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训且思,且思且行

2016-05-14 11:49王丽君
教师·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研修培训老师

王丽君

2011年,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三年培训时光转眼间就过去了,回想这三年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带着兴奋与期待而去,怀着心跳与梦想而归,因为每一天都是新奇而鲜活的,每一天都是辛劳而收获的,每一天都是灵动而成长的。脑中交互重叠、分享共生的智慧不能一一陈述,唯有“浮光掠影”浅浅陈述。

荣誉,更是责任

2011年10月20日,在开班典礼上,我聆听了四川省教育厅师范处李曦处长、四川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陈国英主任的讲话后,才明白本次培训的意义。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薄弱,本次培训旨在通过启动省骨干教师培训,来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种子”型教师。培训方式分为集中研修和在岗实践研修两种,学员除了完成集中研修期间的学习任务外,还得完成在岗研修的作业,三年后经考核合格方能取得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省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证。我曾接受过多次培训,深感此次培训规格特别高也特别规范;骨干教师结业证书通过自身努力应该不是大问题,难的是作为“种子”型教师的培养对象,就得起到“种子”的作用,尤其自己又是当地的教研员。面对培训,省骨干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更是一项艰巨的使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仅仅是自我提升与成长的问题,而是自身必须提升、必须成长、必须超越自我,让自己成为当地小学英语教育的驱动者、引领者!唯有此,才不辱省骨干教师这一称号,才不辜负领导的认可与信任,才不违背“国培”的初衷——不辜负国家对“种子”型教师的厚望与重托!

三年,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集中培训与在岗实践研修,转换好角色,扮演好学员和培训者双重角色,多与专家交流、与同伴互动,借助他们的智慧,打磨自己,方能引领当地同仁。

反思,更是慎思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当前衡量一个教师有良好教学习惯的标尺之一。因此,无论是平时的常规检查,还是听公开课,笔者很关注老师们教案后边的“教学反思栏”和说课中的教学反思环节。

但遗憾的是,鲜有令人满意的教学反思,要么寥寥几笔应付了事,要么东拉西扯说不到点子上,要么洋洋洒洒一大篇却毫无实际意义与价值,可谓无效反思。那么怎样的反思才为有效,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呢?

培训期间,笔者有幸观摩了几堂课,并聆听了执教者的说课和教学反思。其中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都老师的教学反思令我记忆犹新。

“该堂课中,我觉得需要重点改进或研究的是:教师的指令要清晰。教师发出的指令不够清楚或强调不到位,学生就会茫然,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行其是。比如,在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前,我明明叫每个组只选择一种小动物进行外貌描述,组内的各个成员再进行局部(nose/ears/eyes/mouse/legs …)描述的分工。结果在效果展示时,部分组的每一个成员却各选一种动物进行描述。这一问题的出现提醒我:在今后的分组合作教学引导中,我的指令必须清晰到位,而且还要努力参与到各个小组的活动中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要在大力提高小组合作的效度上下功夫,花力气,让每个孩子全程参与,有事可做,学有所获。”

当时坐在我旁边听课的两个老师小声议论:“这个老师的课上得挺好,她却专讲自己的不足,不讲成绩,太谦虚了。”我听后不置可否地笑了。我以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落脚点,应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现象、教学效果。教学中的成功所在需要我们总结、发扬、传承;存在的问题更要我们深刻反思,认真剖析,自觉挑刺,不断追问,积极改进。

都老师算得上是位反思型的教师,她将自己置于剖析的位置,努力解剖自己,主动为自己“挑刺儿”,态度诚恳,反思用心,勇气可嘉,对自身内在成长需要的自我高度负责精神令人由衷敬佩。我喜欢这种真实的教学反思。我们教师不能只关注解决问题,还要关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该执教者不仅看到自己教学行为中所出现的问题——“学生没按要求展示”,而且还在追问中寻求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教师指令不清”,从教师本身反思,不找客观原因与借口。

该执教老师的反思并未到此止步,在接受大家的剖析——互动评课后,她还利用午餐时间主动“追问”没有发言的老师。望着这位渴望成长的年轻女教师,望着如此用心反思的同行,望着这样勤于为自己搭梯子“捉虫”的小花匠,我感慨,我欣赏。

自我反思促成长,别忘了还要反思听课者、观摩者的意见,因为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观感,俗语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对此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反思,让我们拒绝平庸,让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让我们吐故纳新,让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但是,如果我们不明白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去反思以及反思什么,而仅仅是坚持写教学反思,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教学反思,也不可能做一名真正的反思型教师。

示范,更是引领

“同课异构”是当前校本研修和培训机构最常用的方式,让老师们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与质疑中、分享与交流中、碰撞与探讨中,达到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从而提升教学力和教研力的目的。本次国培我们也观摩了两堂“同课异构”的课,由曾获得全国竞教一等奖的成都市高新实验小学杨玲老师和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刘小菁老师上的“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

两堂课对比鲜明,各具特色。从杨老师的课中获悉小学英语中段“体验式”生命课堂之句型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手段合理运用的示范。

从刘老师课中看到朴实、平实、真实、扎实的“常态化”课堂,感受到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关注与检测,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都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从刘老师关注黑板,让我们看到了多媒体要根据课型、教学设计、自身教学特色而选用,并非多多益善,没有纷呈的多媒体也能生成精彩的课堂;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看到了她在处理当预设与生成不相一致时的从容与智慧,让我充分感受到她总是自觉地监控教学进程,实现师生真实的互动,而非只是完成自己预设的教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她的课堂中,我还看到了她角色的互换,一会是讲授者,一会是旁观者,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评价者,把自己真正地融入了课堂。

两堂课各具特色,不能贸然评价孰优孰劣, 因为评课本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课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

笔者以为,对于名师的课堂,我们不能随便复制与粘贴,原封不动地搬入自己的课堂,演绎“东施效颦”的剧情;而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区域状况,吸纳名师们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才是智慧之举,才是明师之道,也才是国培的宗旨所在。

视点,更是视野

培训期间,我们除了聆听到四川省英语界专家们的教诲外,还有幸享受到一线城市英语专家们的指点迷津。比如北京的付学军教授提出的“关注教学中的教育问题”触动人的心灵。课堂互动时,她让两个老师用肢体来表演driver(司机)和 conductor(售票员)。表演driver的老师先模仿了汽车的“嘀嘀”声,然后手一边模仿着转动方向盘的动作一边晃着脑袋自豪地说:“ Im a driver.”说实在的,我当时觉得那男老师做得很优秀,一是大方,二是表演到位。我在教该单词时,只有动作没有加入声音,谁知付老师却说:“Oh,no no!司机开车是不能说话的。”然后,她亲自重新表演了一下:“嘀嘀嘀(手转方向盘)…… 咔嚓(脚踩刹车声加动作)。Im a driver.”而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司机在开车的过程中是不能和旁边的人交流的,我们要教学生做正确的事。所以要先刹车,再进行句型的说话训练。这属于教学中的教育问题。教师要多关注、解决教学中的教育问题!”付老师的话让我一怔,瞬间心里翻腾不已:纵观平时的课堂教学(包括我自己),往往关注的只是知识目标的落成、知识能力的生成,忽视了知识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小的教育问题。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指导学生今后走进社会后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具有公共意识、交通意识、生命意识的人,一个会生存、善发展、滋生幸福感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为学生步入社会后迅速地融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而铺筑的一条通道,搭建的一个阶梯。“社会即学校”诚然很对,但是如果学生在学校了解知道了一些关于社会方面的常识,就能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

“关注教学中的教育问题”的视点令人深思,催人反省,触动每一个为师者的灵魂——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借鉴,更是扬弃

沿海城市经济发达,教育也处于领先水平。深圳特级教师禹明老师关于“一名当代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一种批判性的辩证思维去看待现今流行的各种教学模式”的观点,令我雀跃万分。因为我本来就对我们那边很多学校在奔赴山东杜郎口考察回来后,照搬照学模式的做法很反感。但我毕竟到教研室时间不长,没有话语权,也害怕自己的言语对各个学校的课改激情有所打击,而承担不起责任。前几天,在教研员培训会上,我大胆提出:“当前的教学模式很多,只能借鉴,切忌复制与照搬。因为区域不一样,学情不一样,师资也不一样。模式有它的优点,老师们可以依葫芦画瓢,但正因为是依葫芦画瓢,局限了教师们的思维。教学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要‘百花齐放。作为教研员,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具有批判意识,辩证地看待课改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要给各个学校和教师一个导向的作用。”想不到,禹明教授的观点与我的不谋而合。特别是禹明老师说,“‘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都是两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无所谓谁优谁劣,要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是的,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但也不是万能,所以不能为某一个模式而一统天下,更不能陷入某一种模式而不能自拔,评价要多元化,教学模式同样要多元化,以教学内容为基,以学生为本。

课改,更是改课

“改变过去培训教师一言堂的习惯。”

“我们不再是‘听长跟‘抄写员。”

“我们不但明白‘小组合没有成效的原因,更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应该是目前我们课改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老师给我们找了很多事情哦……不习惯,但还是比较喜欢。”

……

听了教师们对我培训的反馈意见,心里是几多欢喜几多庆幸,更对我的导师们充满深深的感激。

在集中研修时,我觉得张绮老师(小学英语学科首席培训专家)带给我的《团队建设》一课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当时就在想,我如果有机会给老师们做培训,也要采取这种理念与方式。可真正接到培训任务时,我又有点打退堂鼓了:怕老师们不配合,到时冷场。于是,准备还是用传统的“我讲你听”形式进行《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和《小组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

但对于此举,心里对自己没有学以致用又有点心不甘。在纠结中,我约了一个在小学任教英语的朋友聊天,她“目前从上到下都在喊搞课改,英语学科怎么弄?学生基础又不好”的话语,令我想到:目前的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小组的文化建设、组魂建设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破解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难题”,是当前教师培训面临的一项挑战,“专家的报告固然让人鼓舞,但如何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才是核心所在,这些都需要教研员起到“中介”作用;更何况再多的理论知识传授也不如让老师们亲临实践来得实际,且见效快。想到这里,我的心震撼了,这不正是我之前所准备的吗?这不正是我参加培训后所应该带给老师们的新思路吗?这不正是当前教师培训所应改良的时机吗?为何要放弃?就因为怕失败?怕遭人非议?不,我要听从内心的召唤!

第二天一早,我就在自己的剪贴簿中查找小组建设的相关资料,并整理打印出来,然后回忆张绮老师给我们上课的场景,梳理成文字。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我的《小组建设》PPT基本完成。

人,一旦方向明确后,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理念一改变,思维也就跟着改变。我看着PPT,觉得全是文字性的东西,教师不喜欢听。于是我决定采用一些老师们可见可感的图片。我搜索电脑中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但是可用的太少了。当即我跟目前在全市课改开展得比较好的一所实验学校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联系,明天去他们学校听两节课,并说明我的意图。第二天上午带着相机,赶往该校采集所需的素材,听完课后,又迅速回到单位继续制作PPT。鲜活的素材,让课件生动起来,同时也带给我些许信心。

剩下的时间就是修改完善课件了。虽然当天是下午14:40上课,然而14:10我就在修改完善课件,我是紧张、激动而快乐的。

课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小组建设的理论部分,配以真实鲜活的图片解说;后面是“心动不如行动——市小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操练。在商讨、确定组名、组训、组徽、组歌,并阐明意义的基础上,各小组开始按抽签顺序展示小组文化。老师们的热情参与、分组讨论、团结协作、激情展示,感染着我,也感动着我。我不由自主地拍下他们一个个精彩瞬间。

原来老师们并不排斥这样的课堂,反而是喜爱有加。是啊,由原来的“听长”“抄写员”变成“参与员”,本身就是一个角色的转变、一种观念的转变,变“要我听”为“我要听”,变老师的课堂为我们大家的课堂,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我庆幸自己的选择,更庆幸自己遇到了好的导师。

很多教研机构和培训机构一味地要求一线教师进行“新课改”,而自己作为培训者们还是老一套。教师培训也应“新课改”,通过改变自己的课堂引领老师们进行改课。

三年培训期间的集中研修是紧张而忙碌的、饱实而充盈的,平时的在岗实践研修既是一种任务又是一种自我挑战,我耕耘着也收获着。在网络群中,很多老师谈到国培没有实效性,而我每次都得意而幸福地笑了,且在回味中逐步走向自己所崇尚的明师之道。

猜你喜欢
研修培训老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