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导学问题克服“假合作”现象

2016-05-14 10:39孙鼎臣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

孙鼎臣

[摘 要] 合作学习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导学问题设计不合理,不少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出现了偏离目标、偏离内容、偏离过程的“假合作”现象。要想克服这些“假合作”现象,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导学问题。具体而言,要做到针对“标签式合作”设置基于学习起点的导学问题,针对“无实质合作”设置激发合作需求的导学问题,针对“程式化合作”设置具有思维含量的导学问题。

[关键词] 合作学习;假合作;导学问题

合作学习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得到了普遍运用。但由于导学问题设计不合理,不少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出现了偏离目标、偏离内容、偏离过程的“假合作”现象。要想克服这些“假合作”现象,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效用与目标,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导学问题。

一、针对“标签式合作”设置基于学习起点的导学问题

所谓“标签式合作”,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一张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标签贴到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中。动不动就让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思想品德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坐在一起,展开“充分”的讨论,看似热闹的合作,实际上只是“合坐”。“标签式”的合作学习,不仅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而且浪费了课堂时间。

【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课时,宣布课题以后,给学生介绍了合作学习的要求和形式,利用课件播放了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MV,然后提出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我们如果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教师设计这一导学问题的目的,是想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入手,让学生知晓这是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这一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感知并不深。因此,这个问题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他们在合作讨论过程中“逢场作戏”,有的学生甚至随意乱侃,不着边际,根本达不到有效讨论的目的。高效的课堂教学应是“以生为本”,高效的学习方式也应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合作导学问题,并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切实掌握知识点。

【教学刷新】在教学“法律保护公民隐私”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呈现了“小明偷看别人短消息”的案例,然后提出如下合作导学问题:①小明偷看别人短消息的行为对吗?为什么?②公民的隐私权还有哪些?

通过以上两个导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这两个导学问题的引导下,就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交流,并在查找文本的过程中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切实理解“隐私权”这一概念。

二、针对“无实质合作”设置激发合作需求的导学问题

所谓“无实质合作”,指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问题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导致合作学习走过场,成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躯壳”。

【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三鹿奶粉”事件及其相关的背景资料。当学生对这一学习材料有了初步了解以后,教师提出以下导学问题:①对“三鹿奶粉”这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国务院进行了怎样的处置?②国务院对“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所做出的处置体现了国家什么样的调控手段?③“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令人深思的,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为了防止类似“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出示这三个导学问题以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但遗憾的是,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课堂陷入了沉默的僵局。教师看情况不对,只能自己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解释。如此一来,学生成了“听众”,听教师在课堂上唱完“独角戏”。

教师设计导学问题的目的,是想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引出相关学习内容,然后链接到本课的知识点上去。但是,由于背景材料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无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导致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没有合作意念,合作学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刷新】同样是上述案例,教师这样设计导学问题:①国务院对“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进行严肃处理是好事还是坏事?②如果国务院不对“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进行严肃处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于“三鹿奶粉”的事件,你觉得应该怎样进行预防?调整了导学问题以后,课堂气氛发生明显改变,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有序进行,这时候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谓水到渠成。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符合合作学习需求的导学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之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

三、针对“程式化合作”设置具有思维含量的导学问题

所谓“程式化合作”,指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出相关结论,但却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的,没有体现学生自己的思维。

【教学案例】在教学“多彩的情绪”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以下导学问题:①什么是情绪?情绪有哪几种?请在书本中找一找,圈出来,然后读给同伴听一听。②情绪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以上导学问题指引下,学生确实在小组内开展了合作学习,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过了几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从表面上看,以上案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像模像样,但细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学生的合作学习是被教师的导学问题“牵着鼻子走”的。教师的导学问题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步骤上的指引,却没有体现学生的思考,合作学习表现出明显的“程式化”特征。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导学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教学刷新】同样是教学“多彩的情绪”一课,教师给学生呈现以下学习材料: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伍子胥过韶关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结果因极度焦虑而须发全白。

材料二:三国时期,周瑜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诸葛亮利用其心胸狭窄的弱点,巧设计谋,气得他断送了风华正茂的性命。

材料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年考不中举人,直到50多岁时,看到自己金榜题名后喜极而疯。

呈现这一些学习材料以后,设计以下导学问题:①在这三个材料中,分别体现了人的什么情绪?②人有了这些情绪后产生了怎么样的后果?③这三则材料给你哪些启示?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导学问题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够使学生在导学问题的引导下,完善对“情绪”这一概念的感知与理解。学生的讨论交流有了思考的空间,明白“极度焦虑”“过于生气”“过分高兴”的情绪,会导致“一夜间须发全白”“断送了风华正茂的性命”“喜极而疯”的结果,也懂得了生活中要保持平和心态。

合作学习转变了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巧设导学问题,改变课堂上的“假合作”的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慧敏.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35).

[2]王国章,吴永玲.合作学习及其尝试[J].教育改革,1995,(1):47-50.

[3]李自天.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2):17-18.

责任编辑 张淑光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五二一”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