与感知的,并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不是很高,对于文字所蕴含的意境,他们是难以把握的。因此,以上案例中教师仅仅让学生通过读文字去感受桂林山水交融的画面,学生的品读自然是不到位的。在这一篇课文中,所配的插图就是一幅“山水相依”图,是对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的生动展现,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进行利用,是十分可惜的。

(二)“看图说话”,本末倒置

现在,有的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课文插图的重要性,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却存在随意化的现象。阅读课堂上,这些教师总是先围绕插图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这样运用插图不仅不能够达到目标的教学效果,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是很不可取的。

例如,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一位教师在课始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利用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插图)小朋友们,春天多美呀。你们看,笋芽儿在干什么?

生:笋芽儿在唱歌,它们在唱着动听的歌。

师:你真是一位善于想象的孩子。还有吗?

生:笋芽儿在努力地从土里钻上来。

师: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能具体说一说笋芽儿是怎么从土里向上钻的吗?

生:老师,我来表演吧。

师:好呀。那你就来演一演。

(学生纷纷上台表演笋芽儿从土里向上钻的情景。)

以上案例中,从表面上看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小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是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课文插图也确实能够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上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但是,作为一堂阅读课,教师显然把图与文的关系颠倒了,出现了重图轻文、本末倒置的错误,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的看图说话代替了对课文的阅读,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被架空了。

二、教材插图有效运用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展开有效阅读,从而让文本阅读走向高效化。

(一)初读阶段——插图辅助,强化文本感知

小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第一个阶段就是文本感知,只有他们对文本内容感知强了,才能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1.插图辅助,拉近文本距离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内容都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的,对于小学生还存在较大的阅读距离。对于这些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善于通过插图辅助的方式来拉近小学生的阅读距离,为他们的文本阅读扫清认知障碍。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语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小学生并没有去过西沙群岛,所以,他们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西沙群岛的全景图和海景图这两幅插图,结合一些关于西沙群岛的文字介绍,再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这样,小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与把握。

2.插图辅助,引发阅读激情

对于枯燥的文字,小学生是很难产生阅读激情的,而通过插图辅助的形式,就能够有效地引发起小学生的课文阅读激情,从而为高效的文本感知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语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插图画的是瓶里的水太低,乌鸦喝不着)。然后提问:“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乌鸦喝水》。乌鸦能不能喝到这个瓶子里的水呢?它是通过什么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呢?课文中会告诉你们答案。”这样,通过插图为学生的文本阅读创设悬念,就能够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二)品读阶段——插图辅助,深化文本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引导小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加深文本理解,提升语文素养。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品读文本阶段,通过插图辅助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语言与意境的理解。

1.插图辅助,深化语言理解

在教材中,有一些课文中的语言,小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解释是很难取得最佳效果的,而借助插图辅助的形式,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观潮》(《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看这一篇课文中“钱塘潮来临时的壮观场面”的插图,然后在这幅插图的辅助下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加深他们对这个句子的深入理解。

2.插图辅助,深化意境理解

小学生的阅读积累还不是很丰富,因此,对于课文语言背后蕴含的意境是比较难理解的。课文中的插图是促进小学生理解文本意境的有效载体。

例如,古诗《山行》(《语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诗,杜枚在诗中用精彩的诗句勾勒出了美丽的山林秋色图。对于古诗的意境小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引导小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意象,充分感受古诗语言背后蕴含的深远意境。

(三)拓展阶段——插图辅助,引发文本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的结尾处留有文本空白,这些文本空白是小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有效切入点。例如,在《穷人》(《语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这一篇课文的结尾处只是简单地写道:“桑娜拉开了帐子。”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的事情作者并没有写,留下了文本空白,还配了一幅插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幅插图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让学生根据插图和阅读感受进行想象,进行续写练笔,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雪梅.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及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9).

[2]李剑飞.小学语文教师对插图的认识及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