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伦
【摘 要】现代企业经营中,特别是零售企业经营中,“库存”问题始终困扰其左右,到底何种库存才是最佳库存,才能助力企业发展成为众多零售企业愈发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零售企业;库存管理;针对性策略
库存是企业的“后院”,优质且高效的库存管理可谓现代零售企业有效销售,持续提升其经营绩效,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的核心前提。当下,伴随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以及行业竞争的越发白热化,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依然认识到库存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业在其库存管理实践中,不是显得无的放矢;就是库存方法过于滞后,缺乏创新性,从而无法根本服务与销售,也就因此而可能对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程度地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分析现代零售企业库存管理问题为主,继而提出根本提升零其库存管理实效的颇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现代零售企业库存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权责不清引发的监督考核机制的完善程度不足问题
权责不清、监管机制不成熟是零售企业库存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对零售企业而言,库存管理是其日常运营中极重要的一环。但在实际情况中,库存管理岗位权限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非常常见。权责的混乱使得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无法及时履行职责,继而引发商品发放顺序错误、账不符实等严重问题。同时,由于缺乏成熟、有效的监督考核制度,库存管理工作中“白条”泛滥、相关人员工作热情低迷、库存商品的核算漏洞亦层出不穷。
(二)货品进出管理脱节引发的存货管理系统合理性不足问题
货品进出管理脱节,也就是商品进货与销售的内在关系脱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采购环节上错误地估计了商品的市场现状与前景、没能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造成商品积压或供不应求。货品进出管理的失败、进货与销售的严重脱节直接拉低了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收入。此外,当下的市面上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的存货管理软件,软件类型的增多反而增加了零售企业在软件选择上的困难。加之很多企业无视自身的运营特点和现实需要,盲目选择管理软件,变向地增加了库存管理工作的负担。
(三)存货周期过长所导致的严重压货或缺货问题
现代零售企业中,不乏一直不太重视预估市场不确定性需求的那部分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容易自身的问题便是存货周期过长所导致的严重压货或缺货问题。权威调研表明,缺货问题是造成零售企业客户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缺货现象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很容易降低企业的商品销售量。同样,压货对零售企业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大量的库存积压会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加企业的贷款压力和运营风险。此外,大多数零售企业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库存周期过长问题。库存周期过长容易导致部分商品变质、增加商品损坏机率,严重的还会影响新商品的研发和上市,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企业消费者数量的流失。
二、现代零售企业强化库存管理的针对性措施
(一)适度革新库存管理办法
库存管理办法过于滞后是造成零售企业各种库存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企业实情适度革新库存管理办法能够有效提升零售企业的库存管理效率。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较为适用于我国零售企业的库存管理办法一是“供应商管理库存”法(简称“VMI”)、二是“联合库存管理”法(简称JMI)。
供应商管理库存即基于共同目标方向,库存管理中视供应商为主力,同时一并处理库存管理的监督及改进事宜。该种模式下,供应商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零售企业的POS信息,并以此信息为前提基础对定期零售企业的各个类型、规格的产品进行自动补货并直接送达零售企业。供应商管理库存有很多优势,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管理的集成化,它能够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根本前提,使零售企业大大降低库存负担。
对比之下,联合库存管理法则是以协调中心为枢纽,以联合库存管理系统为载体,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同步程度的管理方法。该办法强调的是供应商和零售企业之间的彼此规划与协调力,该模式下,供应商和零售企业无一不需参与制定库存计划与管理实施。此模式使用过程中,双方均需多加留意需求变异与放大等多方面的问题,以达到尽可能确保彼此间的预期供需能够同步的目的。
(二)健全存货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
首先是健全存货管理制度,主要有两方面工作要做:一是明确在岗人员权责。零售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存货管理特点,明确规定出各部门、各相关工作人员的权限与责任。严厉打击同一员工同时身兼管理与审计、采购与验数职的不良现象。二是严把货物采购关。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商品采购必须同时得到总经理、部门经理和业务员三方书面认可后才可以进行。货款支付应当实行统一管理、总经理集中审批制,尽可能减地避免多头付款和不必要采购行为的发生。
其次是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现代零售企业大多以软件为库存管理工具,软件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少人为操作引起的不必要误差,且有助于企业快速、精确地得知商品信息,特别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讲,必须在使用库存管理软件的同时对其数据加以管控、保证其准确性,故库存管理软件的相关数据必须经过及时、准确的层层核查,只有严格核查过的数据才可以被财务部门最终使用。在采购付款环节,建议零售企业使用会计的账期制度,一来有利于企业商业信誉的发展,二来有助于企业更加有效地对资金加以规划。
(三)优化存货的监督考核体系
长期以来,不规范、不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因其严谨性问题一直制约着零售企业库存管理实效的发展,优化和完善存货管理的监督考核制度、弥合现行制度的显著漏洞、促进库存管理的科学合理化对不少零售企业而言已迫在眉睫。具体地说,零售企业至少应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对问题加以改善:
第一,建立采购风险的责任制与监控制。首先,要设置出商品采购的毛利下限,将商品采购造成的后果与采购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如因采购不当引发货物积压并造成一定损失的,采购负责人应当承担部分责任。同时,对大规模的商品采购进行严格把关,对进货的流程进行监控和跟踪,将采购的时间、名目、货源、销售情况及库存量及时记录并展开监控,尽可能减少因大规模进货造成的货物积压和其它库存问题。
第二,完善库存商品排队及特定货品预警制度。库存商品排队,也就是定期,最好是每月、每季度分别进行一次不同规模的商品分类调整。将库存的商品按实际情况分成适销、脱销和滞销等几种,展开库存结果摸底。以保证库存合理性为前提对现有库存展开压缩处理和采购补充等针对性措施。同时,针对保质期货品,特别是食品、化妆品等展开数量预警,尽量减少因商品过期而引发的运营损失。具体方法为:尽早出台相关办法文件,严格依照文件规定建立台账,再依据台账及时对接近保质临界期的商品提出预警报告,并采取相关措施及时予以退、换货。
【参考文献】
[1]梁春树.浅谈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零售企业库存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6:11-12.
[2]赵霏.零售企业库存管理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4,03:14-15.
[3]张燕.试论零售企业的库存管理[J].时代经贸,2016,2:43-46.
[4]姜丽丽.现代零售企业的库存管理与改进[J].中国市场,2015,1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