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
摘要: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在实践中探索数字化德育,在此过程中,不断追求更富实效性的德育模式。本文在梳理学习方式进化的基础上,审视德育模式的更迭,结合数字化德育实践,提炼新德育模式的发展方向,旨在寻求与时代、与学生契合度更高的德育新模式。
关键词:学习方式;德育模式;数字化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13-2
随着终身学习的概念被全社会认同并追求,如何更好地实现终身学习便成了各个领域探讨的关键问题。传统的学习方式显然早已不能满足复杂环境之下人们日益更新的需求,于是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逐步成为人们研究并追求的领域。伴随学习方式的进化,教育教学模式必然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动,德育工作同样也在探索最适应时代发展,最契合学生需求的全新模式。
一、学习方式的进化
1.传统学习。
传统的学习是指以班级教学的形式,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活动。对于全日制教育来讲,这是一种最普遍的存在。传统学习过程注重内容的预设性和学习主体的固定性,因此它的时空局限性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2.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的一种颠覆,它打破了传统课堂学习与传统课本学习的框架,将学习内容进行了无限化地延展,突破了学习地点的限制。数字化时代中的一切网络信息都成为了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各种理论流派的不同学说为己所用。
3.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它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它的学习环境是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移动的。
数字化学习着重学习内容的宽泛化、网络化,移动学习则依托自媒体时代的便携式设备,进一步追求学习地点的多样性,倡导学习者在任何地方都能进行学习活动。
4.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是由1988年提出的概念“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引出来的,发达国家纷纷将泛在时代(Ubiquitous Times)作为国家科技与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2003年,泛在学习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它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通过任何一台终端获取所需学习信息(Anywhere, Anytime, Any device)的方式。[1]
泛在学习比数字化学习或移动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他需要理解学习者当前所处的环境与需求,需要有感应器和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这种整合需要有更强有力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支撑。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主要依赖于数字资源,获取的信息量十分庞大,但未必跟学习者当时的需求相契合,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甄选工作,而泛在学习则比前者多了一个精选过程,使学习者获得的信息更加符合他所处的环境与实际需求。因此,泛在学习需要更精准高端的配套设备,以精确分析每一位学习者的当前需求,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这种科技化方面的高要求也恰恰制约了泛在学习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暂时还是作为一个目标与概念被学者们所追求。
二、德育模式的改变
1.传统德育窥探。
从以前的“管教式”、“说教式”,到后来的“养成式”、“自主建构式”,德育模式经历了从“培养论”到“学习论”的一系列转变,将德育过程的主体最终定位于学生,实现了传统德育的颠覆式成长。进而,如何进一步深化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提高德育过程的实效性,成为了德育模式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现代生活已高度信息化、网络化。较之普通高中学生,高职院校学生有更多的闲暇去关注海量的网络信息;较之初小学生,他们又普遍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化技术。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空前张扬,能接触更多的信息来源,可以说只要他们愿意,可以与任何人实现即时的交流或分享,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形象逼真的图像、声音乃至视频等形式作为共享的内容。在此背景下,传统德育模式的容量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德育呼唤一种跟得上网络时代日新月异信息变幻与日渐翻新技术更迭的全新模式。
2.数字化德育探索。
相对于传统德育方式而言,“数字化德育”有着德育资源更丰富、德育影响更迅捷、社会各类信息有效得到整合、实践方法更多样、平台依托下的操作方便、对学生的吸引力大、便于营造集体氛围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无声德育”效果等优势,在信息科技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今天,借助科技手段为德育服务,最大层度地发挥德育主体——学生的参与,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是数字化德育追求的目标。德育数字化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工作趋势,变成新的工作常态。
笔者所在学校以“数字化”为指向,在德育模式上进行了系列实践探索。一方面打造资源库的建设,以创作德育数字故事为重点实践形式,开发数字化内容,丰富学校互联网时代德育的资源库,促使师生共同寻找具有针对性、富有时代性且与各项德育要求相吻合的资源。例如,创作德育数字故事,将德育要求以信息化的故事呈现,引导学生学会从“听故事”、“讲故事”的活动中领悟内化概括化的德育要求;自主拍摄微电影、心理剧等,师生共同整合开发数字化德育内容。另一方面进行实施策略的研究,以多样化、创新化的形式,鼓励师生共同创新,开发学校德育数字化的新途径、新方法,总结成功经验,形成工作“新常态,并将好的方法进行推广。例如,将师生共同开发出来的德育资源整合成在线德育资源,让学校德育工作在此平台上更高效地运行;建立、完善学生考勤、宿舍管理、“一卡通”、“家校通”、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等数字化管理系统,严格学生日常管理,规范处理海量的日常量化考核数据;完善班级学生QQ群、讨论组、微信朋友圈等交流阵地,加强师生沟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德育工作的敏感性与针对性。
三、德育模式的追求
伴随着网络科技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从一种工具变成一种思维、一种文化、一种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它要求德育工作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个性化,途径更加多样化,形式更加现代化。德育模式追求的目标就是要跟上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步伐,充分挖掘具有时代元素的德育素材,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服务于德育工作,追求高效化、科学化、数字化;以开放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自创或首创,促成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激发教师的德育自主性,鼓励教师的创新与生成。
在内涵上,新德育模式将给予海量网络信息足够的重视,将一切合适的资源都变为德育工作的内容,将一切可行的技术都引入德育工作的方式之中,极大丰富德育信息化的内涵,一改传统德育时效性差、吸引力小的缺憾。
在视野上,针对网络中的信息来源甚广,更新极快,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切,网络嗅觉的敏锐性无所能及的现实,新德育模式必须能引导学生从凝聚了无数个体思想与见解的海量信息中汲取自我独到理解,既拓宽视野,又坚持独立思考。
在文化上,面对纷繁复杂、价值密度偏低的信息资源,个体的甄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德育模式对学生变“堵”为“疏”,指导学生提取高育人价值的信息,能有效提高师生的文化判断力。
在实践上,师生都将成为德育过程的主体,教师不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传道者,而是要主动加工信息,形成自身的特色,并自觉提高信息化技术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识;学生个体的独特思考得到尊重,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掘现代信息资源,主动生成个性的德育思考,个体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他们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将为德育工作注入十足的活力。
从传统的学习到最新的泛在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越来越突显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个性体验,越来越依托于网络、科技的超大容量与超快速度。德育工作紧跟此发展思路,不断探索优化新的模式,数字化德育正是一种响应全新学习方式的尝试。在此基础上,德育有望朝着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通过任何一台终端获取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信息的方向发展,形成全新的以泛在理念为指导的德育模式。
(本文为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互联网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数字化”的实践研究》理论研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马俊军,胡凯.泛在学习理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人才,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