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冰洋
摘 要:古典诗歌中的“楼”意象,是诗人主观化、个性化的情感对于自然景物浸染异化的结果,它与诗歌中的其它意象相连相融,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意境,从而达到主客无碍的绝佳效果。在李煜现存的诗歌中,与“楼”意象有关的就达十几首之多。本文即以《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和《李煜集》等著作作为基本文献,着力挖掘李煜诗词中“楼”意象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李煜;诗词;“楼”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08-01
一、李煜词中“楼”意象的分类
在古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当中,楼的种类依据其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城楼、钟楼、戏楼、酒楼、观景楼等。反映在李煜的作品中,又可大致划分为:有典故的楼意象;显性的楼意象;隐性的楼意象。
(一)有典故的楼意象
有典故的楼意象,即此类楼意象存在与之相关的历史或传说故事,因其有一定的出处而具备特殊的含义,故而会给文学作品带来别样的内涵。
如“秦楼”、“凤凰楼”、“凤楼”,其出自萧史弄玉的故事,西汉刘向《列仙传·萧史》:“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其箫声,就将女儿嫁给箫史,为其筑秦楼。弄玉从箫史学吹箫,二人吹箫似凤声,引凤凰来,后二人随凤凰仙逝。”后世常以此楼来歌颂男女之间的爱情,或是表现女子的美貌与善良。例如“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李煜《谢新恩》)“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萧声咽》)等诗句。
有典故的楼意象,突破了传统意象只摹其表的限制,它借助自身所连带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让人感受到诗歌当中一种灵魂的存在,使其具有一种深刻的历史纵横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诗歌产生了一种境生于物象之外,以此达到“妙境双生”的神奇作用。
(二)显性的楼意象
是指在诗歌当中有明确的“楼”字出现,并借助于同其它诸意象的连缀组合,发挥其在当下营造自身意境的作用。如“高楼”、“小楼”等描述其状态一类的楼意象。
“高楼”,因其所建之难,绝非平常人家可为,故多为王公贵族或皇室官府所建,常作观景、宴游之用。又因古人很早就有“登高怀远”的传统,故常“登高”以怀乡思亲,抒发自己的忧虑和感慨。“楼”是高的物体,“登楼”同样可以“怀远”。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李煜《子夜歌》),李后主登高骋望,秋月无边,忧思无限,对于故国的怀念可见一般。而杜甫同样以“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所以,“登楼怀远”也渐渐为广大文人们所认同,并成为古典诗歌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小楼”为玲珑精致之楼,多观景之用,运用于诗歌之中更多了一份精巧之美。李璟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浣溪沙》),后主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都是小楼意象的生动展现。
(三)隐性的楼意象
隐性的楼意象,是指在诗歌当中找不到“楼”字的存在,通常出现的是“台”、“阁”、“栏杆”等词,然而在诗歌中却能明显感受到楼意象的存在,所以,其本质是一种“借代”,一种潜隐的楼意象。
“台”,积土而高者为台,它是一种专供观赏、眺望之用的土筑方形高平建筑物。台上有木构房屋为榭,其通常是一种只有柱子和顶棚而四周没有墙壁的房子。如李煜的《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读起有一种登高楼而生悲慨的情感。
“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楼房。它最普遍的特点是四周常设有槅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藏书和供佛之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汉阳晴川阁,与武汉黄鹤楼隔江相望,素来被誉为“三楚胜地,千古巨观”。因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的绝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随后才有了“江上风烟望武昌,临江高阁晓苍苍”(明·傅淑训《晴川阁远眺》)。中国自古名阁众多,遍布大江南北,且这些楼阁建筑大都美轮美奂,意境深远。经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浸润,更是彼此交相辉映,所以古人多以楼阁连称,“阁”也自然具有了“楼”的意象。
“栏杆”、“阑干”等多是楼阁所必不可少的结构部件,因此,栏杆所出之处,总有楼意象的体现。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辛弃疾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二、李煜词中“楼”意象的独特之处
长期以来,在古典诗词领域,由于楼本身所具有的空间和视觉优势,以及人们心灵深处素有的高楼独上、独倚高楼、高楼远望的情结,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都愿意借用楼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讲述游子在外的苦闷忧伤;也有诉说亲密恋人间的苦苦相思与怀国之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中的“楼”俨然变成了作者情感的依托之所。在李煜存世不多的诗词中,涉及“楼”意象的有很多。同时,较之他人有关楼的词篇,李煜词中“楼”意象又有自己独特之处。
(一)意中之楼
文人所写之楼,通常是自然景观中的楼,是真实的楼,他们常常因楼而引发诸多感慨,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写的是诗人登上黄鹤楼,被眼前迷人的自然景色所倾倒,遂即兴赋诗一首,以抒发对其赞美和怀古思乡之情。该诗自然清新,又充满气势,为历代文人词家所推崇。相传,诗仙李白登楼看到此诗后,也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东吴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所以说,这首诗中的楼,是真实存在于诗人的真实生活中。而李煜词中的楼,多是自己主观想象的意念中的楼,它寄托着词人深沉的情感。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
这是李煜被俘入宋之后,抒写亡国哀思的一篇佳作。充分体现了他“脱口而出,明白如画,纯用白描,便成绝唱。”的词风。该词是其作为一个困徒内心的真情诉讼。国破家亡,末世之君的他被迫生活在如笼子般的地方,生死只在宋太祖一言之间。唯有登高楼以远望,追忆自己曾经生活的故乡,他的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心中的万般愁苦与思念才能吐露。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对该词评论道:“言近况之孤苦,高楼独上,秋情空望,故国杳杳,销魂何限!”于是,李煜在自己的心中构筑起一座高楼,以抒其怀,这也就是李煜的意中之“楼”。
(二)情中之楼
文人们写楼,常常是先有楼而后才有情,因为楼的某种独特的内涵不经意间触动了他们的心弦而引发感慨,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的是杜甫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独自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他思绪万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想到自己四处飘泊,孤苦无依的晚年生活,以及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家国天下,他内心的痛苦无法诉说。这首诗所写就是登临者因楼所见而引发了情感波动。
而李煜则多是先有情而后有楼,因为自己的内心率先产生了某种情感,才有了登楼的想法和举动。如“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这是李煜一首写江南之秋的词,写在李煜亡国之后。开篇以“闲梦远”三个字,表达他对故国的怀念,流露出浓浓的哀思,随后在这种追忆的情调中,想象着南国的千里江山笼罩在一片秋色之中,一只孤独的小舟,停泊在荻花深处,寂寞而悲凉。结尾处,以楼台、笛声、月色描绘出一幅深秋的凄凉之景整首诗情调凄凉,色调寒冷,让读者感到难过、痛苦。
袁行霈先生云:“诗的意象和与之相应的词藻都是有个性特点的,可以体现诗的风格。”李煜中的楼意象便是如此,体现出了李煜独特的生活选择、人生体验及创作风格。
虽然说,楼意象很早就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并且在后世诗词小说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但李煜词作中的楼意象的独特塑造与使用着实为其作品增光添色不少。通过对李煜楼意象的分类以及独特之处的分析,我们能够读懂李煜内心真挚的情感,能够看到帝王生活的奢华,南唐灭亡的悲痛,那段动荡不安的社会变迁,更能够了解那段随着时代列车慢慢远去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詹安泰.李璟李煜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叶嘉莹.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3]李煜.李煜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