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晶晶 李维
摘 要: 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趋势,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培养一流人才,要以服务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分析了培养高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与内涵,并结合当前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探讨了培养高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方法
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高等教育发展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目标。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在双一流方案中,培养一流人才成为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明确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因此,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立足长远,着眼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发展观,最初作为关注生态和环境的概念提出来,逐渐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人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量源泉和决定性因素。
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与严峻挑战,每个人必须有能力不断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同时,必须有能力参与改造世界和建设世界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塑造能力的黄金时期,只有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主动。
2.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基地的示范性作用,着力培养未来能够引领行业进步的领军人才和支撑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撑,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高等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使他们在走向社会时更有自信和发展潜质。只有解决好这一核心问题,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3.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也依靠人的发展实现。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最宝贵、最鲜活、最富有创造性和可塑性的重要资源之一,他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才干,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尚无确定统一的定义。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概括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本领和力量。通过对不同研究的比较分析,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与社会、行业的要求相比,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够强;创新意识薄弱,实践能力缺乏;沟通表达、团结协作、管理组织能力有待强化等是大学生的“能力短板”,而这些也是构成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结合当前社会行业需求与高等教育改革,笔者认为要着重培养大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是人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导向和保证的作用。大学之道,首先就在于明明德。《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日益复杂、价值多元的社会发展中,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能力,积极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慎思明辨,才能始终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2.自我保健能力。
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我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即自我保健能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具备不断维护与调节的自我保健能力。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保健习惯,形成健康的体魄。其次,要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发展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抗压能力,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积极应对各种挫折和挑战,实现长远发展。
3.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实际就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协调是使各种资源、环节、要素有效整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首先,需要培养表达能力,包括口头与书面表达;其次,需要培养良性竞争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后,需要增强主动意识和团队意识。
4.适应能力。
社会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高等教育只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要适应就业和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发挥自身价值,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大学生就要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式方法,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融入社会的大舞台和各自的小环境中,有效处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发展自己。
5.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是每一个时代永远不变的主题。自然的发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崛起,闪现的是人才创造创新的光辉。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会起到积极作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不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错综复杂、长期、动态和反复的过程。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高校要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更新教育理念,构建人才培养协同体系。
(1)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更新旧有教育教学观念,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着重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要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推动学生主动认识自我、追求自我、塑造自我,从而自主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要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设计,构建协同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面向社会开放,树立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进行学科与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形成与社会息息相通、多向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院系之间交叉,突破按传统的院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观念,打破相对封闭的院系体制,使学生在学科交叉的环境和氛围里得到培养和训练。国内国际衔接,深化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化课程平台与跨文化交流项目,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教育教学融合,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各类课堂融合,促使教育教学有机契合,相互促进。
2.改革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
(1)优化知识体系。要顺应课程改革综合化、多样化、人文化的趋势,适当增加综合性、通识类课程,增加专业实习、实践课程课时,促进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尽可能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课,使综合知识与专业内容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知识网络。
(2)丰富教学形式。倡导启发式、研究式、学生合作学习等新方式。开设小班研讨课,借助MOOC平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等在线教学等手段,运用主题探究活动、调查研究、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3)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综合考评与奖励体系,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能力导向型的过程性课程考核,多维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能力与方法、人格发展、创新发展、研究结果等,充分发掘学生潜力。
(4)加大实践活动的力度。学校要增加学生的学术活动场所空间、加大实验室面对本科生开放的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5)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必须指出,高校加强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祝少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龚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苏国安,李相佑.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4(9):64-65.
[4]夏云强.《学记》培养人可持续发展能力思想浅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1):105-108.
[5]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