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主义绘画与解构主义建筑对形式的解构与重构

2016-05-14 03:09黄荣欣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解构重构

黄荣欣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与消费主义的来临,西方艺术呈现出反形式的特征,对旧有的传统形式规则进行大范围程度的破坏、变形、颠覆和解构,以残缺破坏完整、以异形破坏均衡和对称、以驳杂破坏和谐、以散点透视的时间延续破坏焦点透视,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消解着各个艺术门类形式,同时也从反美学反形式的角度去张扬了反价值,并重构出适用于现代审美的新形式规则。

关键词:传统形式;反形式;解构;重构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82-01

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艺术世界涌动着一种反叛传统、颠覆传统形式规范的审美趣向,在这种审美趣向的推动下,艺术领域出现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解构主义等创作思潮与艺术流派①,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无不体现着对于传统形式的颠覆与反叛。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与解构主义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而且都是以反传统、反规则的姿态对传统形式中的均衡、对称、和谐、统一等进行挑战,并在颠覆传统形式的同时创造新的形式规则。

一、立体主义绘画对形式的反叛与革新

艺术作品的形式取决于它对在其之前存在过的形式态度,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新的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的形式。19世纪中期哲学家尼采提出“上帝已死”,“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等反传统理论,对艺术家反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绘画艺术家,他们不再满足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膜拜与遵从,认为现代的艺术应该服务于当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的艺术美的形式,在西方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反形式现象,它们希望从传统形式脱离出来,用革新的艺术手法体现现实生活的社会意义。在绘画领域中,印象主义是第一个将古典形式法则进行挪动的艺术运动,它看中画家的视觉感受,强调以自然光的变化来表现内在的激情和印象,进而抛弃了静态化的线条,色彩和构图。譬如,莫奈《日出·印象》,印象主义的形式把一种未完成的动态感与不确定感引入艺术领域,从而拉开了西方现代艺术反形式的序幕。

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立体主义运动以反形式、反规则的姿态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中所谓的均衡、对称、焦点透视等形式规则,对传统形式美法则进行了挑战。立体主义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用多种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抛弃了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受非洲雕刻及塞尚绘画的影响,不满足于传统古典艺术中和谐、对称、均衡等旧有的形式,在绘画《亚威农少女》,用几何图形进行构图,将绘画中的人物打散,变形,根据画面的需求重新组装一个新的画面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合乎比例的均衡关系,将绘画中人物的身体、脸部加以变形重构,抛弃了传统艺术形式中的对称原则。在绘画中对大众所熟知的物体进行解构分割,使变形后的单个形状重新组合后给欣赏着一种陌生感,使欣赏着更容易感到变形对传统经典的偏离,从而个性鲜明的感受到新式的反常化,唤起他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从古至今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由于它在被创作者创造出来时就与其他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它不遵从以往任何形式美的规则,以反常化的姿态创造出的新形式,它是一种革新派,也是一种反常化,1937毕加索创作壁画《格尔尼卡》,同样的运用反传统形式构图方法,用不规则的线条,以变形象征寓意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法西斯的兽行,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在绘画中毕加索打破了传统的定点画法和透视,画面取消了内与外的对立,画面中将打散的形体运用几何线条进行重构,摧毁了画框带来的整体性,②强调原始的绘画素材及最初的内容,毕加索根据线条的不同性质,对线条进行对比、疏密曲直等变化,从而使画面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毕加索把画面中的人物五官、肢体进行互换、转移与变形,运用黑白灰三种颜色突出造型因素,通过颜色的形式表现出画面悲剧性意蕴。在这幅画面中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画面中运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并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交相辉映,有效的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无论是构图形式还是色彩形式都体现了对传统形式规则的反叛与颠覆。

二、解构主义中建筑形式的变构重建

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倡导的一种反传统思潮,德里达提出要彻底打破统治西方思想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传统的行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此观念的影响,一些建筑设计师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完整、均衡、中心、永恒、理性等因素的消解来取得新的建筑形式,对建筑形式进行分解、变构、颠倒、破坏等方式,对建筑形式分解,再重构,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体现建筑的设计风格,将突破传统建筑的形式禁忌,完全拒绝建筑风格所强调的完整、统一、和谐规范严谨有序的构图章法,对传统建筑中整体的彻底否定,对于个体部件形式的突出体现,将反传统,反形式的差异美彻底呈现出来。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例如法国建筑师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设计理念深受解构主义哲学影响,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以机械的几何处理方式、以体现矛盾与冲突。道路、建筑、主题公园、铺地、雕塑、水体等各个景观要素被归入点、线、面三个系统之中,以明显不相关的方式叠加,构建了一种新秩序,与传统的设计整体观,和谐构图及审美原则相背离,这种结构与处理方式更注重景的随机性组合与偶然性,而不是传统公园的序列与空间景致。解构主义对传统建筑形式进行颠倒,反对形式,提倡将整体分解、将片段进行重新建构,认为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那样才能给人一种新奇感、差异美。1998年弗兰克·盖里建造《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他将整个建筑进行完全的打破,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所谓完整的空间和形态,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他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的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之间的充分表达,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部件上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特征,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破碎本身就是一种形式。

三、形式的潜在暂存

从哲学上来说,形式和反形式从来都是共生的,无形总是潜藏在形式之中,如同破坏总是暗藏于规则之中,新的形式总是试图推翻旧的形式,特别是希望同这种形式的法则相对抗,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反抗就真的完全脱离、颠覆了旧有的形式规则,正相反,形式一直存在于反形式之中。例如,毕加索《格尔尼卡》,这幅画在形象组织及构图的安排,我们看到的画面是非常紊乱的,完全抛弃了传统和谐、对称、统一等原则,但其实在构图形式,毕加索运用了传统金字塔式的构图,画面两端相互平衡,整个画面黑白灰三色,形成高度统一的整体性。再如,屈米《拉维莱特公园》,建筑形式通过点、线、面进行覆盖延伸或断开,将建筑各个元素进行解构,突出个体,这样打破了传统传统建筑中心性整体统一设计思想,强调建筑设计中的偶然性,但他在解构的同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具有重视内在结构因素和高度整体性考虑的,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屈米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完全统一在建筑式总体形式规范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立体主义绘画和解构主义建筑艺术虽然体现了反美学反传统,追求差异,对既有的形式美既进行了质疑、颠覆与破坏,但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完全的抹除了最基本的形式规则,而是在破坏颠覆既有形式规范,但创造了新的形式和形式规则。正是有了这种反叛的精神,才能够让艺术创作注入新的血液,彰显反价值,让人们从反理性的角度审视艺术作品,提升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秀昌.反形式·反英雄·反传统——略论西方荒诞派艺术的审美趣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4).

[2]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陈世圣.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主义”设计理念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31).

[4]程璐.分解颠倒变构重建——论解构主义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解构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高校大学生网贷需求解构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德里达的语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