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2016-05-14 05:03张健
关键词:主体意识学习能力

张健

摘要:目前初中思品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尊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本文从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主体意识;学习能力;思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67-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比如:开卷考试,注重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学生不再仅仅依靠死记硬背……但是从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总体而言,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等等,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严重影响着初中思品课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改变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必须从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入手,探寻科学灵活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必要的尝试与探索。

一、生本“导”学,变“不会学”为“我会学”

初中思品教材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涉及国情、心理、法律等方面的内容,既有思想性,更有人本性和实践性。应该说,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摒弃“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创设生本教学课堂。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课前,老师预先把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印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结合书本做好预习工作。预习题注重基础性,强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注重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思考。通过对预习题的批改,教师会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易错点,预习成为教师了解学情的重要渠道,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更有的放矢。

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再进行点评,这个点评可以是教师的直接点评,也可以是在教师主导下的生生互评。对存在疑难的知识点,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而使问题逐一得以突破。

“以生为本”的思品教学课堂能否“好”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当好一个“导演”,在课堂上做到“放收自如”。所谓“放”,就是把学习、探究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组织教学,所谓“收”,就是除了教师对课堂实施有效的把控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引领。显然,这样的课堂能调动学生“我要学”的热情,培养他们“我会学”的本领。

二、实事“激”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老师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采用“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做法,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使学生逐渐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学生对于课程的独特理解也会因这样的消极教学做法而消退。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核心环节和重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转型的“试验田”和“主战场”。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实践“素养立意”思想,实施体验式教学。其主要方式就是教师依据学科教材,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提炼出一些值得研究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然后在课堂上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分析。这样,在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理论得到升华。如在学习了“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后,我结合我校师生经常闻到附近镇化工厂产生的刺鼻气体的情况,确定了“我镇化工厂的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活动主题。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调查该厂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在气体排放时厂方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另一组调查学校及附近居民受影响的情况。通过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综合运用多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形成书面的调查报告,最后组织专题报告会,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会上进行交流。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思品理论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当然,体验式教学也给初中思品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己要积极主动地研究社会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以及各类与思品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思品课堂教学上去,让思品课堂不再是照本宣科的“一潭死水”,而是有着丰富社会现实滋养的“一江春水”。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体验式学习,从而使体验式学习成为学生“我要学”的重要途径。

三、探究“研”学,变“不善学”为“善于学”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习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功能。如果采用“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是很难实现这样的教学功能的。作为教师,打开课堂,放手让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方法。而让学生探究,巧设疑问是关键。例如:在进行初三思品《学会亲近社会》一课的教学时,我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扶倒地老人被讹诈”的现象,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1.老人倒地了要不要扶?为什么?2.如果扶了老人后被讹,你怎么办?3.为防止被讹,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对“要不要扶”、“怎么扶”等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又能激发他们对世界、他人的情感,最终使他们以实际行动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

探究“研”学——巧设疑问、课堂讨论、启发引导等等,这些环节无不考验着思品老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善于研究自己的课堂、同伴的课堂、专家的课堂,要静得下心来静心打磨好每一堂课,让“探究”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力抓手,使学生学得活、学得好。

四、师情“促”学,变“不愿学”为“乐于学”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把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等等算作是教学硬环境的话,那么教师正确的学生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对学生的亲和力等就是教学软环境了。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尤其在一些思品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不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在课堂上很少听到批评声,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听到的是老师的表扬,学生回答问题答错了听到的是老师的鼓励,学生一时间不能回答了,迎来的是老师耐心的等待和引导。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才能使学生愿意静下心来听老师的课,才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愿意跟随你的思路去学。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有了这种快乐,就会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认为:“如果一个个体得不到尊重,那教育就注定无法告别应试教育时代。”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教师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上。为此,我们要更加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或自主、或合作、或探究”的学习,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的融合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学习能力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