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作文的“真”是一种怎样的“真”

2016-05-14 07:41鲍国潮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自我真实性幻想

鲍国潮

【摘 要】儿童作文的“失真”现象一直广为诟病。从历史性的角度分析儿童作文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儿童在作文中表现的是成人的认识而非自己的认识。儿童作文“真实性”的追求必须强调和把握以自我为中心、以情绪为标尺、以幻想为色彩的特点,进而提升整个作文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儿童作文 真实性 自我 情绪 幻想

儿童作文的“失真”现象,是一个长期被广泛谈论的话题。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界在研究、在谈论,在社会上也常常引起热议。早年扶老奶奶过马路、拾到东西交给警察,到后来的父母要离婚、老师晕倒在讲台上等,都成为儿童作文缺失“真实性”的典型情况,一时广为诟病。

那么儿童作文为何会缺失“真实性”?生活中也不见有那么多儿童说谎,为什么下笔的时候,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儿童并不是天生就会在作文里说假话。可以说,说假话、写空洞无物的文章都与我们的习作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刻板的习作教学程序导致儿童失去了自己说话的能力,于是只能按大人的要求来写作。所以,从根子上来看,儿童作文“失真”只是儿童在重复成人的话,从而取悦教师而已,并不是儿童有意要造假。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旦儿童觉得在作文中写假话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后果就非常严重了。

因此,正视儿童作文的“真实性”问题,是儿童作文教学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要探讨儿童作文的“真实性”问题,我们首先要讨论什么是儿童作文的真实。是不是在儿童作文里必须记录儿童真实经历的事,才算是真实了?一句话:什么是儿童作文的“真实性”?

真实性与历史性相关。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历史性不仅仅是指人处于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更意味着人对这一环境的意识。但对当前的任何意识都是以过去和将来为前提的,尤其是过去。因此,儿童作文,就是儿童试图对过去作出的解释,这种解释既是对过去的叙述,更是对过去的认识。

所以,真实性问题是受到“认识”的局限的。

由此看来,儿童作文之所以产生失真现象,原因在于儿童试图表现的是成人的“认识”,而不是自己的认识,或者说,儿童被动地接受了成人的认识而失去了自己的认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作文便成为一种将成人的认识嫁接到儿童故事之上的无聊游戏,这种嫁接导致了儿童故事的“变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真”。久之,又成为儿童作文的一种潜意识、潜规则,甚至成为儿童作文时自觉的构思方式,儿童索性直接编一个故事来表现成人的认识,因此,许多儿童在写作时宁可被人批评为“失真”,也不愿被人批评为“思想不健康”。

因此,儿童作文的“真实性”需要从儿童认识与感知世界的特点入手来加以分析。

我们来看一篇儿童作文。

拔牙记

“啊!救命啊!痛死我了……”这惊天动地的叫声,使看牙齿的病人全身发抖,牙医和妈妈正在不停地嘲笑我,我喊累了,停下来休息时,才觉得原来一点都不痛……

今天是星期天,本来我今天可以出去玩,但由于有一颗不要脸的牙齿赖在我的嘴里不肯走,所以我被妈妈拉进了最怕去的地方——医院。医院在我心里比地狱还可怕,妈妈给我挂完号后,我拼命请求上帝,希望牙科病人多一些。可是,老天就爱和我开玩笑。多倒是多,但都排在我后面。唉!真可怜。“下一个应飞。”这句话我听后双脚发软。妈妈看了,知道我害怕,就帮了我一把,把我拉了进去。

走到牙医面前,看见一些令人害怕的工具后,我绝望了,我逃不掉了。拔牙好可怕。妈妈和医生说完我牙齿的情况后,一看我,我已经是一个泪人了。妈妈看我哭,就没办法。我们只好排到了队伍的最后,但每次走到拔牙的地方我都会哭。

一连几次,医生都烦了,妈妈看了看时间,再拖医生要下班了,妈妈一狠心,硬拉着我过去。我见哭也没用,只好不哭。医生放下手,说:“小朋友不要怕。要不我先看看那颗牙用不用拔,不用拔我就不拔,好不好?”我听了这话很开心,这医生也真是的,刚才干吗不说。我听话地打开嘴,那狡猾的医生马上把我的牙齿拔掉了。我看牙齿拔掉了,就哭了起来。

回到家后,妈妈向全家人报告了我今天拔牙的经历,大家都开心地笑出了眼泪。爸爸还笑着说:“没想到我们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儿,竟然也会被牙医骗。”想起来就气,以前只有我骗别人的份,今天却会被骗得这么惨。不过,我可是十分怕那个医生的。我以后再也不到那家医院去了。特别是不想再见到那个医生,以后就算牙齿烂光也不去牙科。

1.儿童作文之“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真,区别于成人以世界为中心

儿童在自由写作的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他在潜意识里以为世界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方式使他在作文中表现的世界即是“我”之世界,使得他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率真、不加掩饰的纯粹的“真”得到了许多童心崇拜者的赞许。当然也会令成人世界感到一些尴尬与难以接受。相比之下,成人更多地以世界为中心,服从统一的秩序,接受大众的流行观念。

这篇作文的题材很常见,但是其对于成人观念的“反动”并不常见。在一般的成人看来,医生帮助自己拔掉了牙齿,这是一位多么有智慧的医生,这是一位多么眼明手快的医生,应该感谢医生才对,但对于这个儿童来说,却并不这样认为,在她心目中,这位医生欺骗了自己,令自己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保证,即便是做了对自己有益的事,也不是一个好人。

因此,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其表现出来的真实就与我们通行的认识产生了分歧,如果我们要寻求“真实的儿童作文”,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容忍这种视角差异带给我们的冲击,就要有勇气与智慧接受儿童的这种“纯粹而粗粝”的真实内心。从某种角度来说,很可能并不是我们不了解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真实”,而是我们没有勇气接受这种真实。

2.儿童作文之“真”是一种以情绪为标尺的真,区别于成人以理智为标尺

儿童的率真,令其写作常常是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对作文进行多少修饰,也不会刻意地应用写作技巧对文章进行包装。

因此,真实的儿童作文常常没有成人写作中所谓的“立意”的意识,因为,他的写作笔触常因情而转,尚且做不到让写作材料为“意”服务,因此,真实的儿童作文常常会读着而并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意义,而只是记录了一些儿童的情绪。例如上文,作者写道“有一颗不要脸的牙齿赖在我的嘴里不肯走”“我听了这话很开心,这医生也真是的,刚才干吗不说”“我看牙齿拔掉了,就哭了起来”“想起来就气,以前只有我骗别人的份,今天却会被骗得这么惨”……这些话语,就显得相当的“情绪化”,令“童心侧露”,而这些情绪化的语言有时不能为成人的观念所接受。因为在成人的心目中,写作是理性的,写到文章里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许多时候,成人会强迫儿童作文围绕明确的中心来写,要求儿童从情绪中表达出一个高尚的“立意”来,这样就挤压了儿童作文表达真情的空间。儿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编造失真的作文,故作深沉地写一些在成人世界中为流行意识所控制的话语。

3.儿童之“真”是一种以幻想为色彩的真,区别于成人以现实为色彩

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中写道:“儿童的心理是在两架不同的织布机上编织出来的。儿童头几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层……相反,儿童的年龄越大,社会环境的影响越大。这就是客观性、言语、逻辑观念层。”

上文的幻想性描写,表现为儿童对日常生活的夸张与变形。例如文章开头一段,作者意在突出自己在医院中的大吵大闹,把自己拔牙的一瞬间提到文章开头来写。在这段话语中,时间被明显拉长了,变成了“我喊累了,停下来休息”,这是一种变形。周边环境也被严重地染上主观色彩,如“看牙齿的病人全身发抖,牙医和妈妈正在不停地嘲笑我”,这是第二种变形。而文中“我”的心理,也产生了变形,如“医院在我心里比地狱还可怕,妈妈给我挂完号后,我拼命请求上帝,希望牙科病人多一些。可是,老天就爱和我开玩笑。多倒是多,但都排在我后面。唉!真可怜”,这是第三种变形。对日常生活的夸张与变形,使儿童作文表现出明显的幻想色彩。这些带有夸张和变形色彩的描写,显然与成人写作过程中的忠实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产生了很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过早地引导儿童描摹现实世界的写作并不可取。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瑞士)让·皮亚杰著.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312030)

猜你喜欢
自我真实性幻想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锁不住的幻想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幻想画
幻想画
幻想画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