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的段落分析或者单纯的知识灌输,往往忽略了文词之美、意境之美、人文之美。本文主要就“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分别从美感产生的条件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这两大方面展开探讨,着重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入其中,会其意、感其美”。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阅读;研究
美感是“审美意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人类最基本也最必要的思维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入其中,会其意,感其美”,语文就会有魅力起来,教学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美感产生的条件
(一)“美感的产生以人的审美能力为前提。审美能力一方面包括先天的器官和气质上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审美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先天条件基础上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美感的产生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在培养学生美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思维、情感是美感必不可少的几种基本心理因素。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适当地结合这几个因素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入其中。入其中,就是让学生先进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入其中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把握全文,把文字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初步的美感。
视听两种感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官能。要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初步的美感,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这两种官能。“入其中”阶段的课堂活动应主要围绕这两个感官来开展:
1.释词解义,字词形象化。人的知觉具有理解性的特点,人对当前的知觉对象,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理解,这就是知觉理解性。词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加快理解。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释词解义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形象。对于学生不懂的字、词、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用图片、音乐、影像等将字词形象化。
2.课文朗读。朗读不仅只是将每个字读出来,而且要将读音与字义结合起来,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语气的轻重,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注意感情的把握,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运用更多的朗读技巧,让学生有机会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感染力。例如在讲授古诗词时,尤其是讲授苏轼、辛弃疾的一些豪放词时,让学生在释词解义后满怀激情的大声朗读,更容易让学生初步感受出作者的豪迈情怀,这为后面美感的深化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会其意。会其意就是通过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学会欣赏课文的美。
正因为联想和想象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会其意”阶段的课堂活动主要就是围绕联想和想象来开展:
1.情感体验。要引起情感的共鸣,必须要有共同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感觉到文章的美,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情感体验。如教《雨说》一文,在探讨雨的形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看雨飘洒的优美身姿,听听雨美妙的声音,欣赏一些关于雨的美文佳句,让学生加上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雨的美,有了与作者接近甚至一致的情感体验后,学生就不难理解雨是一位充满爱心,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形象,也能更深切感受到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意境领悟。美文之所以美,可能美在言语,美在情感,但最美的往往是意境,意境之之美得深沉,美得悠远,美得耐人寻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意境的领悟。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把“背影”背后的东西挖掘出来,领悟作者极力描绘的这个爱的意境,深刻体会此意境中包含的父子深情。
(三)感其美。感其美就是引导学生在欣赏美后去感悟课文的美。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美,哪里美,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美,如何去创造美。思维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课堂教学中最难也最必要的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感其美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美感中的思维。这个阶段的课堂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美感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来逐渐培养:
1.作者是如何刻画审美对象的?例如九年级《谈生命》一文,对于“生命”这一抽象的审美对象,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优美的句子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优美化,这些都是要引导学生思考甚而学会借鉴、运用的。
2.文章的表现手法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例如在讲解九年级《故乡》一文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闰土、杨二嫂的之间的对比关系,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在的故乡的对比关系,学生就容易领会到作者的精心构思,认识到作品的结构美。
让学生学会“入其中,会其意,感其美”,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美”的制高点,这既是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本身发展所要求的,更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的下一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何素群.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1,24.
[2]张桂香.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S1.
[3]刘峰.感受·鉴赏·创造——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青海教育,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