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国政府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工业4.0”概念风靡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争分夺秒地积极布局,加速从“制造”迈向“智造”。
德国“工业4.0”借助互联网升级制造业的一次“快速进化”, 也可以说是制造业互联网化的一个体现,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德国的制造业基础及传统优势,大力推动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形成信息物理系统,以便争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话语权。
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即凭借互联网优势,以互联网吞并制造业。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是通过大数据实现智能决策。与德国工业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件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更侧重于在“软”服务方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希望借助网络和数据的力量提升整个工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日本版“工业4.0”则重视尖端领域,不局限于制造业。日本认为,大数据、物联网、软件固然重要,但更应该重点发展制造业的尖端领域,加快机器人、下一代清洁能源汽车、再生医疗及3D打印等产业的发展。
韩国看重中小企业,全力打造智能工厂。韩国作为信息科技强国,具备制造业和信息科技业融合的基础。在2020年之前,韩国将打造一万个智能生产工厂,将20人以上工厂总量中的三分之一都改造为智能工厂。
捷克是欧洲工业化比例最高的国家,工业产值占GDP的三分之一,工业承担着全国28%的就业人口,其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较为先进的科技研发水平。捷克“工业4.0”计划也不盲目模仿他国,而是更多吸收来自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工业化理念,针对自身不足给予个性化改进,从而更多地创造高附加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