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炜
摘 要:“仁义礼智信”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古代主要的伦理教化内容。而其现代价值,只要坚持辩证思想,用批判的态度对待五常思想,就能够作为当下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最终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关键词:仁义礼智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
一、仁义礼智信的演变历程及内涵
(一)演变历程
温克勤认为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记载可能源于商周时期。
春秋前中期,五常思想主要收录于《国语》和《左传》。如“爱亲之谓仁”、“义以出礼”、“礼不行则上下昏”、“智而始”、“信以立志” 等说法。相较于前期,其五常思想已深入到其内涵考量上,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孔子在归纳早期德育思想和周礼的基础上,提出“仁”“礼”思想。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德之四端,是人性善最直接的表达,并把仁义礼智结合在一起,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使得五常思想初具轮廓。
西汉初,董仲舒具体阐述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至此五常思想正式提出,并作为基本的社会规范被推行。
(二)仁义礼智信内涵
“仁”作为“五常”之首,其内涵多样。广义之“仁”是全德之辞;狭义之“仁”是人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其核心即为“爱人”。
孔子以义为立身处世之本,提出“义利之辨”。孟子认为仁为上,义则次之,仁义二者辩证统一。
礼作为典章制度,主要用以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主要考量统治阶级的一切行为。
“智”是“知”的后起字,它不是一种客观对象化的知识,而是指主体对人生与社会的一种洞察或体悟。
信,指诚实不欺,其诚信之德主要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三)仁义礼智信的现代价值
李汉秋建议在学校教学中融入五常思想。他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精神,即为现代人文精神;整治见利忘义等不正之风,要大力提倡义的思想;礼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核心;智则要求理性思考,不断创新;信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然而,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部分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行为取向都发生根本变化。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拜金主义盛行。以西方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为主流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冲击,特别是拜金主义最为严重。大学生对金钱的攀比,追求个性消费,追求奢侈品的现象在其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2.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存在于德智方面的问题,并不是指智力方面有问题,主要是说大学生在黑白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一些网络流行语如“打酱油、然并卵”等都充分表现出大学生的冷漠和消极的处事态度。
3.诚信缺乏。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表现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也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缺乏诚信精神。言而无信,借钱不还的行为在校园中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导致人情寡淡,同时也诱发了人际关系危机和冲突。
三、借鉴“仁义礼智信”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仁义礼智信”思想是思政教育中尤为重要的资源,其利用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将五常思想置于时代背景下,发扬其精髓,取缔其糟粕,把思想精华有机地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设立思想教育建设目标
古代思想道德规范目标为“修身”,而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个人目标为“育德”,是将社会道德思想、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人的品德,使个体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所以无论是“修身”还是“育德”都强调道德品质的内化,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老幼之爱”,都强调始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同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将“仁爱”纳入其中,以此来辅助大学生形成更加宽容,仁爱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五常思想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无论是孟子的“忧天下”;还是荀子的“成天下之大事”,都强调个人要把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要心系国家、社会。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同样要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国家至上的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叶飞,现代性视阈下的儒家德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2]徐克谦.“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J].学习论坛,2005,4.
[3]温克勤.仁义礼智信的形成和基本内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
[4]葛晨虹.新时期弘扬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的意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
[5]郑丽,仁义礼智信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D].浙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