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5年是“互联网+”对中国文化产业产生影响的重要年份,作为“全民阅读”的风向标,公共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反映了“互联网+”语境下现代通讯技术所影响的公共观念以及新交往方式对“全民阅读”的影响。调查显示,人文阅读类的读物占较大比重,功能性阅读与审美性阅读各占半壁江山,“市民阅读”开始勃兴,“全民阅读”在“互联网+”语境下绽放出新的光彩。
[关键词] 全民阅读 市民阅读 互联网+ 借阅排行榜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6-0057-03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year of Internet Plus affected China cultural industries in 2015, as a bellwether of universal reading. The public libraries borrowing ranking reflects public concept changed by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new interaction ways affects universal reading. This survey shows that humanity reading taken a large proportion, functional reading and aesthetic reading constitute half of the total, citizen reading has been flourishing and universal reading shines new luster under the “Internet Plus” context.
[Key words] Universal reading Citizen reading Internet Plus Borrowing ranking
“互联网+”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中的关键词,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更是互联网技术、观念及其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今所形成的时代特征。综合来看,“互联网+”反映了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存在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中国十大公共图书馆阅读排行榜(下文简称“排行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城市社会的总体意识形态与审美需求,其意义不言而喻。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公共图书馆图书借阅问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感觉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舆论环境的变化,排行榜也在发生着年复一年的嬗变。尤其2015年的排行榜,显示出了“互联网+”语境下全民阅读的进化:市民阅读的勃兴。历史地看,这是对往年“大数据”语境下全民阅读所面临困境的破局之道。
笔者浅识,全民阅读与市民阅读虽然只一字之差,意义却大相径庭。所谓全民阅读,是指全社会所形成的阅读风尚,其主体是全社会的所有人,至于读什么,则各取所需,没有限制;而“市民阅读”则是一种建构在全民阅读之上的阅读行为,其阅读主体为市民,图书主要获得渠道是图书馆借阅与购书(含实体店与网购),阅读客体主要是反映市民生活或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出版物。从其概念的内涵来看,“市民阅读”的总体层次、市场规模与整体水平要高于“全民阅读”,逐渐构成了“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1]。
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由是可知,全民阅读的“市民化”也是其必然的内在需求与发展趋势。而全民阅读向市民阅读的过渡,正反映了当前中国正在逐步城镇化、市民化的总趋势。
本文以2015年的排行榜为研究对象,以“互联网+”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意图探析当下全民阅读的发展趋势及其得失,并结合实证研究,试图就“市民阅读”的发展诸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 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上榜图书综述
本文关注的图书馆为10家国内规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分别是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重庆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江苏金陵图书馆与山西省图书馆。因为排行榜按馆分月统计,每馆每月上榜图书10种,全年总共上榜图书1200种。
上榜次数最多图书为如下10种,它们分别是:《看见》(上榜36次,每馆每月为一次,下同),《邓小平时代》(上榜29次),《平凡的世界》(上榜29次),《绝望锻炼了我》(上榜26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上榜23次),《万物生长》(上榜19次),《首席医官》(系列书,上榜17次),《“四人帮”兴亡》(上榜11次),《典当》(系列书,上榜10次),《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上榜9次)。
再从不同图书馆的排行榜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上述上榜图书中,仅有《看见》《邓小平时代》《平凡的世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与《万物生长》等出版物在不同的图书馆与月份均有上榜,其余出版物如《“四人帮”兴亡》仅在上海图书馆上榜、《典当》仅在重庆图书馆上榜等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不同城市的图书馆,所反映的市民阅读之特性也不尽相同。
在2015年的排行榜的572种上榜图书(排重)中,可分为如下几类:人文历史(103种)、轻阅读与生活方式(122种)、育儿养生(97种)、技术培训(84种)、网络文学(101种)、经典名著(65种)。它们代表了目前最受欢迎的城市阅读的主流类型,也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对象。上述六种分类在数量上彼此差异不太大,基本上形成了“六足鼎立”之趋势。
“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技术对于日常生活的干预,当然也包括大众的阅读行为。在572种出版物中,除却依靠互联网而走红的101种“网络文学”图书之外,其余相当多的书目之所以能上榜,很大程度上亦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日常生活所导致,譬如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2015年初走红网络之后,使其旧作《看见》在2015年几个月内频繁再版多次并登上多家图书馆排行榜首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通过乐视、优酷与爱奇艺等网络视频公司广泛传播,使得《平凡的世界》一书暌违数十年之后又重新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许多育儿类图书的作者(如尹建莉)本身就是“微博红人”或是“知乎大神”等网络名人。
上述数据还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在572种书目中,人文历史与经典名著共同构成了“绝大多数”,当中不乏《邓小平时代》《平凡的世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与《共和国阅兵纪事》等厚重的读物,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全民阅读走向市民阅读的高度与深度。值得一提的是,“人文历史”与“经典名著”在之前(2013年、2014年)的排行榜中所占的份额要明显小于2015年。综上所述,在2015年的排行榜中,整体阅读状况稳定、成熟且理性,“网络文学”仍势头强大,功能型阅读与审美性阅读各占据半壁江山,但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在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将是后文所重点讨论的话题。
2 “互联网+”语境下市民阅读的兴起
城市大型公共图书馆借阅情况,实际上反映的是城市居民阅读的总体状况,但城市居民并非全然是市民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量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但他们在观念、收入与生活方式上仍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市民。因此,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还处于市民化的进程当中。通过前文对2015年的排行榜解读,笔者认为,有如下两个问题值得思考、重视,它们综合地反映了全民阅读在“互联网+”语境下向“市民阅读”的演进过程。
首先,2015年的排行榜见证了全民阅读活动自2006年开展10年来,确实反响巨大,可谓硕果累累,为市民阅读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并为其奠定了总基调,市民阅读逐渐成为全民阅读的发展方向。
2015年的排行榜阅读结构较为稳定。市民阅读的主体是市民,市民是一个结构多元化的社会主体。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其文化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必然是稳定而非两极分化的,这是市民阅读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全民阅读发展至今,势必要产生本质上的转型与升华,这也是时代所需[2]。
笔者以上榜次数最多的《看见》为例,该书首次出版于2013年,在2013年、2014年上榜次数分别为14次与17次,2015年上榜26次,而且集中在2015年3月之后的排行榜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与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互联网上的走红有关系。
其次,在“互联网+”语境下,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偏好,特别是“大数据”所带来的口碑效应,会影响读者的借阅动机与目的。
本文研究的10家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上都相当成熟,它们都拥有功能全面的“微信服务号”,这些服务号除了可以预约借还书之外,还能够自动生成排行榜或是转载一些读者读书感言,以深圳市图书馆为例,在该馆公众号全年推荐的69本书中,有9本登上了该馆的年度排行榜。
除了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读者进行引导之外,新浪读书、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等知名图书销售、查询网站以及他们所开发的App也利用自己的评分系统影响读者的选择,每本书的意义被读者所给予的评分详细地记录在案,以供购书、借书者参阅[3]。瑞奇·纽曼(A. Ridge-Newman)认为,“互联网所孕育的民主最终会消解掉精英对于这个社会原有的影响力,因此社会的舆论结构与群体观念最终会走向解构化与再构化。”[4]因此我们不应忽视“互联网+”语境下读者在选择阅读对象时,必须考虑新媒体对于受众的干预程度,传统的精英化推荐(如名家荐书、报刊书评与座谈会等等)的影响力明显不如从前。“大数据”会自动将图书进行排序、分类——这显然诉求于互联网技术下的全民阅读作为一个庞大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得受众通过互联网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图书时有充足的依据来考虑该书的“口碑”。因此,全民阅读所积累的一个庞大数据库则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彰显其对于市民阅读的先导作用,在整个过程当中,市民阅读又构成了对全民阅读的一个提升。
3 从“全民阅读”向“市民阅读”的过渡
从阅读的层次来说,“市民阅读”构成了全社会全民阅读发展的高度。在18世纪市民文化刚刚兴起的英国,广为流行的市民读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英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同样的阅读景观在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亦有出现。历史证明市民阅读是现代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因此不难看出,全民阅读在当下向市民阅读的过渡,不但反映了近年来政府在推行城镇化过程的努力与成效,以及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进步,更反映了“互联网+”语境下全民阅读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在2015年排行榜中,上述特征体现得尤其明显。
从2015年排行榜出发,结合对往年排行榜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有两个趋势值得重视:一是市民阅读具备主动性,并非是完全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的阅读形态,因此显示出比普通的全民阅读意义更为深远的一面;二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出版机构(包括出版产业的主体参与者们)对于市民阅读应有序引导,应当重视“互联网+”语境下的新语境,发现新问题、寻求新方法,积极应对。
纵观2015年的排行榜,上榜前10位中,有两部是网络文学作品(《典当》《首席医官》),有三部与在互联网上强势推广的影视剧、纪录片有关(《万物生长》《看见》与《平凡的世界》)、一部为微博“大V”尹建莉的作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值得注意的是,此外还有三部人文历史类作品,它们是《绝望锻炼了我》《“四人帮”兴亡》与《邓小平时代》。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舆论宣传,关于党史、国史、军史在互联网上的正面宣传也与日俱增,使得更多的网民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事关历史、经典与崇高的宏大叙事。这反映到2015年的排行榜中,就是人文历史、经典名著类的作品大大高于往年。
在572种出版物中,人文历史与经典名著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尽管当中有些作品属于互联网造势下的产物(譬如《平凡的世界》与《武则天》等等),但如《百年孤独》《铁血军魂:一八○师在朝鲜》《“四人帮”兴亡》《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后》与《毛泽东印谱印话》等大多数作品仍然与互联网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可它们依旧受到许多城市读者的高度认同,这体现出市民阅读中对于更高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不仅限于互联网上的跟风与狂欢[5]。
但不容忽视的是,人文历史与经典名著仍非中国范围内的普遍认同,在不同的城市,差异化仍较明显。在北京、上海与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的排行榜中,则难见网络作品,多半以人文历史为主,而在太原、西安、重庆等二线城市的排行榜中,则以网络小说居多。这当然以经济发展、居民年轻化程度等原因有直接关系,但与“互联网+”观念的普及程度当然亦有重要关系,二线城市的市民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互联网+”语境下是充满变革、意义深远的大时代,“全民阅读”在这个时代绽放出了新的光彩,“市民阅读”亦躬逢其盛,成为时代大潮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作为这个大时代的参与者的我们,理应对“市民阅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扶持,使其为人类文明的丰富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这当是这个时代下所有人的历史责任。
注 释
[1] 2013年以来,本人应邀担任《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关于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情况月度报告的执笔人,本文所有研究资料皆来自于该报课题组与合作研究的公共图书馆,囿于篇幅所限,本报告只对排行榜进行研究,并不就数据如何获得以及为何选择这些图书馆进行阐释。此外,关于“市民阅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与演进过程请参阅拙文《“与时俱进”的市民阅读》(载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年9月1日),此处不再过多阐释。
[2]韩晗.“民工文学”被取代,“市民阅读”正崛起[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08-04
[3]赵勇.“群选经典”时代下的文学生产[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6-23
[4] A. Ridge-Newman. Camerons Conservatives and the Internet: Change, Culture and Cyber Toryism[M]. London: Springer. 2014:45-46
[5]韩晗.从“全民阅读”到“市民阅读”[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1-26
(收稿日期:2016-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