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梅
摘 要:阅读不可以改变我们的长相,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和品质。阅读的意义远不止于课堂教学,其远远超越了对于试卷成绩的提升。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阅读重视得还不够,人均阅读量也远没有达到规定水平。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心灵的阅读,应该是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67
有这么一个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天收到一封特别的信,写信人说他原本是个小偷,曾偷了一只手提箱,里面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无意中翻读了第一页,竟不由自主地一口气读完了它,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发誓从此光明磊落地做人。后来这个小偷改邪归正成了地铁的一名工作人员。朱永新说过,“阅读不可以改变我们的长相,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和品质”。这是一个因阅读而成功自我救赎的事例,他通过阅读改变了自己的品质,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书籍的优劣直接影响我们的阅读质量,所以要读有价值的书,因为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
无独有偶,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也曾遭遇类似的事情,他装有《千古文人侠客梦》文稿的皮箱不幸在广州火车站被偷,他曾期望能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际遇,结果大失所望。不同的结局彰显了中国现代整个社会阅读的一种缺席。“本该有价值的事情未必真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却未必被认为有价值。”悬挂于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办公室里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当前的现状。在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当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几乎被挤压殆尽,我们期望中阅读应有的价值和实际中阅读真正发挥出来的效用严重不成比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种种压力接踵而至,浮躁的情绪充斥于整个社会,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少之又少,而现在低下的国民阅读率,对于曾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历史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悲哀。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不能改变我们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宽度和厚度。阅读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如意大利教育部长早在1995年就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课外书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①而美国从克林顿曾在白宫做了“美国阅读动员报告”,1998年10月签署“阅读卓越法案”,并拨款2.6亿美元用于培训教师帮助学生阅读。这些国家对阅读的重视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经验。尽管现在国人也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全民阅读,并提出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建立国家阅读节等,但是我国的阅读状况仍然令人堪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每年阅读量犹太人是64本,美国人年均17本,韩国人11本,日本每年在8.4本左右,而2012年中国人均阅读量仅4.39本。中国人的阅读量远远落后,数字之间的差距折射的意义令人深思。印度工程师蒙莎美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在网络走红的同时也让我们尴尬万分,曾几何时,阅读让我们这么陌生了?如果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国人将会失去精神归依,阅读的缺失会令整个民族逐渐丧失活力、沦为浅薄无根的民族。
学生的阅读状况更不乐观,繁重的课业侵蚀着他们的阅读时间和空间,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阅读选择的困难、阅读方法的错位、快餐阅读方式等阅读危机正侵蚀伤害着学生的心灵。而真正具有价值的中外经典名著却很少能进入学生的法眼,因为经典有其独特性,“经典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会属于大众。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②经典的深度、广度、强度等是学生远离经典的原因之一。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的未来在哪里?学生是未来的希望,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写过一首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培养决定了未来民族的素质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精神的饥饿感是在中小学时期形成的,所以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之前跟时间赛跑,用优秀的作品抢占他们的心灵。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现在读起来仍然振聋发聩:“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民族的未来取决于今日的少年,近百年前鲁迅曾发出过“救救孩子”的呼喊,今天在阅读方面我们仍要重温鲁迅的呼喊去“救救孩子”,去拯救他们因知识匮乏而近乎苍白的灵魂。如何拯救?就要从阅读开始。书籍通过文字来呈现,文字是思想和灵魂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字表达的背后是心灵,阅读需要向内去探求,向心灵深处挖掘。阅读的终极目的是把阅读的知识内化,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生成智慧,形成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不健康的阅读会让学生对阅读缺乏深度思考,使得学生缺乏荣辱之心、敬畏之心、求真向善的尚美之心。学生不能在阅读中塑造灵魂,没有了精神的震撼、感情的共鸣、心灵的启蒙和美的感染,那么阅读将变得僵化和无效。
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阅读,而经典文本中就蕴含着生命的本真和人心的真善美,经典之作是通过感染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灵,陶冶人的精神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体现出其审美意义的。因此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加强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初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富有创新性的审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作品中的美,去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美,“一切景物皆情语,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去体验它所包容的人生意义和高尚情趣”。③如沈复的《童趣》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个“痴”字,写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外的雅趣;朱自清的《春》展现出花卉争妍、生机勃勃的春景;沈从文的《边城》则闪烁着湘西边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光辉。只有阅读才能开启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多读一本书,就会少一分的浮躁浅薄,多一份稳重自信。只有阅读才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在阅读中享受快乐,摆脱平庸,体验人生,让心灵在阅读中飞扬,才能步入更高的思想境界,领略无限的意境风光。
注释:
①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p235-236.
② 周国平.读书[M].教育文摘,2014(4):p40.
③ 陈英.语文课的美育特点及教育途径[J].双语学习,2007(5):98.
[责任编辑 吴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