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
摘要:主持群在多元文化、多样表达的今天应运而生,它一改往日单一的主持模式,激活了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娱乐氛围。多而杂的声音如何控制节目的有效运行,主持群通过一种相互作用、整体呈现的语言模式带给我们一曲交响乐,凌而不乱、分而不散,在一种互补和配合中进行集体创作,利用人际传播的优势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满足了当下不同观众多样、多变的需求。
关键词:主持群 语言模式 相互作用 整体呈现
如今,相对于一言堂的灌输式传播方式,人们更加倾向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进行多元化的表达。与此同时,平台的多元化也刺激了表达的多样化,传播媒介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交媒介的广泛运用,让沟通更顺畅便捷,在QQ、微信、微博、论坛上大家展开群聊,同一时间可以对任何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电视节目在这样的背景下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综艺节目主持群就是其中产物,不同风格、类型的主持人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彼此取长补短,多种声音的组合、搭配使语言丰富多变,进而达到更强烈的传播效果和娱乐氛围。
主持群现象
在现有对主持群的定义中,大多引用陈昌辉和王梅在《综艺节目主持群的分工与配合》一文中的观点,“所谓主持群,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特点鲜明的主持人按照特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一种主持形式”。①定义中由三方面界定是否为主持群,第一是人数,第二是特点鲜明,第三要按照一定规律组合。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较早启用了主持群模式,1999年李维嘉以外景主持的身份出现,后期又加入演播室与何炅、李湘共同主持。2006年通过改版确立了“快乐家族”主持团体,由何炅、谢娜、李维嘉、吴昕、杜海涛5人组成。2008年湖南卫视原创新节目《天天向上》推出国内首支男子主持天团——“天天兄弟”,主持人由最初的8人渐渐稳定为5人。除湖南卫视以外,国内多家卫视也纷纷推出采用主持群模式的综艺节目,像安徽卫视的《剧风行动》、北京卫视的《欢乐英雄》等。由此可见,主持群模式在综艺节目中得到广泛运用。
主持群的语言模式及其表现
个性、即兴、幽默、互动是综艺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基本特点,业界也不乏一人能兼之的主持人,但对于主持群而言则可以通过“相互作用、整体呈现”的语言模式,将这四个基本特点展现出来并成倍放大,使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合理搭配形成鲜明的“个性”碰撞。个性对于主持人来说至关重要,拥有个性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个性需要通过语言来展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吴郁曾强调节目主持人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和“人格化”,进一步提出个性应当体现在语言上:“个性是主持魅力的核心,语言又是主持人个性展露最重要的窗口。” 对于主持群节目来说,主持群模式不仅可以展现多位主持人的个性语言,同时还能让他们彼此碰撞出火花,造成更强烈的个性色彩。因此,主持群中的每位主持人不仅需要个性鲜明,在组合时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合理搭配。
在2014年2月15日那期《快乐大本营》节目中,何炅谈到岁月时说,“有一次我在主持节目中为什么哭,就是很感动,就是因为我突然看到汪涵头上的白头发”,谢娜马上接话说“那,那根没染好啊”,“好”字发音不正确,这时维嘉说“请说标准的普通话”,谢娜马上表情动作夸张地又字正腔圆地说了一次“那根没染好吗”。这段对话中,何炅是温情扮演的“何老师”,谢娜个性直率全然不顾何炅的温情路线,一下子把话题转到染发上,而维嘉在节目中总是以正义、对抗的个性出现,在谢娜发音错误时直接指出,这种假装的严肃使搞笑程度升级。由此可见,正是通过不同个性的搭配,让主持人在“群”的环境中能够相互碰撞制造冲突和笑点。
主持群节目中,语言“个性”特点的放大是通过不同个性的碰撞产生,由此让节目看点不断,笑点频出。个性本身很抽象,但落实到语言上就变得生动具体了,主持群的语言个性和其在生活中的个性不完全相同,它在创立之初就经过了合理的搭配,在之后需要通过与节目中的人和不同层次的观众以及与主持群成员间的不断磨合,最终达到整体呈现的效果后才最终确立,因此很多主持群成员的语言个性是在节目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有序配合创作“即兴”精彩。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即兴语言发挥是一项基本要求,在节目制作前期,编导或主持人会制作一个主持方案,但在节目中常常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主持人随机应变,迅速调整方案,即兴组织语言。而对于综艺节目主持群而言,主持人即兴发挥更是一项任务,他们要主动求变,根据现场情况主动发掘一些预先准备中没有的细节,迅速组织语言,即兴生发表达,用于契合现场气氛,提升节目质量,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2010年9月24日那期《天天向上》节目中,来了一位小女孩,是周杰伦的粉丝。孩子的父亲说,女儿得知第二天会见到周杰伦时当场就哭了。汪涵接话说“喜极而泣,第一次在电视里面看到周杰伦,爸爸!(模仿女孩的声音哭着叫爸爸)”。周围的天天兄弟马上说“涵哥,不能乱讲”。汪涵又接着模仿孩子说“爸爸!我喜欢他!”,马上把话圆了回来。这一段是汪涵的即兴发挥,当得知小女孩这么喜欢周杰伦时,汪涵用模仿的方式开了一个玩笑,然后又把它圆回来。这个过程中周围主持人配合汪涵制造冲突,最后反转出笑点,这就是根据现场情况挖掘细节,即兴生发表达。
主持群模式中,主持人没有手稿,只有前方的一个提词器,提词器上只显示节目的主要进程和一些非口语化、介绍性的内容,其他部分的语言都是主持群共同即兴完成。因此,要达到即兴创作精彩不仅考验主持人的个人能力,也考验着主持群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
首先,即兴不是离题万里的任意发挥。主持群应该内部协作形成整体,每一位成员都要有团体意识,主持人始终要有一个共同点相制约,这个共同点就是节目的主题。主持人一旦进入录制现场,就必须沿着节目内容这条主线进行思维,克服以“我”为中心的随意性。
其次,主持群的即兴语言不是无秩序的七嘴八舌,而是有配合的整体表演。主持群的组合中通常都有明确的主次之分,有一个主控者负责把握节目进程,其他主持人作为他的辅助,积极与之配合以保证节目的有序运转。因此处于辅助地位的主持人既要甘于做配角,也要善于做配角。
固定语言埋藏“幽默”暗号。综艺节目主持人机智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是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主持群是一种配合默契、整体呈现的语言艺术,是一种集体创作。同样,在幽默上也体现出相互独立又彼此配合的特点。主持群的每位成员随着风格的形成会固定化一些标志性语言,观众通常把它叫做“梗”,出现时就会形成笑点。以《天天向上》为例,“天天兄弟”每人都有自己的固定语言笑点,汪涵作为老大哥,年龄一直是被大家戏说的,还有他的一句广告词“这酸爽”也常常巧妙地被拿来形容各种事情。欧弟的固定语言幽默很多,首先他能娴熟地模仿很多明星的声音,在一期节目中,嘉宾提到张学友,欧弟马上能用张学友的声音跟嘉宾对话。其次他的身高也是一大“梗”,在2014年3月21日那期节目,当说到走私话题时,嘉宾说“欧弟的鞋底比较厚,有鞋底藏毒的嫌疑”,欧弟马上接话,“不,鞋底没有藏毒,藏的是我的身高”。
主持群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语言信息中心,彼此之间除了互动沟通之外,主持的整体性、默契性、配合度就体现在能否制造集体语言。成员之间固定的幽默语言就像埋藏的一个个暗号,每次出现都会刺激其他成员积极有效的配合。固定的幽默方式能够让成员彼此的默契加深,有利于锻炼成员间的配合,当它们成为随时能引爆的集体语言时,就能为节目提供很好的调味剂,语言的趣味性也大大加强。
融合传播提供多方位“互动”。主持群的语言互动一般来说包括了主持人与电视机前观众的互动、现场观众的互动、嘉宾的互动以及主持人之间的互动。除了第一种属于大众传播之外,其他三种都属于人际传播。主持群通过融合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方式,让互动变得多方位、多样化。
例如,2010年9月24日那期周杰伦做客《天天向上》,节目一开始汪涵说,“现场难以抑制住内心喜悦的观众朋友们,您现在收看的依然是特步天天向上”,这句是对现场观众以及电视机前观众的一个问候,属于开场互动。接下来几位主持人开始了主持群间的互动,欧弟说“主持完天天向上我都喜欢喝奶茶,哎呦!不错哦”,田源接下说“你看喝奶茶可以看到他,吃薯片也可以看到他,就是到处都能看到他”,钱枫继续说“打个电话能看到他,骑个电动车也能看到他”。这里在一步步地增加悬念,提起气氛,观众都在猜他是谁,而且感觉离答案越来越近。这时田源转身对小五说“小五,你知不知道他是谁”,小五回答“我知道,就是不能说的秘密。”至此答案已经揭晓,通过成员间这样的互动式聊天问答,是一个很好的热场,让观众对嘉宾的期待逐渐升温,也让主持人的介绍生动活泼、自然流畅。观众感觉就在跟自己聊天一样,群体之间的人际传播通过电视媒介达到了大众传播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取人际传播之长补大众传播之短,“主持人形式是大众传播的个人化、人格化、形象化,它使观众在接受传媒提供信息的同时,感觉不再是面对冷冰冰的媒体,而是活生生的,可亲、可近、可信赖的,与自己‘相同的人。这样,大众传媒便仿佛具有人情味,观众也似乎能从中体味到交流与沟通的快乐了。”②
结语
主持群的模式除了更加迎合当今人们对于不同声音的要求之外,多人主持之间的人际传播也让人们倍感亲切,接受起来没有距离感,参与感大大增强。因此,对于综艺节目而言,主持群模式确实在语言创造方面拥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主持群语言在整体呈现上虽然达到了能量增强的效果,但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不清和表达不到位的现象时常发生,主持群往往在即兴幽默和成员相互配合时而忘记了嘉宾的存在,或者偏离了嘉宾所说主题,造成表达混乱、嘉宾在旁尴尬等待的情形,这种情况虽然娱乐氛围加强但传播效果减弱。因此,对于主持群来说,每位主持人的语言必须围绕节目主题和嘉宾进行。此外,主要主持人必须适时作为话题的引导者和终结者,关键时刻拉回主题,只有在明确一个中心的配合下才能把主持群语言模式的优势发挥出来。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本文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陈昌辉, 王 梅:《综艺节目中主持群的分工与配合—以〈剧风行动〉主持群为例》,《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 2008(8)。
②东 亚:《主持人:在文化超越的背后》,《现代传播》, 1996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