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有东
【摘 要】“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灵魂,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教学;特点;实施策略
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课堂秩序难以控制,探究过程难以落实,教学效果较差等。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灵魂,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教学中,“问题”和“探究”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它不同于“自问自答式”和“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教学,从教学过程来看,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堂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的行为主要是:创设物理情景,引发问题——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是:情景产生问题——合作或自主探究问题——讨论或独立解决问题——应用反馈,延伸问题。
(2)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灵魂,以“培养能力”为目的。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
(3)注重学习的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参与科学探究、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表述自己的观点、应用科学规律去解决问题等过程,使学生有丰富的体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有序的课堂氛围,尊重和相信学生。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的环境里,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求知欲、创造欲更强烈。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坐着回答问题,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及时肯定学生的做法和想法;对不能回答或回答有错、甚至答案有些可笑的学生,不批评、挖苦、讽刺、嘲笑,要多帮助,使他(她)获得成功。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学生的经历、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这是《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及时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教学实践反复证明的事实。因此,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问题,引发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探究。
(1)创设问题情景。根据教学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常采用这样的形式:挖掘自然现象中的“新、奇、趣”教学素材,利用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的语言、趣味无穷的漫画、故事、实验、高科技的技术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景,使问题妙趣横生。
(2)科学设计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是问题设计得是否合理、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目标明确。问题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去展开。②难度适中。设计问题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③梯度合理。问题的设计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旧知到新知,这符合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也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都得到发展。④具有启发性。问题的提出要能引人入胜、产生悬念,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如学习重力时,问:下落的物体受到重力,上升的氢气球也受到重力吗?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供素材,诱发猜想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少,知识面比较窄,所以猜想常常偏离目标、比较幼稚或无能为力。教师首先要提供素材,如演示实验、生活现象、图像等来诱发学生的猜想,但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设计实验
这是探究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步,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关键所在。
(五)指导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实验与收集证据。这一过程是探究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记录数据的习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初步分辨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炳升,仲扣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