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云
【摘 要】学生立体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素质教育的一次有益探索。立体档案能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动态记录学生成长进步足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推动学生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关键词】学生立体档案;全面发展;成长进步
建立档案是学生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辅导员了解学生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档案大多是用简单文字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所获得的各种奖励,明显存在内容单薄、形式单一的问题,很难全面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情况,尤其缺少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动态变化过程的记录,这种单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以实证性材料为基础,建立多维立体的学生档案,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举措。立体档案能够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足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推动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
一、学生立体档案的含义
所谓立体,在这里具有多重含义,主要体现在档案记录视角、记录内容和保存载体的多样性三个方面。
(一)档案记录视角复杂多样
学生立体档案包括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班集体成长档案、学生组织成长档案,它们分别从学生个体、学生所在班集体、院系学生组织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档案记录。这三个视角具有明显的层层递加的性质,个人--班级--院系,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个体与集体、精彩片断与完整过程的关系。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着眼点是个体,主要记录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记录在册;班级成长档案则以整个班级为视角,记录班级人事档案、班干部名单、榜样人物、班级的主要活动,例如评定奖、助学金,评选三好、优干,学生转系、休学、复学等重大学籍异动情况,各种突发事件,举办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社会实践、各种比赛等等,侧重于叙事事件的全过程;学生组织成长档案则是记录学生会的人事组织变动情况、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也是侧重于记录事件的始末。例如同样记录一次主题班会,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记录的是学生自己在这次班会中的具体表现和感受,或主持班会,或参与其中,或充当听众;而班级成长档案则记录主题班会开展的全部过程,保存的档案材料包括课件、文案、活动经过。
(二)档案记录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立体档案不仅记录视角多样,记录的内容同样丰富多彩。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为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记录主体是学生单独个体,以学期为单位,全方位、多角度记录学生大学四年的成长足迹,记录的内容既包括学习方面的,也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日常生活、思想变化、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刚入学时的情景、对大学校园的感知(宿舍、图书馆、教室、操场等)、参加军训的情况、宿舍卫生评比结果、参加了哪些社团组织的活动、参加的运动会以及校内外的各种比赛情况、对本专业的认知变化、本学期的计划、总结等等,只要学生认为有意义,是自己亲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写入档案。
(三)档案保存载体形式多样
载体是指保存档案信息的物质形态。立体档案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形式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记录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最后组成大学生活的精美乐章。音像档案具有记录真实性、选材典型性、视听形象性、艺术美感性、交流通用性等特点。立体档案在建立过程中一直是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存在,因为电子档案具有信息量大、可以随时增添内容、携带便捷、方便查找、存储时间长等优势。
二、建立学生立体档案的意义
建立学生立体档案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还是对学生教育者、管理者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保存一份完整的动态成长画卷,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可靠的依据,推动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档案的直接参与者和忠实记录者,填写成长档案信息可以记录下自己和班级的成长轨道,首先锻炼学生搜集信息、采集信息和编写信息的能力。档案要记录的信息内容非常庞杂,要记录什么,以怎样的形式记录下来,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因此,学生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记录。通过自主收集整理个人成长档案资料,使原来零散的东西变得系统有序,可以培养学生做事的条理性,促使以后的生活学习更加科学合理。其次,个人成长档案可以激励学生成长。成长档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大学成长历程一目了然,通过回眸成长历程,学生可以仔细审视自己过去的发展状况,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断进行及时反省和纠正,理清、拨正自己的人生规划。在成长中前进,在回忆中鞭策,不断摸索成长轨迹,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个性化成长档案将伴随他们度过珍贵的大学时光,记录下他们每个学期的成长历程,并引导他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各个阶段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二)推动学生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首先,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并与之沟通。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不仅要组织和管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如果不能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就很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有效指导。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可以让老师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和思想变化情况,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将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其次,班级成长档案有助于辅导员了解大学四年的工作流程。班级成长档案以学期为单位,记录整个班级的人事档案和大事记。人事档案为辅导员提供班级所有学生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信息和联系方式;班干部名单包括本学期班干部的学号、姓名、联系方式、担任的职务、主要职责,方便学生、辅导员以及班级指导老师与之联系。大事记是指班级本学期内参与或举办的各种活动,比如奖助学金的评定、广告大赛、社会实践、征文比赛、班会课等,每次活动记录不仅要有文字说明,还要配以一定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荣誉奖励是指本班在一学期内获得的荣誉,既包括班集体获得的奖励,也包括个人获奖的汇总;精品活动展示是指本班级举办的具有特色、有一定影响力活动的图文展示。通过建立班级成长档案,辅导员不仅了解班级情况,而且对每学期要做什么都心知肚明,工作起来自然规范有序。
第三,建立学生组织成长便于领导及时了解本系学生组织的发展情况。学生组织成长档案由各系学生会自行汇总整理,由团委书记负责监督整理。学生组织档案不仅忠实记录各届学生会的人事变动情况,制定各种组织细则,还要详细记录学生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情况。例如迎新生、学生会换届选举、学校运动会、广告创意大赛、大学生人文知识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等,联合各种社团,搞好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
(三)充分体现“进步教育”办学理念
“进步教育”是衡水学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教育规律,结合本院生源复杂、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办学理念。其目的是促使全体师生在多方面有所成长,有所成就,有所创新。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连续进步、累积进步、多方面进步、师生共同进步[1]。进步就意味着前进、提高和发展,学生立体档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记录下这个动态的成长过程,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三、学生立体档案建立与管理的方法
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人员复杂,既有学生,也有老师,其中学生既是档案的被记录者,也是档案的记录者,辅导员和系团总支书记是档案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因此,项目需要仔细运筹。
(一)明确建立档案意义,获得学生心理认同
传统上认为建立档案是学校的事情,学生对此漠不关心。但是立体档案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是立体档案的创建主体,因此,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建立学生立体档案的意义,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档案是大学点滴生活的真实记录,是为学生保留一段宝贵成长记忆,让学生在档案材料的整理与记录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会正确认知自己,管理自己。也就是说建立档案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学生在对建立档案的意义有了正确认知之后,才有可能乐于尝试搜集整理自己成长的材料。
(二)确立档案内容,试点试验
明确的内容是规范管理学生档案的基础。因此,首先应当确定学生立体档案的内容,明确材料类别,制定统一的样表,写清每一个表格的具体要求,最好能够列举一些范例,让学生心里有数。在正式大范围推广之前,应当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试验,查漏补缺,使各种表格内容更加完善。
(三)明确分工,全面开展
每个学期初将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电子表格发放到每个班级,辅导员组织学生如实填写,时间跨度为一学期,期末进行汇总。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以此作为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为了保证填写的规范性,可以展示较好的档案范例。班级成长档案实行班委负责,班委成员各自负责其中的一项工作,最后由班长汇总整理完善,辅导员负责监督整理。但是特殊情况则需要辅导员自己记录,比如本学期学生的学籍异动情况、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委和处理经过等等。学生组织成长档案以系为单位,由团总支书记负责安排学生具体随时记录。
(四)各尽其责,监督管理到位
学生虽然是档案的建立者,但是辅导员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随时监督管理。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填写,在学期中间辅导员随时提醒学生注意搜集资料,填写档案,并随机抽查3—6名同学的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期末,举行档案展示会,进行评比,对于比较好的档案进行表扬,同时展开大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建立档案的感受。这样,学生内心深处会有所触动,档案的质量也会越办越好。
总而言之,建立学生立体档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建立立体档案,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展示学生的成长进步过程,为学生与管理工作者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奎良.新建本科院校顶层设计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