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倩云
摘 要:本文对雷吉瓦特在TED演讲——《用最有趣的方法让你晕头转向》,从内容组织方式,演讲技巧,以及间接地传达出的对公共文化的思考乃至某群体价值的表达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与20世纪波普艺术中的拼贴手法,达达精神进行类比,找出两者的内在关联,及其所带来的启示。这种演讲的表达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雷吉瓦特;演讲;达达主义;波普;拼贴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73-01
雷吉·瓦特(Reggie Watts,美国演员,音乐人)在TED不到十分钟的演讲《用最有趣的方法让你晕头转向》中,以独特的演讲方式和出色的音乐表演给人以十分新鲜和深刻的印象。本文对瓦特此次的演讲和表演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与20世纪波普艺术中的拼贴手法,达达精神进行类比,找出两者的内在关联,以及以此所带来的启示。
波普艺术(Popular Art,简称Pop Art)是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艺术与文化潮流。在波普艺术的作品中,材料上通常大量运用废弃物,现成品,以及各种商品招贴,电影广告,报刊图片等,并将其进行拼贴组合。波普艺术家在题材与材料上冲破传统艺术的束缚,以简明的手法(例如材料拼贴或单色平涂)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及当下盛行的商品文化中,甚至在形式与内容上流露出一种表面化,肤浅化的特征,以及对曲高和寡,深奥难懂的传统精英艺术的嘲弄。具有代表性的波普艺术家主要有安迪·沃霍尔,劳申伯格等。
达达主义是20世纪初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于瑞士的一种文艺流派。为了躲避战争,一群年轻的诗人画家等聚集在中立国瑞士的苏黎世的伏尔泰酒店,以法语字典中信手拈来的词“达达”(Dada意指儿童木马)为名,通过反传统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怀疑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通常被认为是艺术上的虚无主义,它波及到视觉艺术,文学,戏剧等多个领域的文艺运动。以杜尚的现成品作品小便池《泉》为代表,达达派的艺术活动是对传统美学观和艺术观的挑战和颠覆。与东方禅宗对西方的影响相同,达达主义也是20世纪后艺术走向生活这一趋势下,值得引起人们对艺术和生活的重新思考的话题材料之一。
在雷吉·瓦特此次的演讲中,演讲整体效果看似随意轻松,各部分却在风格意趣及内容安排上紧密相连,并以类似波普的拼贴手法为方式展开内容,以委婉的达达精神为风度,向我们提供了一次耳目一新的演讲表演,给人以思考。下面就演讲内容作具体分析。
在演讲开头,瓦特就出乎意料地以非英语语言形式开场,在现场并没有提供给观众的翻译字幕的情况下,他表现地从容自然,却使绝大多数理所当然地期待着英语演说的观众更加摸不着头脑。最后几句法语后,瓦特极其自然流畅地在语意表达尚未结束时,出其不意又转回了英语,以演讲中似乎最惯常老套的表达“……这大概是我在此次演讲中最享受的一点”,给人一种滑稽之感,又似乎是对此次演讲行为的一种反讽,令人想起经典的达达式玩世不恭的精神风度。这样的开头无疑为整个演讲的风格和意味做了直截了当的铺垫和暗示。
瓦特长得憨态可掬,留著大胡子,爆炸头,穿着日常的绿色棉T恤和休闲裤,一身街头和家常的玩世气质,接着却以四平八稳一本正经的腔调空穴来风似的谈起了“时间”、“人生”和“恐惧”。只短短几句,无论是从句子本身的意味或句子置于演讲中的方式来看,有意无意中却隐含着对某种公共话语陈词滥调及其意义的嘲讽。瓦特对演讲内容的组织类似于波普艺术中的经典拼贴手法,将内容上看起来南辕北辙,但在词句和声调的连接上又非常自然的话语拼凑在一起,给人一种波普似的玩世游戏之感。正如在绘画拼贴中,拼贴的材料虽五花八门,但作品整体仍然可以归属于同一色调和氛围。例如在演讲中,瓦特从人的恐惧讲起,接着又天马行空地跳跃到新闻播报式的辐射监测,接着又若无其事地回到嘻哈音乐和表演中。这种波普拼贴似的含混,跳跃,新鲜,“目中无人”始终贯穿于瓦特的演讲和音乐表演中,让人不禁想到后现代艺术里程碑式的人物——杜尚(Duchamp),以及他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的颠覆,对20世纪后艺术回归生活“大潮”的启发和影响。但除了与达达式玩世不恭“一切皆可”一脉相承的演讲(表演)形式外,它的内容依然是具有可读性与表达性的。
在演讲的最后,瓦特“轻松”投入地又做了两分钟音乐表演,虽然在这里并没有可见的意义的直接陈述,但“无意义”本身,正如波普也好,达达也好,禅宗也好,正是意义的一种婉转表达。它给我们留下的,是我们走出“庐山”,走出艺术,走出演讲后面对生活本身时所能引起的再思考。
在整个演讲中,音乐表演两个部分的编排也很合理。紧跟严肃话题之后,是对常规和严肃的颠覆,从整体上既渲染烘托出与达达精神相对应的气氛,又以其含糊,似是而非的歌词发音从音乐表演本身增强了这种滑稽的效果。
总之,雷吉瓦特此次在TED的演讲,无论从内容组织方式,还是他本人的演讲技巧上看,都非常有效地传达出对公共文化的独特思考乃至某群体价值的委婉表达,也通过观众本身对历史的回顾给人以再思考的可能。这种表达的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洛加.外国美术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瑞芸.从杜尚到波洛克[M].北京: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