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浅析

2016-05-14 23:58周海燕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涵泳含蓄古典

古典诗词教学适宜在涵泳吟诵的基础上关注诗词形式方面的诗美特征,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体味诗词的艺术真实与思维空间,在审美感知的引领下探寻诗词含蓄蕴藉的风格特点。古典诗词教学工作涉及教师、学生、文本与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从教师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尝试提高教学效果。

一、领略诗美——涵泳吟诵

涵泳吟诵包含诗词教学中的声音联想、色彩联想以及情境联想等。涵泳吟诵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由表入里的过程,是教师潜意识的情感渗透。涵泳吟诵追求的是如何细腻触摸作者灵动的文字背后情感涌动的轨迹,从而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涵泳吟诵的教学方法是大有可取之处的,“它通过对刺激材料的不断接触、体悟,形成虽不能言明却可以内在地指导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内隐知识,其本质就是通过内隐学习模式使学生获得语感。”

何永康曾经提到唐圭璋的涵泳吟诵式授课,认为唐圭璋“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把我们渐渐地带入了美妙的诗境”。他似乎并没有对诗词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只是反复吟诵就将学生带入到文本营构的意境中去,其本质在于优秀的吟诵能够产生理想的艺术感染力产生这种效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文本、对作者、对景物、对情思等涉及文本的多个元素有独特而丰富的审美想像与审美感知,在于教师有极高的学术造诣与诵读时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的人格魅力,可以在涵泳吟诵中再现语言符号所营构的艺术境界与情感内涵。

提倡涵泳吟诵式教学并不是仅仅流于形式的“有口无心”,涵泳吟诵实际上“主要就是在恰如其分的吟咏诵读之声中作细微彻底的体悟”,洞悉文字的意蕴,从而“传达更为细腻微妙的情味与意蕴”。

在诵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诵读既要做到抑扬顿挫,又要在读音、字数、顺序以及语言逻辑等方面注意与文本的衔接。另一方面,形之于声的吟诵一定要和存之于心的想像联想相结合。涵泳吟诵能够深化师生对诗词文体特征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敏锐的语感,引导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意蕴之美,从而能够对古典诗词形成较为直观的感知与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咀嚼诗意——体验联想

教师对古典诗词的诗意咀嚼有助于深入探析文本内涵,有助于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文学创作的源泉是社会生活。教师生活的体验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就是教师本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现实直观感受,间接体验就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得的对教学知识的强化巩固或对教学中误读文本的及时纠正。关于袁枚曾很有感触地联系生活体验阐发对诗歌情境的深切理解,指出自己原本对诗中语句缺少体验,直到“寓西湖德生庵,夜深断桥独步”的合适情境出现,才“方觉二诗之妙。”“方觉”二字表明袁枚最初对这两句诗并无真切的感受,直到夜深人静独步归来又害怕迷路,所见所闻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相契合时,才深切感受到诗中描绘的那种迷惘中忽见希望的喜悦与明确方向后坚定信心的从容。

在诗词教学中运用联想的心理机制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清代的叶燮在《原诗》中对杜甫诗中的“月傍九霄多”的分析,便能突出教学中联想的重要性。在一般诗人看来月亮只有形容其“圆缺”、“明暗”、“升沉”、“高下”的,怎么能用“多少”来形容呢?然而正是因为杜甫展开丰富的联想,才借助这种陌生化的语句突出了不拘泥于生活真实的诗性创造,彰显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感知与审美判断。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解读文本时涉及到的期待视野、直觉与神思都属于“联想”的范畴。教师鉴赏与细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将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感性直观材料的过程,并将人生经验转化到具体的文学形象与文本感受中去,形成主体特有的心理反映与情感结构,引导学生Y运用联想想像对文本细读进行创造性理解。

三、剖析诗风——领悟自得

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含蓄蕴藉,深邃空灵,“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教师需要调动各种审美感官进行细致的鉴赏,能够达到真正的“自得”。教师在分析古典诗词时会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与审美标准阐述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了解诗词的含蓄蕴藉,对教学材料进行感性体验与理性解读,达到领悟自得。领悟自得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首先应评析语词蕴藉。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被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评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通过诗歌语言较为深入地剖析了杜甫诗歌的含蓄风格,突出了在肃杀浓厚秋意中漂泊他乡、年老多病、贫穷落寞的孤独诗人形象。语词蕴藉表现在修辞方面的是较为常见的双关、用典。

其次是意象蕴藉。诗词中意象的运用常能体现出诗人的审美趣味、个性特征与鲜明的价值取向,如苏轼一生最爱抒写的意象就是梅和鸿,因为“洁者咏梅,旷者咏鸿”,高洁的人格与旷达的胸襟彰显的正是苏轼本人的人生姿态。对于李商隐的《锦瑟》,学界曾有咏物说、爱情说、悼亡说、论诗说等观点,但不管何种解释,诗歌描写的锦瑟意象代表着华美与悲凉,符合韶光易逝与诗人“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悲剧性命运。

再次是意境蕴藉。古典诗词中情和景融合的高级境界是审美意境的生成,而创造出意境的诗大都具有含蓄蕴藉之美。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之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排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就是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典范,营造了一种清淡幽深的意境之美,含蓄蕴藉,表达了对宫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赞为“用意全在言外……神味不随词意俱尽,十四字中兼赋比兴三义。”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杨启亮.体验语文语文:一种教学方法论的解释[J].语文教学通讯,2002.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袁枚.随园诗话[M].长沙:凤凰出版社,2000.

[5]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周海燕 江苏省清河中学 223001)

猜你喜欢
涵泳含蓄古典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