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斌
【摘要】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力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那“读数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到底有哪些好处呢?其实“读”就是学生与课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这些信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在我们的低段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来试着诵读数学,读一读数学例题、数学算式、数学歌谣、数学错题,必能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意外的效果.
【关键词】 读数学;低段;作业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力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那既然可以“读”,又该读些什么才会读之有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读数学”.
一、读数学例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 “读”就是学生与课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这些信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数学例题一般都有某阶段知识的代表性,习题基本上都是围绕例题产生的. 小学生的记忆都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多读例题,熟读例题,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含义.
(一)读例题,理解题意抓重点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让学生熟读例题,多读例题,特别要培养学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如:“一共”、“还剩”、“原来有”、“还要”、“比”、“相差”等字或词语. 在充分解读例题的基础上逐步理解、解读例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要求解决的问题. 所以讲例题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的理解. 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熟读例题的基础上去听老师讲解,学生才能很快听懂老师讲的是什么.
(二)读例题,巩固新知利复习
“人民币的教学”现在已经成了教师最头痛的一个教学内容. 因为现在社会进步太快了,进了超市,孩子不用自己算用了多少钱,机器代劳了,而有甚者都不用自己买东西,家长代劳了. 综合这两个原因,孩子不认识人民币了,更不会简单计算人民币了,于是课堂教学就成了老师一个人在黑板前的独角戏. 在这种情况下,熟读例题,就有着较明显的教育效果. 课本中的例题,不仅仅是老师上课时教授知识的切入点,也可以作为学生回家作业中复习知识,“读”的一部分. 通过读数学例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知道在课堂上学了什么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回家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有利于家长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二、读数学歌谣
小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但是模仿能力强、爱唱爱跳,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总能有着百分百的激情. 歌谣节奏感强,琅琅上口;形象生动,激发想象;简单易记,容易背诵;语言精练,响亮押韵. 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要求. 如果教学中老师能够合理的利用歌谣来教学,给孩子营造一个活泼愉快、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而课后能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读歌谣,突出重点促理解
一年级上册中《比大小》一课,虽然孩子对于简单的数的大小比较,早已有了较多的生活基础,然而令老师头痛的是“﹥”“﹤”的书写,有些学生一直到了三、四年级还区分不清哪个是“﹥”,哪个是“﹤”. 这时,可以运用这个数学歌谣:“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双胞胎兄弟. 问我怎么来区分?大家跟我一起看. 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 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 ”一下子就抓住了两个符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而且不容易忘记.
(二)读歌谣,分散难点助记忆
教学教材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些难点如果不能有效的加以分散和突破,就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掌握造成困难. 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中,个别学生总是把整时和半时混淆,如果把整时和半时的特点变成歌谣进行记忆,效果非常好. 如:“分针长时针短,长短配合定时间. 分针指着数十二,时针指几是几时. 分针指着数是六,时针过几几时半. 整时半时想分清,十二和六看仔细. ”熟读歌谣后,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读歌谣,总结方法提技能
在教学中,某些知识点、学习方法、策略,如果采用传统的“输入式”的教学方法,过于平铺直叙,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 而短小精悍的歌谣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的消化和巩固,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比如在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后熟读《退位歌》:“十几减9,就是几加1;十几减8,就是几加2;十几减7,就是几加3;十几减6,就是几加4;十几减5,就是几加5. ”学生记住了儿歌,就能把繁琐的计算过程变得简单而方便,提高了计算速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读数学错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在学习上,出现错题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小学生做数学练习,无论是课堂、家庭,笔头、口头或其他类型的题目,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有时改正后仍然会一错再错. 低年级学生做题时,经常会出现过于“轻敌”的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因为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片面,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计算时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由于观察不仔细等原因,对于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 那么对于这样总是一错再错的题目,学生总是做了就忘,忘了又错,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避免再次做错呢?这时,设计一个“错题本”,让学生反复地练读不失为一个既能让学生“记”,又能让学生“忆”的好方法.
在一年级下册中《图形的拼组》,学生对于用小棒拼图形很有兴趣,但是对于拼某个图形或拼某几个图形需要用几根小棒,却总是弄不清楚. 如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题练习:
用火柴棒摆一个三角形,至少要( )根,摆一个正方形,至少要( )根,摆一个长方形至少要( )根.
学生总是下意识的认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摆一个长方形也是需要4根,并且屡次出现错误. 那在这种情况下,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填空,然后让学生把这一道错题完整的抄在“错题本”上,并定期的让学生读一读,使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能“记”起有这样一道题目,还能“忆”出这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当学生把这样的错题抄写到这样的“错题本”上,久而久之,“错题本”就可以成为孩子的回家“读本”,通过定期读错题,可以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经常出错的题目类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综上所述,“读”不再是文科的专利,“读”也能为我们数学所用. 合理地让学生课外“读数学”,读不同的内容,有目的的读,一阶段下来,学生了解甚至创造了许多“读数学”的方式,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问题的速度加快了;学生能从“读数学”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有意识地利用“读”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以及数学描述中所渗透的感情……“读数学”以后,数学将不再是那么的枯燥,数学也可以变得有声有色,听着学生那琅琅读书声,将会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浅谈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J].张成中.《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4期.
[3]数学歌谣[J],李玉程.《中学生数学》,2008年18期.
[4]注重数学例题的教学[J].王秋良.《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